2015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卷【2020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5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卷【2020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帝国(1804年﹣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2、原因:一是缺乏坚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工业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二是封建残余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拼死反抗。法国是已有一千年封建制度的国家,封建势力相当顽固,路易十六逃离法国,使得君主立宪制瓦解。而欧洲其它封建国家也决不允许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的法国,纷纷派兵干扰,企图将大革命扼杀。三是多元化的思想是法国政体频繁更迭的思想基础四是法国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分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和对唐太宗的评价,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本问注意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

第21页(共22页)

得出增加御史人数;“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得出增设下属部门;“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得出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得出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得出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主欲知过,必藉忠臣”“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得出强调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故答案为:

(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点评】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实际上也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出身贵族世家,又加上比较贴近农民的生活,关心民生,在位期间唐朝国富民强被后人成为“贞观之治”,在历代的皇帝中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他的历史功绩:

1、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5、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大团结。 7、对外关系上,加强与日本、新罗的关系。

第22页(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