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周练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二历史必修三周练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二历史周练三

黄宗羲 伏尔泰

A.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B.都主张否定君主专制

C.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D.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 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58.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 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59.某学者在研究四大发明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集中体现在天文历法、数 学、医学等方面,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学而优则仕”影响了科学理论研究 B.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C.天文历法、医学不需要理论研究 D.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

60.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 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 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二.非选择题

61.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政治、经济 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汉武帝为解决西汉中期的社会问题,采取了哪些文化措施?

材料一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9

班级 姓名 组号 学号 ——摘引自黄仁宇著《现代中国的历程》

(2)据材料一,理学对儒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这些发展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 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转引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摘引自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3)依据材料二,宋朝时期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

6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10

高二历史周练三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6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64.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 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 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班级 姓名 组号 学号

(2)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6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 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