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住房公积金事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扬州市住房公积金事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塑造了住房公积金安全廉洁的行业形象。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全市住房公积金事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制度扩面新增人数总量不大,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二是缴存质态不高,人均月缴存额在全省靠后;三是资金需求与供给的时间性和区域性矛盾突出;四是贷款风险控制压力较大,风险控制还存在薄弱环节;五是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区业务经办网点少,多数分支机构的服务设施还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六是人员编制不足,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缺少专门的执法机构和队伍。市中心和分支机构领导班子建设以及作风行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心机构级别、人员性质、员工待遇等问题尚未能得到解决。仪化、油田分中心属地管理问题尚未落实到位。

三、“十二五”时期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特点

(一)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在这机遇与挑战交织,机遇大于挑战的新形势下,住房公

积金作为具有增加职工收入,支持职工消费双重属性的住房保障制度,既可以通过扩大制度覆盖面,提高缴存比例和基数来增加职工收入,也可以通过提取使用、贷款使用来提高职工的住房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使职工潜在的消费能力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行为,促进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建立。“十二五”时期住房公积金事业的发展,将更加契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扩大内需战略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向。

(二)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重要阶段,从机遇角度分析,全市将处于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朝着工业化后期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迈进。经济发展将进入加快建设期,社会民生进入显著改善期,城镇化进入加快建设期。“十二五”时期,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到2014年,城镇化率要达到61%以上;至2020年,要实现100万进城人员的转籍落户,这将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扩面归集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挑战角度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区域竞争压力加大、社会转型压力加大等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有利形势,住房公积金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三)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面临的新特点

“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大背景下,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经济效益的总体向好,可为住房公积金的扩面归集提供有利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进城农民工的转籍落户,将为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的扩大提供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改善民生力度的加大,住房公积金在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水平,实现住有所居目标上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在分析“十二五”时期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有利环境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面临的新特点和新挑战。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将重点向非公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自由职业者和进城务工农民扩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势必增加扩面归集工作难度,影响应建尽建、应缴尽缴目标的实现。房地产市场的震荡波动,导致资金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紧缺交替出现,资金流动性调控的难度加大。资金规模的扩张、使用效率的提高,也给资金的风险控制带来新的压力。随着领导、社会和职工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的关注,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服务质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在认清面临的形势和特点的基础上,住房公积金事业“十二五”期间的发

展,要更加突出对住房保障的支持作用;更加突出对职工住房消费能力的提高作用;更加突出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稳定作用;更加突出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对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指标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为主导,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住房保障水平、实现“住有所居”为主线,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注重制度扩面,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更大扩面,归集缴存总量的更大突破;注重资金运作和监管,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更大提升,支持“住有所居”的作用更大显现;注重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公积金基本打造;注重提升服务,努力做到服务能力更强、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注重队伍建设,综合素质明显加强,努力打造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实现住房公积金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二)主要指标

1、增人扩面。“十二五”计划新增扩面职工总数30-35万人,以新增扩面职工30万人为必保指标,35万人为努力指标。年平均新增6-7万人左右。要以民营企业、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