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夏商周考古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夏商周考古

文化分期 殷 商 Ⅱ 墟 代 文 后 化 期 二里商代 Ⅰ Ⅰ Ⅱ Ⅳ Ⅲ Ⅱ Ⅰ Ⅳ Ⅲ Ⅳ Ⅲ Ⅱ Ⅰ Ⅳ Ⅲ Ⅱ Ⅰ 晚期 中期 早期 梅园庄一期 梅园庄 期 岗 前文化 新龙 龙山 时代遗存 期 龙山时代遗存 石 山 器文时 化 代 大司空 村类型 后 后岗13

大司空 村类型 (仰韶) 大司 空村类型 (仰韶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夏商周考古

岗 类型

四、商代考古学文化的特征

(一)、商代前期。 郑州二里岗。 两期法。 1.陶器:

类型 (仰韶) (1)、下层: 器壁较薄,绳纹为主,多见卷沿。 常见器形:鬲、yan、jia、爵、大口尊、簋、豆、盆、罐、瓿、瓮等。鬲、yan的实足跟(或尖)瘦长,裆较高。 鬲高大于宽。 大口尊较粗矮,口径和肩径基本相等。 Jia多见侈口,颈向里微收。 爵,侈口、短尾、长流,平底束腰,有柱的较多见,但柱低矮。 簋,口微收,腹微鼓。 豆,圈足较直,多见弦纹和对称的十字镂孔。 罐,圜底,束颈。 陶拍、陶印模见有方格纹、回纹、夔纹、饕餮纹。

(2)、上层: 器壁较厚,多折沿。 绳纹较常见,但变粗。 同心圆纹。鬲、yan的实足尖变短粗,但裆仍较高。 鬲口沿内折,部分鬲颈部有同心圈纹,高稍大于或等于器宽。 鬲、yan、盘,口部多作折沿方唇。 大口尊较瘦长,口径大于肩径。 豆,作假腹(即假腹豆)。 Jia,多作敛口。 罐:侈口、束颈、深腹、圜底。 爵,侈口,短尾或无尾,长流,有柱的更多,但仍为短柱。 本期末,刻纹白陶兴起,用高岭土烧制,若上釉加温,便是瓷器,以礼器为主。 2.青铜器: 下层:爵、鬲、jia、盉、觚、鼎。 圆鼎、方鼎、扁足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4

夏商周考古

鼎。 上层出现:尊、lei、盘、卣、盂。 整个两期,多仿陶器,鼎、鬲、yan,足尖作锥状。 爵的柱位于流处,或在流的最后处。 纹饰都为单层花纹,多位单线条饕餮纹和云雷纹,也有夔纹和龙纹虎纹,双夔合成的饕餮纹,尾部多上卷,下卷极少;花纹简朴,无可确认为是文字的铭文。 (二)、商代后期。 殷墟

1.陶器:一期,以灰陶为主,已有红陶和刻纹白陶。 绳纹为主,有少量弦纹,一般为阴文。 常见鬲、夹砂罐(炊器)、豆、簋、盆、大口尊、圜底罐等。 鬲,一种为长方体,裆和实足较高,粗绳纹;另一种为小口折沿,鼓腹,细绳纹和环格纹。 二期:灰陶为主,红陶极少见,刻纹白陶盛行,胎体较厚,绳纹粗、细并行,主要有鬲、簋、豆、尊、觚、爵、lei、瓿、盆等。 鬲一般为长方体,高稍大于宽,足跟较肥粗,裆较高,环格纹盛行。 簋,腹较深,体瘦长。 爵,长流、短尾、平底。 一、二期承袭性明显。 三期,红陶显著增多,刻纹白陶盛行,胎体厚,绳纹粗,流行三角划纹,簋上最为常见。 鬲,一种近方体或扁体,裆和实足较矮,扁体即宽大于高,装饰粗绳纹;另一种侈口高领,细绳纹。 簋,多为浅腹高圈足。 豆,圈足变细,假腹豆少见,真腹豆增多。 明器,发现觚、爵,形体很小。 四期:泥制红陶较多,三角划纹盛行,新兴网状划纹。 鬲,多扁体,矮裆,无实足尖。 三角绳纹簋常见,弦纹簋消失。 豆,圈足(柄)愈发的高,但数量很少。 常见红陶罐、瓮、lei、觚、爵等。 觚、爵大多为随葬品,器形极小,完全成为明器。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5

夏商周考古

2.青铜器: 器厚实,凝重,精致,光亮,种类增加,基本齐备,丰富多彩。 尊:桶形尊,觚形尊,鸟兽尊。 花纹丰富,饕餮纹、夔纹、蚕纹、蝉纹、蕉叶纹;饕餮纹最盛行;风格与二里岗期完全不同,华丽、繁缛;多见双层花纹,三层花纹也较常见,单层花纹几乎不见;地(底)文多云雷纹。 鼎,柱足流行,腹相对变浅稍向外鼓。 簋,腹变浅向外鼓。 觚,愈发瘦高。 爵,卵形底。 菱形乳丁纹较常见。 出现铭文,多为族徽、人名等,多为3——5字,最长者20余字,字体波磔明显,肥笔。

第三章、先周文化的探索 一、 简史。 至今已70余年。

第一阶段,20世纪30——40年代,辨识周文化面貌。 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建立西周文化序列。

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至今,探讨先周文化面貌与渊源。 90年代后,深入发展时期。

二、先周文化遗存的主要发现。 1934年,苏秉琦,宝鸡斗鸡台沟东区中墓地。 1943,石璋如,陕西长安、武功、岐山、旬邑、彬县等地,对传说中的周都邰、豳、岐、丰、镐等实地勘察。 1955——1967,长安沣西、彬县下孟村,发现早于西周的遗存。 1976——1988,岐山贺家村、扶风北吕、凤翔西村、长武碾子坡、扶风刘家(村),武功郑家坡,墓葬资料居多。 80年代末——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武功岸底,蔡家坪&圆子坪,宝鸡纸坊头,岐山王家嘴,沣西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