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2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2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蛹变成了什么》教学反思

《蛹变成了什么》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神奇,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发现;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

蚕蛹在蚕茧中呆上约10天~15天,蛹变成的蚕蛾就破茧而出了。“茧里钻出的蛾是蚕蛹变的吗?”这只是一种推测,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大部分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又会是什么变的呢?

于是,“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成为了本课的重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教学我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借助学生对观察小动物与生俱来的兴趣设计、实施观察活动,在充分发挥学生爱观察动态事物、好奇心强的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科学观察活动,保护、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针对三年级学生实际,注重充分保证学生的观察、探究时间和空间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相结合,着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掌握观察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生的观察兴趣、科学知识与观察方法在本节课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蚕蛾,有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绪。对于学生这样的反应,我很理解他们,但是我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我在课堂上先是告诉他们这些蚕蛾对人没有危害,也不咬人,让他们先安心。然后我把蚕蛾轻轻放在自己,不做出任何反感动作,让学生建立起安全的意识。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将蚕蛾近距离观察。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细致观察。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发现了很多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证据,并且将身体的各个部分进行联系,找出证据进一步说明蚕确实是蛹发育而来的,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标准》中指出: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

《蚕的生命周期》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们通过养蚕已经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板书设计】: 5、蚕的生命周期 卵 幼虫 蛹 成虫 (出生) (生长发育) (繁殖)(死亡) 56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