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

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推动社会先前发展。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政治结构: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是阶级斗争摁倒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心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技术:广义来说,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来说,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的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劳动: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现实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人对自身的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自由: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所形成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意义上来说,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法律意义上来说,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得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额资本化。 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集中: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的周转:为了不断带来剩余价值而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得资本循环。 平均利润: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决定过剩。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两党制:是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交替组织正度,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以上的政党轮流或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

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者垄断资本家集团。 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再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摁倒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有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形式。

新经济政策: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争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