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刍议 张孝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大语文教育”刍议 张孝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行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语文训练的形式了。

(四)

课堂教学是主体,但是只有主体没有两翼,仍然不是整体,不能取得最佳效果,特别是在实现“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和培养自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方面,会失去重要阵地。

“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的天地,是极广阔的,很难说它究竟有多少具体内容和多少种具体形式。我们只能说它包括两大方面:1校内语文课外活动;2校外语文社会活动。这两方面如果再细分,就可以分出:阅读性的(指定的或自定的课外阅读,这是第二语文教学渠道的重心),写作性的(练习课外写作)、书写性的(练习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等)、听说性的(听朗诵、听讲话、参加座谈、参加辩论、练习讲演等)、观察性的(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科学实验情况的观察,特别是对各种各类人的观察)、采访性的(采集校内外新闻、访问某人或某单位并为报刊写报道等)、编辑性的(编辑各种小报、语文学习资料、各种最新信息资料等)、游览性的(结合语文学习,游览、参观名胜古迹、新建设成就等)、游艺性的(讲故事、猜谜语,各种有关语文的游戏和表演等)、鉴赏性的(对文物、文艺作品特别是电影、电视文艺、戏剧的鉴赏、评价等)、展览性的(举办书法、作文、语文成绩或心爱的读物展览等)、学术性的(就某些与语文有关的学术性问题进行探讨等,多在高年级进行)、竞赛性的(如书法竞赛、速读竞赛、作文竞赛、智力竞赛、听说读写邀请赛等),等等。

这些活动应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有步骤、有选择地开展,而不能在每一个班内同时开展过多。大多数活动可以结合校内外其他活动进行,如我们实验班学生把《制台见洋人》改编成话剧,结合庆祝新年活动演出;有的班结合竞选班长,组织答辩会,把选班干部同听说性课外活动联系起来,等等。有些活动,由学生分头负责去做,一人出力,大家受益。如我们实验班试行两种办法:1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每天有一人向全班贡献一样课外的东西(第一组讲个小故事,第二组朗诵一篇短文,第三组介绍一首小诗,第四组做个小演说),按座次轮流,周而复始,约半个月轮一次,全班同学却每天可以吸收四样东西;2用全班大轮流方式,每天由一名学生编辑、“出版”一份手抄小报《学习生活》,约两个月轮一次,全班同学却每天可看自己的小报。这两种活动都定期评比,优者受奖。阅读性、写作性活动一般可单独进行,但也可与其他活动相配合,如配合《美猴王》一课,组织读少年版《西游记》,然后座谈、写小论文并择优展出。有些小论文很有创见,如赵树梅的《〈西游记〉结尾小议》对原著结尾提出异议,获“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奖章”。

事实上,由于为教育的整体性所决定,随着第二教学渠道活动的开展,我们实验组的同志已经不只是抓语文课外活动,而是连课外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和智力开发活动都抓起来了。如初二的两个实验班不仅搞全班性的听说读写活动(如上所述)和兴趣小组活动(“影视评论”、“写作”等),而且每周按计划安排了下列文体智力活动:星期一,智力开发小组同学组织智力竞赛(自愿参加);星期二,男生足球,女生篮球;星期三,文艺活动(学歌学舞);星期四,男生篮球,女生乒乓球;星期五,越野赛跑(男女分组);星期六,男乒乓球,女羽毛球。

“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是十分重要而又几乎被人忘记的“一翼”。语文学习环境这块天地,比第二语文教学渠道更加广阔,一个人学语文,特别是就他的“终身语文学习”来说,主要是得力于语文环境和语文社会实践的。但是语文环境对人的语文学习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必须强化积极的语文环境影响,以抵制消极的语文环境影响。所谓“强化”,又分从客观上强化和从主观上强化两种:前者指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尽可能消除学校内特别是教室内的不良的语文环境影响;后者指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语文环境的能力和习惯,也就是自觉地接受好的语言文字环境的影响,把它们当做正面教员和正面教材,注意抵制坏的语言文字环境的影响,把它们当做反面教员和反面教材。从客观上强化的工作中,办好教室内语文墙报,展出具有典范性、规范性的书法作品,与全体教职员合作创造健康的学校书面语言环境和口头语言环境,都是很重要也很有效的,可以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学到许多东西。我们实验班的语文墙报包括“每日一字”、“每周一诗”、“名言集锦”、“课外天地”等栏目,先由教师编辑示范,然后师生共同动手,现已大部分由学生分栏轮流自办,起了很好的作用。从主观上强化的工作,既包括学校语文环境,又包括家庭和社会的语文环境。如组织学生做“校外语文观察”、“社会语文调查”,并写观察或调查记录,引导学生做“从语文环境中学语文”的有心人。这件事,学生随时可做,要在养成习惯。我们实验班的学生,能从街道广告、单位牌子、剧场字幕、电视广播、家庭谈话等等方面学到不少好东西,也发现过不少语言文字上的错误。

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和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是两项极重要的语文训练活动,对形成语文能力和习惯关系巨大,而且由于这两项活动都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着,实际等于提前使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社会交际,所以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兴趣、情感、意志、德操等,意义又不止于语文水平了。

施行“大语文教育”,人们担心会大大加重语文教师的负担,其实并不尽然。如果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不事事越俎代庖;同年级教师又能通力合作;社会有关部门也能在编写“参读文选”、设计第二语文教学渠道活动等方面给予支持、协助;那么,即使水平并不太高、经验并不太多的语文教师,也完全可以愉快地胜任“大语文教育”的任务。而教育效果,绝不是困守在“狭的笼”里的旧式语文教学所可企及的了。

1984年11月第一稿草成 1985年3月扩充成第二稿 1985年7月压缩成此稿

[附记]第三稿成,见吴正风同志《应当重视语文教学的宏观研究》(1985年7月5日《光明日报》第三版),其中说:“大题可以小做,宏观研究可以从较小的侧面突破”。拙文可以看做“大题小做”的一个尝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发表于《河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