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训诂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又有举小名以代大名者。《诗·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即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大名也。《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三冬亦即三岁也。学书三岁而足用,故下云:“十五学击剑”。注者不知其举小名以代大名,乃泥冬字为说云:“贪子冬日,乃得学书。”失其旨矣?? 十、训诂学与文字学的关系

训诂学要以文字为辅翼。训诂学与文字学在很多方面是相互解释,相互依存的。了解汉字形体结构,古今字形的变化和古今用字的不同,对阅读古书至关重要。文字虽然只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但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原始汉字都是根据词义,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造出来的。所以一部分汉字可以根据字形推求字义。如:(斗)《说文》:“十升也。有柄,象形。”亦《说文》:“人之臂亦也,以大,象两亦之形。”(盥)《说文》:“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形声字一半表形,一半表音,形符表示字义类属,在表达词义方面,虽然不够具体明晰,但它却标示词义类属,划定词义的范围,启示思考方向,有助于判断词义。如“页”,象头形,凡是从页的字都和头的部位或头顷,头不正。烦,热头痛,顺,低头顺从。顽,浑头浑脑。形声字的声符也有的与词义有关。宋代王圣美所谓的“右文说”,清代段玉裁提出了“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通”的论断,他们都主张声符寻求字义,而文字的整体古今又有很大变化。比较接近造字原形的甲、金、籀、篆,已有笔意(即指字形中反映的词义)和笔势(即字形历此必须具有文字学的常识,找出字形发展变化的线索,才能准确地以形说义。由此可知,训诂学推求本义,需要文字学的帮助。

十一、训诂学课程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1)、独立地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其中的“怨女”的“怨”字,乃蕴积之意,不可误解。通“蕴”。《新序·杂事》:“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

《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蕴,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

(2)、较好地解决中学语文课本中古典作品的语言文字方面问题的能力

刘基《卖柑者言》“而独不足子所乎?” “所”字不同教材和文选注解释不同。应当“意”讲。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所”作“意”义用例》例证甚多。《汉书·佞幸董贤传》云:“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王先谦《补注》:“酒所”为“酒意”也。

(3)、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初步开展汉语历史词义研究和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能力。 如《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的“无相忘”由于有人译为“咱们互相不要忘记”,它应为“我不会忘记你”,“相”为偏指性副词。

第二讲 训诂的内容 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一)注音。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B﹑“读若”法。“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C、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D﹑反切注音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包括 A﹑训释词义。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1)翻译。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c点明含意。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3)阐述章旨。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4)、释成语典故。a解释成语。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B解释典故。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 (三) 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

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 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 三、分析句读。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如:

A横口 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 短言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C内而深、外而浅

《公羊传·宣公八年》:“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汉·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 《春秋》鲁宣公八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春秋》鲁定公十五年:“雨不克葬,戊午,日下侧乃克葬。”

(2)、“读若”、“读如”法。“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如:《说文》“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声。读若酉。” 《诗·郑风·大叔于田》郑笺:“忌,读如‘彼己之子’之己。” (3)、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如:《尚书·秦誓》:“番番良士”,陆德明《释文》:“番音波”。

《左传僖公四年》:次于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陉,音‘邢’。” (4)、反切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广韵》:中,陟弓切。原,愚袁切。 《广韵》:东,德红切。 《广韵》:尧,五聊切。 三、什么是反切?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例如,《广韵》“冬,都宗切”(以下凡不注出处的反切均出自《广韵》), 就是用“都宗”为“冬”注音。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 简称切上字或上字, 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冬”是被注音字,所以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原理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四、为什么说解释词义是训诂的核心工作?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 五、古书注释中释句的方法有几种? (一) 翻译

1、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如: 《诗 · 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毛传:“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

2 、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诗 · 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

(二) 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如:

《诗·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三) 点明含意 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诗·小雅·小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郑笺:“衰乱之世,贤人君子虽无罪犹恐惧。”

六、古书中常见的省略类型 1、蒙上省

《左传 · 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2、因下省

《诗· 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3、因疏略而省

《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应为“沽酒不饮”

《左传·襄公二年》:“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

还。”应为“马百匹,牛百头。”

七、 古书的注释对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有什么意义

古书的注释对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时代的远隔,语言的变迁,文字的异形,行文的变化,许多古籍,我们如果不依靠古注,就不能看懂。古注可帮助我们:

(1)了解字词句意。如《论语 · 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肃)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 ”通过古注,我们就懂得了“学”、“时”、“说”的含义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全句含义。

(2)了解全章大意。如《孟子 · 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疏云:“此章言王者任德,霸者兼力,力服心服,优劣不同也。”

(3)了解读音。如《礼记 ·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释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4)了解典故。如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李善注:“《左氏传》曰:‘齐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墨子》曰:‘傅说被褐带索,庸筑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李善注说明了原文典故的出处。

(5)了解古籍版本及校勘情况。如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比较各种版本,除校正正文的错误外,还校正了许多注疏中的错误。

此外,古注还有阐明哲理、划断诠意、说明语法、介绍修辞等等情况,对今人阅读皆有启发。

八、怎样利用古注

参阅古注,除了掌握它的基本体例,明瞭它的解释内容,懂得它的术语用法之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批判吸收 阅读古书,参阅古注是必要的。但是,对古注的内容我们应当采取分析的态度,在善于汲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因为古注都产生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作注的人不可避免要受到他们所处历史时代的局限,注解的内容自然会有宣扬封建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地方,甚至严重歪曲原书思想内容也在所难免,所以我们不能一概相信,全盘接收。例如《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一句,本是描写农奴女孩人身不自由,唯恐被奴隶主贵族之子掠走的悲懼心情,但《毛传》却解释说:“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及,與也。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 这显然是美化了“豳公子”,歪曲了诗篇的本意。《诗经》古注以毛传为最清醇, 尚有可批判之处(《毛传》小序尤其如此),参阅其他古注,自然更

应精审辨择。 (二)正确取舍 古注对于词义的解释,大多是可取的,但误解之处也往往有之,我们同样要正确取舍。如《七月》“殆及公子同归”中的“殆”字,本来是唯恐、只怕的意思,它是表现“女心伤悲”的疑惧之情的一个词语,《毛传》却把它解释为“始”,曲解了词义。又如“春日载阳”的“载”字,郑玄认为是“则”的借字,其实它是“才”的借字,是始的意思。像这种不正确的解释我们就不能取用。古代的注解家,有的取舍无方,往往把异家别说牵附在一起,如魏代王弼注《周易》,梁代皇侃注《论语》,便有这种现象。有的又固执保守,泥于师法,明明解释错了,也不敢承认和改正,如汉、唐人的经书注疏就不免这种弊病。对于这两种倾向,我们都要注意分辨,予以扬弃。此外,还有一些注解家喜欢旁徵博引,考证繁琐,或侈谈义理,流于空疏,这些我们都应当注意,不要陷入到里面。

(三)联系正文 参阅古注,自始至终都要紧密联系正文。联系正文阅读注文,通过注文理解正文,相互推求,彼此印证,才能理解正确,体会深刻。 (四)融会贯通 一篇文章的注解虽然有不同的内容,但有时往往有互相包容的关系;虽然分散成多处,却彼此不无联系。因此,我们阅读古注,不应割裂孤立地看问题,应该把注文看成一个整体,要善于融会贯通,举一隅而反其三。

第三讲 训诂的运用

一、训诂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词义,它跟讲授中学文言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1、帮助准确解释古书的词义

(1)《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王力《古代汉语》) “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古代散文选》)“益”在这里并非更加之意,而是稍的意思。 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稍,渐也。”

(2)《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十三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声声思,一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思”在此当“悲”讲。《诗·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文选》卷19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思,悲也。”《淮南子·缪称篇》:“春女思,秋士悲。”

2、帮助取舍进行决断 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如:

《诗·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毛传:“旅,众也。”朱熹《诗集传》“旅与膂同”。清代陈奂、胡承王共 、王念孙、段玉裁都维持毛说,章太炎力主朱说。认为“旅力”即“体力”。指诗作者周大夫一人之力。应取后说。

3、帮助弥补注本的不足。对于古文选本当注而未注之处,训诂知识可以使我们敏锐地察觉,并且经过研究,觅得正确答案。如: 《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文无注。此应作疲倦讲。《广雅·释诂》:“疲,惫,极也。”

4、帮助纠正误注。课本或某些古文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如:

《屈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高中第四册:“意思是,绝没有受尘世的滋浊垢污。”获字在此是辱的意思,《广雅》:“获,辱。”

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训诂学是解释古代书面语言并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可以这样解释的一门学问。如:

《左传》:“齐师败绩。”杜预注:“师徒挠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误。古文“绩”与籀文“迹”同形。败绩即车辙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