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参考答案要点: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

具体体现为: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2. 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参考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丰富的涵:

(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4)指人的自由发展。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参考答案要点:

综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参考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思想是: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观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1)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2)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六、论述题

1.述评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1)

Word 资料

.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的。第一,这两种主虽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第二,这两种主对我们理解人和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片面性,导致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在思维上要注意:一是对教育目的中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二是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来思考和讨论问题。一个社会(或、民族)教育目的的选择,不只是价值选择确立的问题,还有价值实现的问题。不只涉及整个社会(或、民族)教育事业的目的问题,还涉及具体教育实践的目的问题。首先,就一个社会(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其次,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即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两种价值的结合在实现过程中互为基点。最后,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因为,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的,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可见,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 2.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要点:

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由于自身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意义和价值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核心是人的发展,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2)适应与超越问题。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

3.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参考答案要点:

我国教育目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十分正确的,实现这样的要求固然需要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有效的教育实践也需要依据教育目的来加以很好地把握,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忘却这一点,

Word 资料

.

就会导致对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这一价值因素的轻视,把手段当作目的。人们所批评的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就属此类问题。本来考试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检测教育效果的手段,但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使真正的教育目的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重要问题。因此,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需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现代意蕴,克服以往存在的误区。在确立和强化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 教育制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从纵向来谈的,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从横向来讲的,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不同学派的教育学家都把它作为“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主题”进行探讨。

4.双轨学制: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

5.单轨学制: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美国的学制属单轨学制。 6.分支型学制:介于单轨和双轨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型学制。

7.“六三三学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 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的发展,注重生活教育,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8.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教师群体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Word 资料

.

二、选择题

1.( B )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A.培根 B. 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杜威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主要包括社会作用( ABCD )

A.政治地位 B.经济待遇 C.职业权利 D.从业标准。 3.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ABCD ) A.师教育 B.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C.教师的在职培训 D.教师自我教育

4.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是指教师的( A )

A. 文化形象 B.道德形象 C.人格形象 D.外在形象 三、问答题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表现形态如何? 参考答案要点: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教育地位紧密相连,它不仅与人们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有关,而且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与期望有关,还与它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相关。

古代教育依附于政治、经济,教师的社会地位不稳定;现代教育的独立性提高,逐渐占据社会中心,教师的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

2.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何在? 参考答案要点:

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容、形式等标准划分的社会劳动者群体。社会学者根据职业的本质、特征将其划分为专门职业和普通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控制,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专业资格证书,专业部有不同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等。

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3.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那些方面? 参考答案要点:

一般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学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

②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演示等的能力。

③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如班级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外学习管理能力等。 ④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 ⑤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⑥反思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

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创新能力,如创新教学思想、教学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 4.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有那些? 参考答案要点:

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

Word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