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容的统一。从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

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C )

A.勒图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康德

2.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C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3.杜威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D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 B ) A. 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洛克 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

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错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和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的。

错误。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进行划分的。 5.农业社会的教育就是农业教育。

错误。农业社会的教育是指基本的教育形态之一,而农业教育是指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 四、简答题

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相耦合的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又要把社会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化到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而“灌输”则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是“教育”。教育强调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的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因而,教

Word 资料

.

育也不同于家庭“养育”。

2.简析教育三要素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的三要素是指: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简述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要点: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4.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观点是: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5.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要点: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多密大两形成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五、论述题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的概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个概念有以下四层含义:

⑴“教育”具有“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 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有其明确的目的。

⑵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⑶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Word 资料

.

⑷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论述教育学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学的价值有: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教育的科学认识即教育学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解释是理性的。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到桥梁作用:①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⑤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 教育功能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正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4.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

5.隐性功能: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而隐性功能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

三、辨析题

1.分析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目的三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功能不同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的“教育应该于什么”;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它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所以,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应然”表现,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它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 四、实例分析 参考答案略。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它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要点:

1、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2、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2.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对人口,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正向功能。 五、论述

1.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答案略。

Word 资料

.

论述

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短缺、教学手段落后、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农村教师很少了解新课改、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 原因:

从系统因素看,发展中教育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超出或未达到现实客观需要,直接引发了教育的负向功能现象。 从环境因素看,在大多数发展中,社会的各要素和人的各要素对教育的作用超出或未达到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也造成教育负向功能显著的重要原因。

从发展中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负向功能问题的突显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必然性。 解决对策:

增强教育投资,改革投资体制,提高农村老师待遇。 加强社会关注抉持力度,拓宽教育投入渠道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课程改革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2.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 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核。

3.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4.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5.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6.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7.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8.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9.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四、简答题

1.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Word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