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教育心理学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国后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否定以教学为中心,教育质量就没有保证。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则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试论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尽管各有特色,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剧,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删除陈旧内容,增添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尽量缩小课程内容同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差距。为适应当代科学综合化趋势加强的需要,许多国家开设了综合性课程。 第二,重视基础学科知识的结构化。80年代以来,英法德等国继美国之后出现了“恢复基础”运动,强调统一学习基准,加强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表现在对课程内容去粗取精,缩减描述性和经验性的知识,增强知识的理论性和概括性,突出其间的联系,把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基本结构教授给学生,保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三,重视能力的培养。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当代各发达国家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都把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和创造态度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力图使组织的内容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学识、肯钻研,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认识成果,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 第四,重视个别差异。由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需要以及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有较大弹性,既有群体共有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处方化、个别化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单选题: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 A.《学记》B.《论语》C.《大学》D.《师说》 2.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末期 D.封建社会初期 3.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人口环境 B.自然环境 C.政治制度 D.社会生产 4.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5.近年来,英国学制改革使传统的“双轨制”逐渐转向( )。 A.单轨制 B.分支型学制 C.六三三制 D.五四三制 6.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B.杜威、洛克 C.杜威、孔德 D.涂尔干、赫尔巴特 8.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9.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是在(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初期 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现代社会

10.《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A.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填空: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___,起源于劳动过程中___和___的辩证统一。 劳动 社会生产需要 人的发展需要

4.终身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____的过程。从人出生到生命终止不断进行

5.从广义教育角度看,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___的人。从学校教育角度看,教育者主要指____。 有意识的教育影响 教师

6.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___、___和___。 发展速度 规模 教育质量 7.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___,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 培养人

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提出___,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华生 环境决定论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___周岁的儿童,不分___、___、___,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答案:六 性别 民族 种族

10.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 17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1.学校工作以___为中心。教学

12.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___和___所决定。任务 职业角色的多重 简答;

1.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传统教育派主张: 第一,教师中心,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第二,教材中心,即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第三,课堂中心,即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派主张:第一,学生中心,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 第二,做中学,即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第三,活动课程中心,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

2.素质教育的构成是什么? 第一,政治素质教育。我国目前德育中进行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 第二,思想素质教育。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 第四,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第五,身体素质教育。一方面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防病知识,使其健康成长。 第六,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3.试论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第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 单选: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 A.《学记》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2.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自然环境 B.社会生产 C.人口状况 D.政治制度 3.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管理现代化 C.教师素质现代化 D.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4.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传播文化 B.生产功能 C.培养人才 D.人口功能 5.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

A.主体活动的选择性 B.主体活动的计划性 C.主体活动的预见性 D.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7.我国建国后推行新学制的时间是 A.1949年10月B.1950年10月C.1951年10月 D.1958年9月 8.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目的 C.学生 D.教师 9.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是( )中的教育目的 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0.现代学科课程的奠基人是( ) A.孔子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布鲁纳 12.小学劳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是( )

A.自我服务劳动 B.社会生产劳动 C.社会公益活动 D.勤工俭学活动

13.社区教育的对象是( ) A.社区内的少年儿童 B.社区内除学生以外的社会成员 C.社区内的每一个成员 D.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 16.在小学生的各生理系统中,发育最早的是( )

A.身高体重 B.骨骼肌肉系统 C.循环和呼吸系统 D.神经系统

17.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 18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9.(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A.心理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需要起源论 20.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教与学的矛盾 B.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D.主体与客体间的矛盾 填空题

1.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___。 主导作用 2.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____。 素质教育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____。教育规律

4.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____。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___。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___。 教育活动的主体

7.科学教育是以传授____,培养____为主的教育。 科学知识 科学精神

8.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___所说的一句话:“___。” 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五、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单选:

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2.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D.产业革命 3.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4.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 5.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B.阶段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7.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 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是在( )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9.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10.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合并课程

11.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12.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3.社区教育的实质是( )

A.教育的社会化 B.社会的教育化 C.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D.全民接受教育 14.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 C.参加自学考试 D.脱产学习

15.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发展中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初期 16.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不足表现为( )

A.身体发育不良 B.智力发育不良 C.认识水平较差 D.品德行为习惯有所欠缺

- 19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7.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18.教育同生产劳动从脱离到逐步结合的转变发生在(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9.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手段D.教育内容 20.班级授课制创始于( ) A.15世纪初 B.16世纪初 C.18世纪 D.19世纪初 填空题

1.“启发”一词源于《论语》中所讲的___。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是___。 社会分工 3.遗传素质的____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的和阶段。成熟程度 4._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

5.以____、____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教学内容。 五经 四书

7.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先后经历了____、____科学教育学建立等几个阶段。萌芽阶段 独立形态阶段 简答题:

1.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 (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6)优良的身心素质 2.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教育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论述题 :试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实例分析: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这是宋代王安石的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

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转贴 单选题:

2.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3.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 ) A.教学和教育 B.升学和就业 C.教学和科研 D.生活和生产 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 D.内部动力 6.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格塞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