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生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能减弱肌千张反射;易化区分布范围广泛,贯穿于整个脑干中央区域,该区域活动增强时,起着易化肌紧张的作用。从活动强度看,易化区活动比较强,抑制区活动比较弱。在肌紧张调节中易化区占优势。 13.状态反射包括哪两种形式?

简述其机制。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

迷路紧张反射是指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石器官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由于不同头部位置会造成对耳石器官的不同刺激,使传入冲动沿前庭神经进入延髓的前庭神经核,再通过前庭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与α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并发生传出冲动引起有关伸肌紧张性增强。这一反射的主要中枢是前庭核。颈紧张反射是指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和颈部肌肉受到刺激后,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颈紧张反射的中枢在颈脊髓部位。在正常人体,由于高位中枢的存在,这类反射被抑制而表现不明显。 14.什么叫翻正反射?简述过程及发生机制。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些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反正反射。这类反射包括许多步骤,主要是由于头部位置不正,视觉和耳石器官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引起头部位置率先复正。由于头部复正引起颈肌扭曲,从而使颈肌内的感受器发生兴奋,继而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站立姿势。 9.小脑分为那几个部分?

请详细阐述各部分的功能。前庭小脑,主要功能的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具有控制躯体平衡的作用。脊髓小脑,功能是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调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调控。皮质小脑,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段编制。

5.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元的组构原则。

运动皮质的相当广泛的区域可以引起一块肌肉收缩,但是引起强而具有短潜伏期的反应皮质点则是十分集中的。运动皮质发出下行控制纤维的细胞是高度分域地组织起来的,似乎与每一块肌肉有关的皮质神经元都有集聚的中心和围绕的外野,任何支配不同肌肉的中心区不会重叠,但是一条肌肉的外野支配区可能和另一条肌肉的外野,甚至和它的中心区发生重叠,这一分布规律被称之为皮质运动区神经元的组构原则。有实验证实,运动区皮质具有一种柱状模块的组构,这种柱状结构司理着同一条肌肉的有关传出和传入信息。

15.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有那几个部分,指出各部分的具体位置和功能。

目前认为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有主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等。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相当于4区,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6区的外侧部,这两个区域是控制躯体运动最重要地区域。它们接受本体感觉冲动,感受躯体的姿势和躯各部分在空间的位置及运动状态,并调整和控制躯体运动;辅助运动区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的内侧面和背外侧面上部的6区,在编排复杂的运动程序时和执行运动前的准备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顶后叶皮质位于5区和7区,在解码并用于指导肢体运动的感觉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大脑皮质内侧面上,扣带沟背腹皮质(6区、23区、24区)也与运动调控有关,此区称为扣带运动区或内侧运动区。

2.什么叫运动神经元池?他与运动单位有哪些区别?

在运动神经元池中,不同运动单位是如何参与活动的?一块肌肉通常接受许多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经元都比较集中位于脑干内几个毫米的区域或脊髓相邻节段的前角,因此将支配一块肌肉的那一组运动神经元称为运动神经元池。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其所支配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程度能精确地符合所需要的运动参数。而运动单位则是指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当来自脑的各级运动中枢下行的运动指令或各类感觉传入的信息到达运动神经元池时,它们的活动几乎都是以一种逐渐增量的方式进行的,小的运动神经元率先发放,然后才是那些较大的运动神经元依次开始启动。运动神经元的这种有序募集和大小原则的生理意义在于能够更完善、更精确地控制肌肉收缩时的各种参数,免去上位运动中枢对肌力控制细节的编码,简化了计算程序,保证肌力能平滑地增减,从而获得最佳的运动模式。

7.试述基底神经节的神经通路及其功能特点?

基底神经节属于古老的前脑结构,它包括有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和黑质等。基底神经节接受大脑皮质的纤维投射,其传出纤维经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接替后,又回到大脑皮质,从而构成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质之间的回路。这一回路可分为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两条途径。直接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到新纹状体,再由新纹状体发出纤维以苍白球接替后到达丘脑,最后返回大脑皮质运动前区和前额叶的通路。间接通路是指在直接通路中的新纹状体与苍白球内侧部之间插入苍白球外侧部和丘脑底核两个中间接替过程的通路。这条通路存在抑制现象,可部分抵消直接通路以丘脑和大脑皮质的兴奋作用。基底神经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①参与运动地设计和程序编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②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有关;③基底神经节中某些核团还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感觉传入、行为和学习记忆活动。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1.简述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1)运输作用:血液能携带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氧、水和电解质,输送到全身备组织去,供应各组织的新陈代谢需要。同时能将组织代谢的产物,运送到有关器官排出体外。另一方面血液能携带体内各种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到相应的靶组织,参与体液调节;2)调节作用:(a)缓冲酸碱的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以及血浆中的缓冲对,能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血液PH值稳定;(b)调节体温功能:血液含有大量水分,水的比热较大,可吸收较多的热量、缓冲体温变化和运输体内热量到体表散发,从而维护体温的相对恒定。(3)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液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浆中所含的多种免疫物质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的侵害。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出于有防止出血的功能等,从而对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 Pco2和PH值:Pco2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可使曲线右移,Hb与O2亲和力减少;反之曲线左移,Hb与O2亲和力增加 2 温度:温度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O2亲和力减少,反之曲线左移,Hb与O2亲和力增加,氧合作用加强 3 2,3—二磷酸甘油酸:其含量增加能降低Hb与O2亲和力,,可使曲线右移 4 一氧化碳:CO也能与Hb结合,并占据O2的结合位置,使曲线左移 运动时生成在血液中的乳酸是如何被缓冲的?

人在剧烈运动时,由于无氧代谢占优势,肌肉内产生大量的乳酸,血浆中的NaHCO3立即与其产生中和反应,形成H2CO3,H2CO3进一步分解,生成为H2O和CO2,CO2由肺排出体外,H2O被机体重新利用或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酸性物质,使pH值保持正常范围内。当主要来自食物的碱性物质进入了血浆后,H2CO3则与之产生反应,过多的HCO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另外,血液对人体体温调节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血液在全身不断地循环流动,可将各器官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运送到全身各处,同时,也将部分热量运送到体表,促进机体热量的散失,以调节机体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1.简述呼吸过程呼吸过程包括:(1)外呼吸:包括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和肺通气(肺与外环境的气体交换)。(2)气体的血液运输。即一方面通过把外呼吸吸入的氧气送到组织细胞,一方面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排出体外。(3)内呼吸:组织细胞与肺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2.简述气体交换过程静脉血流经肺泡时,肺泡内PO2 高于静脉血PO2 ;而PCO2 则低于静脉血,经肺换气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由于组织的PO2 低于动脉血PO2 ,而PCO2 高于动脉血,经组织换气后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由于肺泡气、血液和组织间的O2 和CO2 分压差也一直 存在,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也一直在进行。 十四.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扩散速率 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绝可以影响气体交换;气体扩散地面积、气体扩散系数、组织两侧的气体分压差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与扩散膜厚度成反比。在安静状态下面积为40㎡,运动时扩散面积扩大至70㎡,是扩散面积增加。2. 通气\\血流比值 肺泡通气和肺血流量恰当的比值是提高气体交换效率所必须的(通常认为这一比值为0.84)。通气增大,血流量不变,该比值将增大,这意味着出现肺泡无效腔;而通气不变血流量增加时,比值减小,意味着一部分静脉血液没有得到更新,发生所谓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因此通气\\影响气体交换的重要因素。3.温度 温度升高可以使气体扩散的速度增大,因而扩散的容量增大。 5.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真正参加气体交换的气量。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交换的肺泡通气量才是有效的通气量。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气体量却较少。故增加呼吸的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才能提高气体交换率。 6.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在正常情况下不论吸气或呼气时,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胸内负压是肺的回缩力造成的。胸内负压可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胸内负压还可使胸腔内壁薄且扩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7.简述运动时的呼吸方法?

正常人安静时的呼吸是经过鼻子呼吸的方法进行的,鼻腔对空气具有净化温暖和湿润功能;运动时为提高呼吸效率,增加散热途径,采用嘴鼻并用的方法;慢跑时,采用以鼻子吸气、嘴吐气的方式最佳,随速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嘴吐气的深度和频率。 1.比较、评定肺通气功能常用指标含义。1.肺容积;指的是肺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包括潮气量、补吸呼气量、余气量。2.深吸气量和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尽最大力量吸气,所能吸入肺内的气体量,称为深吸气量。是衡量最大通气能力

的一个重要指标。3.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一次尽力吸气之后,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称为时间肺活量。它是一个较好的动态指标。4.每分通气量每分最大通气量;在递增负荷运动中,每分通气量随运动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称为每分最大通气量。在实验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做深而且快地呼吸,每分钟吸入活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5.肺泡通气量;人体每分钟吸入肺泡真正参与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3.试述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反应与适应

1.对训练的反应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呼吸深度的增加;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相关,若超过某范围,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运动过程中通气量先突然升高再稍有上升,随后平稳;运动停止时通气量先骤降再缓慢下降达到运动前水平。 2.对训练的适应

1每分通气量的适应。训练对安静时肺通气量影响不大,亚极量运动时每分通气量增加的幅度减少,有训练的耐力运动员通气阈增大。2肺通气效率高。训练使安静时呼吸深度增加,呼吸频率下降使得深度和频率的匹配更加合理,肺通气效率提高3氧通气当量下降。运动时,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即通气当量小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它是评价呼吸效率的重要指标。

5.论述通气血流比值理论在运动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1.通气血流比值概念、安静时正常值及其生理意义。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正常人安静时的比值为0.84,通气增大,而血流量不变,该比值将增大,这意味着出现肺泡无效腔;而通气不变血流量增加时,比值减小,意味着一部分静脉血液没有得到更新,发生所谓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2.不同运动强度比值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

在进行中小强度运动时,机体一方面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增大肺通气量,一方面增加心输出量,使比值保持稳定。运动强度增大时,心输出量的加大跟不上肺通气量的增加,比值升高。在此情况下,部分肺泡得不到血液灌流,其中的气体交换不能与血液充分交换,气体交换率相对下降。 3.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例如人体在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增大,肺通气量可从安静时的4.2L\\MIN提高到190L\\MIN左右,流经肺部的血流可从安静时的 达到 ,使这一比值提高了5至6倍。说明运动时肺通气不是限制由氧能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强心脏供能,哟利于通气血流比值保持在较合理的水平,以提高肺换气效率。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的调节?

1运动前的通气量增大是条件反射性的。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的骤升,是由于大脑皮质在发出冲动使肌肉收缩的同时,也发出冲动到达脑干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同时,呼吸器官和运动器官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呼吸的加快加强起着重要的作用。2当运动继续时,肌肉中代谢增强,产生更多热量、CO2和H*,这些因素一方面增加肌肉对氧的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动静脉氧差。更多的CO2进入血液,提高了血中CO2和H*浓度,使化学感受器兴奋,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强。3当运动停止时,皮层和其他向呼吸中枢发放的停止,通气量急剧下降。运动中肺通气的快速增长和减少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慢速增加和减少期则是体液和温度的结果。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肌的节律性活动是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即呼吸节律乃至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的反映。2位于延髓的呼吸中枢是最基本的呼吸中枢,它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性的兴奋,但正常的呼吸还必须有脑桥中的呼吸调整中枢的参与才能实现。3在正常情况下呼吸中枢还接受各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通过反射影响呼吸运动。较重要的反射有: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规律:在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呼吸深度的增加;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时,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相关,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运动过程中通气量的上升有一个过程,运动开始前通气量以稍有上升,运动开始后运动通气量先突然升高,进而在缓慢升高,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停止时也是通气量先骤降,继之缓慢下降达运动前水平。 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1.简述血液循环的功能。(1)实现体内的物质运输,包括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发物;(2)运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3)维持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帮助白细胞实现防卫功能 4.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1.血液充盈血管对血管壁造成侧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2.心室射血所释放的能量,三分之一形成推动血液流动的动能,三分之二形成对血管壁侧压的势能。3.心脏的射血和血液流动过程中遇到的外周阻力使形成血压的两个基本条件

2简述心泵功能的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一定范围内,回心血量越多,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越大,即初长度越长,心肌受到的牵拉越明显,心收缩的力量就越大,这种与神经、体液因素无关,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称为异长自身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对搏出量作精细调节,并匹配左右心室的搏出量。 5.简述心脏活动的神经及体液调节体制。

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调节,其中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搏出量增加,心率加快,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刚好相反。调节心脏的体液因素主要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可使心率加快,搏出量增加,每分输出量增加,但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较弱。另外,心脏自身也能分泌一些激素,如心钠素、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它们具有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肌营养,实现运动心脏结构重塑等功能。 9.何为血液的重新分配?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非平均地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这一现象称血液的重新分配。其生理意义有两个:一方面通过减少不参与运动的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骨骼肌以外的器官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明显下降,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的不会下降,这也促进了肌肉血流量的增加。 5.简述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1.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能力越强,射血时心室排空完全,剩余血量少,中心静脉压低,回流越多,反之则少。2.体位改变:由卧位转直立时,由于重力作用心脏部位以下静脉扩张,回流血量减少;反之,则静脉回流加速。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进行有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对肌肉施加挤压,会不同程度的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或加速。4. 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会影响中心静脉压,从而影响静脉回流量。

论述题 1.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有哪些生理特征?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心肌在活动时所表现出的与骨骼肌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心肌细胞与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闰盘,当心脏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兴奋时,能很快通过缝隙连接,以电流的方式迅速传播兴奋,引起所有几乎同步兴奋和收缩,表现出兴奋和收缩“全或无”的特性,这保证了心脏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有效射血。而骨骼肌不同,参与收缩的肌纤维的数量取决于支配它的神经纤维和刺激强度的大小。(2)心肌组织中有两类细胞,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由于自律细胞的存在,使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的兴奋。同时,心脏也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这就保证了心脏能终生不停地泵血,并能根据机体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而骨骼肌的工作受意识支配,其收缩强度的大小受神经的调节。(3)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均具有兴奋性,但心肌细胞一次兴奋经历的时间很长,这是由于其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当膜电位接近0毫伏水平时,要经历约100毫秒的平台期。由于平台期的存在,使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要延续到心室的舒张早期,因此,心肌的收缩通常是一个个的单收缩,保证了心脏的工作总是很有规律地舒缩交替进行。而骨骼肌的收缩大多为强 直收缩,收缩力量大,受意识控制。 2.试述心脏的泵血过程及机制。

动周期以以心房收缩作起点,在此之前,心脏处于全心舒张期,由于此时心腔内压力很低,静脉血不断流入心房。心房压相对高于心室压,房室瓣开启,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接着,心房开始收缩,心房容积减小,压力升高,进一步将心房内的血液挤压入心室,完成心室充盈。其后,心房舒张,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升高,当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向心房回流,返流的血液推动房室瓣关闭,但此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关闭,心室处于等容收缩期。随着心室的继续强烈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当超过主动脉压时,血液冲开半月瓣,心室内血液大量射入主动脉,完成射血。射血后,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血液推动半月瓣关闭,随后室内压的进一步下降,当其低于心房压时,房室瓣打开,又开始了心室的充盈,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机制是:依靠心室肌的收缩与舒张,造成室内压力变化,从而导致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该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血液的单方向流动则是瓣膜的配合下实现的。总之,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是心肌的舒缩引起心腔内压力变化,在瓣膜的配合下压力梯度的变化推动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

3.试述心泵功能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搏出量是指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输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二者均与心肌收缩力量成正比,心肌的收缩力量越大,心脏搏出量越多,射血分数越大,心脏泵血功能越强。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排出的血量,称为每分排出量;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排出量,称为心指数。每分排出量越大说明心脏泵血功能越强。3.心力贮备它是指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心力贮备是评价心泵功能的有效指标。心里贮备又包括心率贮备、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心率贮备是通过增加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