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100问(教学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新课改100问(教学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复查面谈

评价双方应定期举行中期复查,反省既定目标的适切性及达成度,必要时可调整或修订目标。 68、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从发展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基础目标

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 提高目标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发展。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体验目标

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好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⑴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

⑵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⑶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⑷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3、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地学习

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⑴课堂驾驭能力 ⑵实践操作能力 ⑶语言表达能力

69、新课程评价的功能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改进的形成性功能,为了选拔、鉴定和教学核实的总结性功能,为了激励和增强意识的心理或社会政治功能,执行权威的行政管理功能”,以及控制手段、政策工具,组织职能、组织学习的工具等等。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充分认识和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之一,为充分发挥新课程评价功能,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正确看待评价的总结性功能,保证教育质量

教育评价来源于教育测量,早期的教育评价关注教育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如泰勒认为: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总结性功能是对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进行甄别,并根据鉴定的结果进行分等、选拔。譬如我们通

过每学年、每学期各种考试,来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升学资格;教师通过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等等。 由于应试教育过分强化教育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正如霍尔特的《教育志——为什么儿童会失败》指出:从踏进校门之日开始,大多数儿童经历体验失败了。学校不是帮助儿童成长和成功,而是在加深他们的失败。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旦没有失败的儿童,学校就不能成为学校了。霍尔特从“非学校论”的观点出发,揭示了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筛选是如何妨碍了儿童的成长。所以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淡化教育评价的总结性功能。

我们支持这种改革。但是我们同时认为对教育评价的总结性功能要正确看待,它对教育质量的保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不让一个不合格的毕业生混入社会;不让一个不合格的教师站在讲台上误人子弟;不让一个不合格的学校年复一年地制造人才废品。新课程教学需要高质量,新课程不能忽视总结性评价“特殊性功能”。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过分强调总结性功能,强调甄别;另一方面我们要保证总结性评价在评价中的作用,正确看待评价的总结性功能,保证教育质量。 2、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等人在对泰勒教育评价理论方法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评价观。

克龙巴赫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他强调“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使人们注意到教育评价的全部功能,克龙巴赫修改了泰勒的定义,认为教育评价是“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

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与克龙巴赫对教育评价的理解有很大的一致性。1969年他提出教育评价的新定义:“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1985年斯塔费尔比姆在和欣克费尔德合著的《系统的评价》中,进一步指出:“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

以总结性为中心的教育评价功能,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和他的同事多次尖锐地指出:“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教程开始时,总怀着这样的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所教的事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这些使师生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法定的10年到12年学习期间,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遭受挫折与羞辱,他们的自信与自我观念被这些预想有条不紊地摧毁了。”可见,片面强调评价的选拔性功能,不但无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反而会压抑和摧残这种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评价,这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正如:Catherine,A.P.和Trudy,W.B.所说:“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性;而对过程进行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新课程评价要充分发挥形成生功能的改进和自我学习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80年代后,美国教育评价出现新的动向,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顾巴和林肯提出“第四代教育评价”思想。他们认为,前面的教育评价是“预定式评价”,即预先陈述目标,再依目标来搜集资料,并对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或吻合程度作出报告。长四代教育评价就建立在建构性探求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强调探求本身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验证新问题的过程。他们认为“评价结果是评价者在与评价对象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一种看法,评价过程也只能是评价双方一种不可分离的共构过程。”

这种评价思想强调将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人当作自己的对象,并努力通过评价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评价注重质的分析,不是片面追求量化而排队了除知识外的难以量化的其他一切人类成果。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作评价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传统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没有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重在强调“发展”,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新课程评价应该为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与条件。可见,从“选拔”走向“发展”,意味着教育评价要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意味着不再将评价视为筛选淘汰的工具,而是一种积极而及时的诊断问题,总结成绩,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评价从“选拔”走向“发展”,也就意味着由“证明”走向“改进”,即由原来的了解现状,探明价值,转变为不仅要进行事后评价,评价教育结果是否达到目标,更注重于发挥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之前、之中的导向功能,促使教育活动改进,使教育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达成,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 70、什么是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是我们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其它方面的评价当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发展的评价是我们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其它方面的评价当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因为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果。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 71、评价学生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⑴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它主要对教育背景、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诊断,以便“对症下药”,据此进行教育设计。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它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 诊断性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 二是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

三是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进行过程中开展,其主要作用有是:一是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二是强化学生的学习。三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形成性评价所借助的手段有平常作业、日常观察和形成性测验等。形面性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我国中小学校的学生评价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的评价。它要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发展达到目标的程度。终结性评价的次数比较少,一般是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其作用有:一是考察学生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各种选拔、评优提供参考依据。二是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起点提供依据。这一点在我国当前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中普遍不被重视,其表现为考试结束,评分完毕,就意味着终结性评价结束,没有进行考试结果的分析,不重视把试卷发给学生进行讲评。

⑵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是在总结分析相对评价的优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绝对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个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作出的判断,也可称之为教育目标参考评价。绝对评价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共同的客观的标准可以参照,它不受学生所在群体的发展状况的影响。 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也可称之为教育常模参照评价。这种评价有两种作用:一是有利于在群体内作出横向比较。二是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评价应注意两点:一是比较要坚持等质的原则。二是比较要力求实效,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研究和改进教学上,不要把它放在惩治某些学生的手段。 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主根据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观点提出来的,客观它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评价方法比较充分地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⑶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

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开展自我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对自我评价者的引导,并把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 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由其它有关方面的人员对评价对象所实施的评价。在他人评价中,能否在评价主体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决定他人评价成效的关键。 72、什么是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而学生成长记录袋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记录袋中材料的收集和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它不只是简单汇集学生作品,而是有意义、有目的地收集学生迈向课程目标的与成长和发展相关的材料。二是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但同时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以作品的评价。三是学生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至主要决策者。四是记录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73、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有哪些?

⑴以不同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和课堂型五种 类型 构成 目的

理想型 作品产生和入选说明,系列作品,以及代表学生分析和说明自己作品能力和反思。 提高学习质量。通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帮助学习者成为自己学习历史的思索者和非正式的评价者。

展示型 主要是由学生选择出来的学生最好和最喜欢的作品集。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 给由家长和其他人参加的展览会提供学生作品的范本。

文件型 根据一些学生的反映以及教师的评价、考察、考查、轶事、成绩测验等得出的学生进步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