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武汉大学土建学院自考教育(本)

5.2 生产资料采购难度差异

我国资源丰富,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充足,施工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基本上是买方市场,工程所需生产资料在当地市场上都能够尽快买到;社会物流配送渠道也比较发达,一般物资都能够快速的送达现场,有的物资可以实现当天订货,当天送货上门。这种状况不但方便了施工,同时减轻了采购和施工管理的难度。施工企业有很多考虑不周的问题,比如材料采购没有计划或者计划粗略,施工现场设备配备不足,劳动力缺乏等问题,都能够在一天或者几天内解决,基本上不会影响工程进度。

但在有些国家,施工生产资料供应不足,甚至完全依靠进口,工程所需物资供应形成卖方市场,如果不能提前给厂家签订合同,下达准确供货计划,工程往往会因为缺少生产资料而停工。在沙特某个项目,当地商品混凝土供货商只有两家,而当地工程项目较多,经常发生浇注混凝土时缺少混凝土的现象,少则影响一天,多则影响几天。很多建筑材料在沙特没有生产工厂,完全依靠进口,供货商又不储备大量库存,造成物资紧缺。如果购买该产品,买方要到卖方办事处联系,有的去了两三次卖方都没有时间接见。可想而知,如果项目不能提前安排材料采购和供应计划,而向国内那样需要材料时才联系采购,一定会影响工程进展。 国际工程即使在国内采购的物资,也存在订货、制造、海运、清关、储存、检验等诸多环节,如果不能科学合理计划安排采购各项工作,要么所需物资不能及时到达施工现场,影响施工进展,要么提前到达,物资储存费用较高,增加工程本。

21

武汉大学土建学院自考教育(本)

结 语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往往是工程项目中最大的风险,和质量、成本、安全等因素相互影响、息息相关,与投资控制和质量控制一样,是项目施工中的重点控制之一。它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搞好进度控制也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加强施工进度控制是规范施工行为、保证施工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监控施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而减少对施工进度的不利影响,不仅促进施工成本的最小化和资源消耗的均衡化进而提高工程施工经济效益,而且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进行施工进度控制,须以工程项目管理进度控制模式来要求自己,还要视具体项目特点以及建设单位的管理模式灵活进行施工监理进度控制。并以建设单位进度控制为主,施工单位进度控制为中心,

施工进度控制是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工作,不仅要求施工管理人员要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还要熟悉工程施工、工程劳动与预算定额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进度控制就是经过不断地计划、执行、检查、分析和调整的动态循环,因此做好施工进度的计划与衔接,跟踪检查施工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工程建设进度目标的实现。

22

武汉大学土建学院自考教育(本)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健临,《管理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齐宝库.《工程项目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编,《建筑施工组织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4] 杜训,陆惠民编著,《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行业交流]

[5] 秦建方. 总承包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2

[6] 张小纯. 浅谈项目管理中的施工进度的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 [7] 王树成;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2期 [8] 王树明;工程项目进度优化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赵公立;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周健临,《管理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11] 齐宝库.《工程项目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项目经理博客

[12]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编,《建筑施工组织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3] 杜训,陆惠民编著,《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行业交流] 项目管理论坛

[14]李优.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控制.经营与管理,2008,7:148-150. [15] 郭军义.浅议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科技创新导报,2008,27:95. [16] 胡月爱.浅谈施工进度控制.山西建筑,2008,34(16):213-214. [17] 李芳.施工企业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6. [18] 欧春花.浅谈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山西建筑,2008,34(8).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