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学与气味医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气味学与气味医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王气是从心理活动中产生的,猴王是猴群中的强者和智者,它肩负着保护儿猴群安全、引导行动、传种的任务,群猴都很敬畏它。有修养的人或地位高的人有一种气质,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心理活动是以体内的化学变化为物质基础的,思维能产生电波,同时也产生气味。只是人嗅不出罢了。

19. 狗为什么单咬怕狗的人?

恐惧引起的生理变化非常明显,如出冷汗、毛发直竖、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脸发白、腿打颤等等,更有甚者心跳停止。这些生理变化改变了人的正常气味,狗能嗅到,它会逼近你撕咬你,你若不怕它还想攻击它,它就不敢近身,只在远处狂吠并时时后退准备逃走。

20. 骆驼的鼻子有什么特异功能?

骆驼称沙漠之舟,沙漠缺水,驼峰能蓄水,鼻子能节水还能找水。节水的办法是将呼出的水蒸气吸收回来,这就减少了水的大量消耗。骆驼能闻到八十公里内的水源,而其它动物闻不到水味。

21. 海龟一出壳就从海滩直奔大海,靠什么定向? 靠海水的气味定向。

22. 猫头鹰入宅不吉利,有道理吗?

猫头鹰吃腐肉,危重病人散发一种尸腐胺,招引它到宅院。 23. 鹰觅食靠眼还是靠鼻子?

鹰的眼光锐利,飞翔在高空,对杂草萋迷中的小动物明察秋毫是利用静景中之动景最容易引起注意之故。食腐肉的鹰单靠眼睛就不行了,须有灵敏的嗅觉,在动物界靠嗅觉觅食的品种很多,它们对食物的气味非常敏感,在浓度很低时亦能嗅到,发现的距离也很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臭肉挂在院中能聚千米以内的苍蝇;蜜蜂寻花数千米;受伤出血的人最易遭鲨鱼攻击;患肝炎的人夏季立在室外,头顶上会蚊子成群;蚊帐的头脚两处蚊子最多,汗味大之故。

24. 求偶素传播距离有多远?

决定的因素在于动物的活动半径和是否群居生活。动物在发情期才产生求偶素,求偶素是求爱的信息素。有些动物过成双成对的配偶生活,有些动物仅在发情期才配为夫妻,鸟和兽属于上属两类情况,灵长类动物有一夫多妻情况。家禽家畜受人类活动影响有别于野生动物。山区的家猪会引来野猪交配,狗可能引来狼种。

蚕蛾是全变态昆虫中特殊的一种,它的成虫期很短,不吃也不喝,交配产卵之后就死去。不像其它蛾类或蝶类,蚕蛾从茧中一爬出来就急于交尾。家蚕蛾不能飞,爬行能力也差,养蚕人通常把雄雌分别孵化,两箩离得很近,雄雌亦不能交尾。要把体壮的雄蛾放到雌蛾群体内,雌蛾全部扇翅起舞,挠着尾部,以雄蛾为中心滚成一团。天蚕蛾能飞,雄蛾的求偶素能传播千米。雄蛾的求偶素能影响人的生理功能,于是就成为药物使用了。

25. 动物体臭的功能是什么?

臭虫是躲藏在墙缝和床缝中偷食人血的节肢动物,随着人们卫生条件的改善几乎绝迹了,放屁虫生在树上,这两种昆虫平时不产生臭味,触动它时就产生臭味,动物皆不侵犯它。黄鼬是一种食肉类小型兽类,它遇到危险时就排放臭味赶走敌人并趁机逃之夭夭,它捕食小动物时,排放臭味又是进攻武器。一般的兽类虼不了刺猬,它缩成一团成为刺球,动不得它。而黄鼬的臭味是麻醉剂,刺猬闻到后无法卷缩成球,将没有保护刺的腹部暴露出来,给黄鼬一个可乘之机。

26. 钓鱼用什么造窝?

多数鱼类是脊椎动物,已经形成完善的嗅觉系统,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有鼻孔。鱼类的鼻孔不是呼吸器官,鱼用口吞水,水从腮排出,腮能吸收水中之氧气,水中的视野比空气中差,所以鱼类觅食不仅靠视觉,亦靠嗅觉。钓鱼者知道用香饵撒在下钩处,以引诱鱼群。多数鱼类对阿魏的气味敏感,气味又传得远,用阿魏泡米造窝最佳。钓鳖当然用猪肝,肝有血腥味,在水中易扩散。

27. 蚂蚁的嗅觉用处大吗?

蚂蚁过群体生活,犹如蜜蜂,挖洞靠群体,搬运大食物也靠群体。它们怎样辨认同族?靠气味,若将一只蚂蚁单独喂养两个月后再放回,它还认识同族,同族也接纳它。蚂蚁排队行动来来往往,气味就是路标。头上长着小球的两根触须不停地探测路径和食物,小昆虫尸体、人和动物的食物残渣,都由它们清除。非洲一种蚂蚁排成一队行动。若将队伍中的一只拿走,后边的队伍立即四散,而前面的队形不乱,原来是蚂蚁用气味报警,一个接着一个向后传达。

蚂蚁有识别毒物的能力。用人造樟脑丸(萘球)在地上划个圈,圈内的蚂蚁绕圈走,走几圈后,它就要突围出去,你再给它前面划条线,它也不绕道,径直穿过。说明蚂蚁有智慧。

蚂蚁单独觅食时,其路线是无规则的,一旦找到食物,它会从一条比较接近于直线的路径回洞,或者自己拉回食物,或者回去搬兵,它能准确记住食物的位置。

小结:各种动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巧妙地利用嗅觉为自己和同族谋求生存,嗅觉对它们至关重要。无法分出哪种动物的嗅觉最灵,因为无法制定统一的比赛标准。

第二节 植物的嗅觉

动物的绝大多数是人类的朋友,植物更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供给我们食物、能源、建材、药材,还供应氧气、改善气候、调节雨水等等。我们要保护它们,合理地利用,不能掠夺和灭绝,就必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气味学会给你一点启示。

大地是绿色的,海洋是蓝色的,沙漠荒山是黄色的,这就是我们的地球的色彩。绿色是生命色,是植物染就的。太阳是生物之父,地球是生物之母,阴阳结合孕育了万物。太阳光可分为七色,绝大多数植物的叶子为什么选择了绿色?花朵的颜色有红黄白紫各色,以红色居多,这又为什么?

植物的叶子吸收阳光和空气,根系吸收营养和水分,叶子也有吸收营养和水分的作用,根系也呼吸,但后者是次要的,陆生植物的叶子全部没在水中会窒息而死,某些植物生长的土壤中水分过多也会淹死。这和动物窒息而亡是同样道理。

动物的卵、植物的种子是生命的特殊阶段,它们仍需要呼吸,呼吸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生命的象征。 生命的诞生要有一定的条件,空气、水和阳光是天赐的,生物可以无报酬地利用。但是,生物也不是无忧无虑的自然而然地成长,生命的旅程也充满着斗争,无斗争就没有进化。就植物而言,寒暑的交替、旱涝不均、狂风暴雨、酸雨盐碱、虫灾病害,要有适应的本领才能存活。植物的适应本领是什么呢?

一年生植物靠宿根或种子来延续生命,多年生植物有靠休眠(落叶)来度过难关。在它们的生长旺盛期,仍然有许多危及生命的因素存在,不可回避,只有抗争。让我们深入它们的生活,了解它们的奋斗过程,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当好万物的主宰者。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我们已在这方面犯下了不可弥补的罪行,虽然有时我们是出于好心。

天气的突变是灾难性的,植物不能逃避,人对天气变化仍无力控制。在对付病害虫灾方面,人们的帮助有点事与愿违,又不自觉地污染了环境,救救植物亦刻不容缓了。

1.问:植物的五种语言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看来,常说的“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这句话不对?请你先谈谈邀请语言吧。

答:邀请人对被邀者一般都有盛情招待或馈赠的,植物作为邀请人也很深得其道。

花开了,要邀请昆虫为其传粉,它用花粉招待昆虫,邀请函就是花香。花香在一昼夜间其浓度是不相同的,只有在传媒昆虫活动期间香味最浓。风媒花不劳昆虫传粉,它们不传送香味。 2.问:植物也是惜玉怜香的好手,瓜果熟了发出香味是何目的?

答:让鸟兽吃掉它,然后把种子随粪便播种到远处。瓜果不熟不香,生瓜果的种子不成熟,若被吃掉就断子绝孙了。

3.问:植物要传粉就招待昆虫,植物要播种就招待鸟兽。人们求人帮助也要举行招待,大概就是从植物那里学来的吧。

你再谈谈警告语言。

答:警告语言就是一句话:“我有毒,请离开!吃了我会要你的命。”这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当动物触动它时,这种提醒便强硬起来,成为呵斥。 4.问:挺有意思,说得再详细一点好吗?

答:所有植物都有一种青草味,但又都不完全相同,有浓有淡、有香有臭,人的嗅觉不灵,有些味淡得几乎闻不到。食草动物能分辨得很清楚,什么草可以吃,什么草不能吃,一闻便知,黑夜里也吃不错。 植物能防动物吃,但不能防一切动物,动物能吃植物,但不能吃所有植物,这是生物间的相生相克。 你是否有过这种体会:薄荷艾蒿不触动它时,气味并不大,一旦触动了它,气味立刻浓烈起来。你换一种方式去触动它,比如用木棍搅动它和用手触摸有无区别? 5.问:没有这种体会。风吹动它,枝叶相互摩擦又如何?

答:手触动芳香植物时其气味变浓,棍棒或风触动它时,其气味浓度无变化。 6.问:不自觉的动物不听植物的善意警告,植物又该如何? 答:那就不客气,该驱赶了。 7.打跑?

答:不打,放毒。 地蛆(土蚕)啃了香瓜的皮,“好吃,好吃”,香瓜立即释放毒物,地蛆觉得变味了,“好苦”,就不再去吃了。

8.问:现在正是吃香瓜的季节,大家去挑选个地蛆啃过的瓜,尝尝被啃处苦不苦? 答:吃过瓜的人都知道,不用试了。有的黄瓜皮苦,这就是黄瓜小的时候虫子爬过了。 9.问:先警告后驱赶,先礼而后兵,植物挺讲仁义的,谁说草木无情。 呼救语言又是怎么回事? 答:呼救就是“搬兵”。

10.问:植物扎根泥土中,搬得来兵吗?

答:植物使用的是化学武器,即毒气战,远距离操作,不打交手战。

柳林中一棵树遭到了虫灾,它下达了驱赶令而无效,它就向周围的柳树发出求救信号,周围的柳树立即响应,自己未遭虫灾也发出驱赶令,害虫在毒气战面前闻风丧胆,立即逃散。 11.问:这说明植物能闻味,能识别气味语言并做出反映,这是柳树特有的现象吗? 答:不是柳树所特有的现象,但也不是普遍现象。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阿拉斯加的森林里突然窜来一群野兔,它们疯狂地啃吃着树皮和树芽,由于兔子在那里没有天敌存在,繁殖很快,森林眼看遭到毁灭,投入大量人力捕捉也无济于事。谁料到第二年春天,所有的树都能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被兔子啃食的树皮和幼芽都冒出一种白色液体,兔子食后腹泻不止,兔子连病带饿,逃之夭夭了,森林得以保全。

12.问:树木的团结性很强,善打全民战争。植物的语言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

答:从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中产生。植物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初生代谢物,即淀粉、脂肪和蛋白,是维持自身生长和繁衍后代所需要的,另一类是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生物酸、酮、醌、醛等,这两类代谢物不能截然分开,往往结合成生物甙,保护着初生代谢物不被动物或微生物利用。 13.问:上面谈的植物的五种语言,是对付虫害的,还有其它作用吗?

答:有。植物的天敌除动物外,还有微生物。微生物有呼吸也就有嗅觉,能接受气味语言。植物还受非生物性伤害,如高温、强光、紫外线、低温、霜冻、风暴、旱涝灾害、酸、碱、盐侵蚀、化学毒物、毒气、农药等等。对非生物性侵害,气味语言就无能为力了,只有靠化学武器──次生代谢物了。 14.植物是怎样对付微生物伤害的?

答:植物和动物一样有表皮,表皮能有效地抵御细菌入侵,表皮一旦破损,细菌便乘虚而入。植物有两种办法应付,一是分泌汁液,直接杀灭细菌病毒或封住伤口,二是破损部位的邻近细胞产生自杀行为,发生干枯,微生物得不到营养供给而不能繁殖。腐生菌无法适应植物的分泌物,也可以说成是微生物闻到活植物的气味,便知道遇到了毒物,拒绝吸收它。芳香植物的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有杀灭微生物作用。 15.问:端午节时,门口挂艾叶不是避邪而是灭菌了?

答:不错。点燃艾叶能灭菌又驱蚊,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历史久远。 16.问:植物和微生物永远是对头吗?

答:不是。植物有病害,但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使植物生病,若那样植物就没有活路了。腐败菌能分解动植物尸体,给植物提供有机肥,还有一种叫根瘤菌的细菌,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部,能吸收空气中的氮,给植物提供氮肥。

榨菜和茭白都是病菌作用于植物的结果,榨菜的叶柄被病菌侵入后生成瘤子叫榨菜,菰的嫩茎被病菌入侵后生成茭白,它们都是很好的蔬菜。但是病菌侵犯了大麦、小麦、高粱、玉米、谷子会造成减产。 17.植物体中防虫灭菌能力最强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答:生物碱。目前已经查明的有十一个科的植物含有生物碱,口味苦涩,经高温易破坏,豆科植物多含之,对人有毒,蚕豆、黄豆、豆角等不能生吃。

中药村中黄连极苦,是灭菌植物之冠,它含有27种生物碱。夹竹桃是毒力很强的植物,昆虫、鸟兽很少接近它,它含有72种生物碱,目前还没有应用于灭菌和治病,但是不久的将来,夹竹桃会成为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它含的毒物易分解,不会造成残留,不污染环境。 18.问:植物的气味和中药材有什么关系?

答:植物药大部分有特殊气味,有浓有淡,无嗅的草药在粉碎或煎熬时几乎都产生气味。这种气味物质基本上都是药的有效成份。植物的化学成份有11类,即生物碱、甙类、有机酸、树脂、挥发油、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及酶类、鞣质、色素、油脂及蜡、无机成份。每类又可细分为许多种。其中生物碱、甙类、有机酸、挥发油、酶类均有气味,有生物活性的成份居多,余者也有为有效成份的,或者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待研究。

用嗅觉可以辨药材真伪,又可定质量优劣,有实用性。没有将药性与气味有机地联系起来实为遗憾!

第三节 细菌传递抗药性初探

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人们开始抱怨起细菌来了,说它太狡猾。人们辛辛苦苦研究十年才能搞出一种抗生素,应用四个月细菌就找到了对付它的办法,并将办法教给其它细菌,医学术语称抗药性传递。细菌确实比人聪明。人是高智能生物,人的大脑细胞有数亿,而细菌仅是个单细胞生物。说细菌太狡猾是出于对细菌的恐惧心理。

滥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狡猾细菌反击抗生素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928年,青霉素的问世开创了抗生素的神奇时代。然而,由于人类对于抗生素的滥用,狡猾的细菌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

耐药性细菌越来越多

9个月过去了,辛西亚·吉尔伯特——这位华盛顿VA医疗中心的专家对她57岁的肾病患者使尽了一切办法。她给患者使用了一种又一种抗生素,不管是片剂、胶囊或针剂,还是使用单个疗法或混合疗法,该患者的血液里还是流动着链球菌,这种细菌慢慢地侵蚀着血细胞。不久,这位患者死于血液和心脏大面积的细菌感染。

以上仅仅是每年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成千上万人中的一例。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仅1992年全美国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二十世纪80年代,人类几乎可以征服所有的感染性疾病,当时医学界将注意力集中在癌症、心脏病和其它慢性疾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耐药性细菌越来越多,这些狡猾的细菌在人类的“帮助”下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

抗生素走向穷途末路

路透社曾报道了美国科学家在肉鸡饲料中发现超级细菌,这种肠球菌对目前所有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而《发现》杂志则直接对抗生素的前途加以定论,他们认为这种神奇药物已走向穷途末路。而公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