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学与气味医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气味学与气味医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们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嗅觉疲劳。

视觉会疲劳,是长时间注视某种目标(如看书、刺绣)眼肌需要调节水晶体的焦距,会有酸楚的感觉,要做眼睛保健按摩或远眺一会儿,放松一下晶体调节肌,若是漫无目的地浏览,则视觉不会疲劳,对眼前的景物可能视而不见,没有印象或印象很淡。长期在噪音下工作,也有充耳不闻的感觉,而对留意的声音,尽管很细小,混在噪音中也能听得见,这是听觉神经的屏蔽与选择作用的结果。

嗅的过程没有肌肉运动,是嗅觉细胞接受化学刺激,神经的传递也靠化学物质,用疲劳一词不妥。为什么久而不闻其臭呢?当嗅觉把气味信息传递给大脑以后,若假人没有离开这个环境,原气味又没有发生浓度的变化,大脑就屏蔽了这一气味信号,准备接收新的信息。

(三)人的嗅觉退化是不用则废吗?

人和狗相比,嗅觉的灵敏度差异非常大。由于人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对嗅觉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不再靠鼻子寻找食物,固定的夫妻不靠求偶素的吸引,过家族生活和社会关系人情化不需要靠气味辨血缘关系,不用担心猛兽的侵袭等等,这些动物必需具备的嗅觉功能人类亦不再是迫切需要。

法国国家科学院微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一小组对人的20—50对不同的染色体区域进行仔细搜寻之后,找出了1000个有关嗅觉的基因,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这1000个嗅觉基因中有72%的基因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不用则废”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表现,勿需担心。但是人们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极大危险,即嗅觉被破坏的严峻现实,任其发展将有灭顶之灾。

不会说话是哑巴,听不见叫聋子,看不见称瞎子,闻不到算什么?不以为是病也不医治,也无法医治。嗅觉不灵或完全失灵的人有多少无人去调查。长期在化工厂工作或接触有毒气体的人有几个有灵敏的嗅觉?毒气对嗅觉的破坏作用确实存在着,就成年人和儿童的嗅觉加以比较,差别很明显,年龄对视觉、听觉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现象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不屑一顾。

人们失去了对毒气的警惕,认为臭一点没关系,将臭与毒割裂开来。臭味,就是嗅觉告诉大脑有毒气存在,要逃避。这一点人没有动物聪明。人要研究并合成毒物,并将其作为建筑材料、生活用具和化妆品,用它来美化生活,人们强迫自己从事有毒气的工作,安于在有毒的环境中生活,破坏了嗅觉损害了健康而不自知。环境污染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加重的。生活在充满毒气的环境里的动物,它们的嗅觉能不被破坏?它们觅不到食物,找不到配偶,花儿没有昆虫传粉,它们不就断子绝孙了吗?

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保护嗅觉就是保卫生命。重视嗅觉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第四节 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全世界有多少个民族?使用多少种语言?没有翻译是无法沟通的。同是操汉语的中国人,各地的方言也阻碍着交流,所以提倡普通话以利交往。

地表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居住在地球上,互相依存,彼此要沟通信息,它们有一种共同语言——气味。

谁言草木无情?

你碰一下含羞草,它会立刻闭合叶子,你试用木棍触动它一下,看它含羞不?

紫荆树怕痒,你用手掌轻轻地摩擦它的枝干,它的枝条便摇个不停。你试用木块橡胶或塑料摩擦它,看它动不动。

你用手搅动一下薄荷、蕃茄、艾蒿、臭绣球花的叶子,这些花草的气味立即浓烈起来,你再观察一下风吹动它们的时候、叶子互相摩擦或用木棒轻轻搅动它们时,气味有无变化。

以上两种情况会告诉你,人的触摸与风吹或木棒的搅动截然不同。植物能分辨人或热血动物,它靠红外线分辨,敏感区是30-40℃,含羞草则对机械触动也敏感。

植物的茎叶被虫兽咬伤时会分泌一种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和人的情况一样,涂上一种止痛药后就停止分泌多巴胺。

植物的枝条、茎蔓都向阳光处延伸,攀缘植物的多数茎蔓都能找到攀缘物,没有找到攀缘物的茎蔓就停止了生长。

谁说植物无知觉?

花儿开了芳香四溢,引来虫儿、蜂儿、蝶儿飞舞采蜜,花儿得以授粉,花儿用香甜的花粉招待它们,花儿笑了,虫儿饱了,有偿劳动,长期合作。

瓜果熟了香甜可口,鸟兽来了毫不客气,大吞大嚼一顿,瓜果的种子随粪便播撒开来,行贿与受贿两厢情愿。

谁说植物无情谊?

香味就是请柬,动物应邀而至,气味就是“语言”。 有些动物甘做强盗,某些植物也有对付强盗的办法,请看:

地蚕要吃红薯,红薯被咬的部位就产生一种有毒的苦味物质,地蚕受不了就停止进食。一种蜂专叮梨子吸其甜液,梨子就在被叮咬处变硬变苦。嫩黄瓜有青虫爬过,其皮也变苦,虫子不敢下口。烟草会被烟虫咬得百孔千疮,收购烟叶的商人将它列为下品,因为它变了味。这叫以毒防身。

植物还会组织统一战线联合御敌。例如一棵柳树遭虫害时,它会发出报警气味信号,周围未遭虫咬的柳树闻讯后也发出驱赶气味将虫群赶跑。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为植物的五种“气味语言”。即:邀请语言、警告语言、驱赶语言、求救语言和应答语言。前三种是植物对动物的语言,后两种是植物对同类植物的语言。

动物之间用气味做信号的情况更是多样化。动物识别种群新族主要靠气味。蜜蜂进不错蜂箱。将一只蚂蚁隔离两个月后放回原蚁群,同群蚂蚁还认识它。母猪认仔靠气味,不是它下的崽不让吃奶,若把母猪的粪尿涂在其它窝小猪身上,母猪便认作亲仔。

一群猴子有个猴王,猴王有股王气,同群的都恭维它,若被新猴王战败,它就不再释放王气。 不同蚁群咬架,它们靠气味指挥进攻或后退。非洲一种蚂蚁行进时总排成一字长蛇阵。你从行列中间任意取走一只蚂蚁,被取的蚂蚁立即释放一种报警气味,后面的蚂蚁一个一个接着释放,后面的蚂蚁就四处逃散,而前面的蚂蚁仍排队行进不受影响。不同类的动物也能用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包括人与动物之间。人遇到恶狗,人若怕狗,人就散发一种恐惧气味,狗会靠近你狂吠甚至咬人,人若不怕狗并准备进攻,狗就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并随时准备逃跑而不断地后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少年住在海边,非常喜欢海鸥,海鸥与他成了朋友,常落在他的肩上任其抚摸。少年的母亲知道了,要儿子捉回一只让她看一看并承诺绝不伤害它,儿子无奈便来到海边,海鸥知道了少年的心事,不再落在他身上,总与他保持距离。少年非常后悔,从此他失去了亲近的朋友。人的心理活动会引起气味的改变,并被动物觉察出来。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病危之人发出的气味能被猫头鹰闻到,从远处飞来落在树上或屋顶上鸣叫。 和尚化缘必拿一禅杖,见狗时一指狗,狗便跑开了,原来杖头镶有一块虎骨。

人发怒时呼出的气体是有毒的,将它充入水中可以杀死老鼠。猫或狗咬架前大声呜呜是一种示威语言,也是释放毒气,弱者往往不战自退。

昆虫靠气味保护自己的例子不胜枚举,鸟儿知道哪种虫子是否能吃。 老虎用尿划定疆界,尿就是警示语言。

动物病了,它们会凭气味找到草药,而这些草药是它们平时所不吃的。 有关动植物的嗅觉功能以后章节专门叙述。

微生物的发现才三百多年,是位名叫列文虎克的荷兰人用自己制作的放大镜看到的。微生物虽小,它的胃口却很大,一个细菌在一小时内消耗的糖份换算成粮食够一个人吃五百年。细菌无口,它的体表都能吸收营养,它附着在营养物上分泌一种酶,将食物分解了再一点一点地吸收。细菌怎么知道它落到了什么地方呢?该不该分泌消化酶进食呢?是看还是闻味?大家不难判断。

细菌会传递抗药性,不直接接触亦可完成传递,那么这种间接传递靠的是什么呢?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论,无外乎光、声、味三类,三者哪种可能性较大呢?气味。敏感细菌变成了抗药菌株,它体内的物质有了化学变化,这变化必然引起气味改变,气味也是物质,生物接受了物质刺激而引起改变是现实的。

隧道试验更能说明问题。

在空气隧道的两端,分别放置同种细菌,一端是已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另一端是未产生抗药性的菌株,这样敏感菌株就可以获得抗药性。若将空气隧道中间隔断,使空气不能流通但不妨碍光和声的通过,结果是抗药性的传递不复存在。

微生物同族相亲排斥异已,这一点是所有生物的共性。微生物排斥异已是为了争夺食物独占地盘,使自己有更大的繁衍空间。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各有不同的独占地盘的办法。

微生物的办法是产生外毒素和造成只适合自己生存的酸碱环境,使得某些微生物不能在它的势力圈内存活或繁殖。在自然界和人体内这种现象很普遍。抗生素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微生物治微生物的办法。外毒素的气味掩盖了周围物质的气味,使优势菌生存的周边地区其它菌不能生长,叫拮抗作用。识别食物、独占地盘、传递抗药性,这三者对微生物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而微生物的这三种能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嗅觉器官。

微生物工程已经渗入到许多领域,成为当代尖端科学的重要方面军,因此,研究微生物的感觉器官,研究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气味学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特别是找到产生抗药性的根源是战胜疾病的当务之急。提出一种假设不啻于打开一个通道。单一化合物是细菌产生抗药性根源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单纯毒物抗生素易使微生物的基因产生突变。

气味是生物的共同语言,这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大命题,也是医学界必须搞懂的问题,此文仅仅是提出问题,彻底解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第五节 气味学在生命科学与医学中的地位

气味学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四门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

气,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它从物体中逸出后以分子形态在空气中或水中以波的形式流动,这属于物理学的范畴。

气味,是生命体对气态物质的一种感知,是气态物质与生命体的嗅觉细胞分泌物的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一种信号,经嗅神经传递给嗅神经中枢嗅球后,生命体的一种感受。嗅觉细胞的分泌物质是多种免疫蛋白的混合物。

气味的产生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属于化学范畴。 嗅觉器官是生命体的一个防御系统,属于生物学范畴。

气味对生命体有正反两种作用,一是维系健康,一是破坏健康,是医学的范畴。

给气味学下个定义,应该是:气味学是研究生物界利用嗅觉谋求生存的科学。这里的生物界包括了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的嗅觉在生命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觅食、防毒、防敌害、繁衍后代等重要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嗅觉,所以气味学在生命科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空气中和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味物质,通过生命体的呼吸而进入机体,对生命有极复杂的影响。气味物质一部份来自无生命的物质,一部份来自生命体,后者对生命的关系更重要更密切,它是信息交流手段,又是进攻防御武器,在研究生物界的相互关系时不了解这一点,必然走入歧途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生物链(食物链)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生物链理论在生物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片面是在于相互依存方面,强调谁吃谁,忽略了相互斗争的一面,谁都不让对方吃。错误的根源在于只用眼睛看,未用嗅觉闻。

现在将发表在《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六期)上的全文转录于下。 一、反食物链与嗅觉

达尔文的进化论,拉开了生命科学的序幕。他提出了生命体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即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与食物链问题,主要观点是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德斯鸠提出基因学说,基因的遗传与变异问题,为生物的进化找到了内在依据。

我创立的气味学则提出反食物链理论,一切植物都是天生反抗动物和微生物吃的,草食动物都是天生反抗肉食动物吃的,它们的反抗本领主要表现在产生毒物——气味物质。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生命的守护神——嗅觉。

食物链与反食物链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反食物链则占主导地位。

构成生命主体的物质是蛋白质,其次是淀粉和脂肪,它们是由植物的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物转化而来。动物和微生物是从植物中掠夺营养(极少数的微生物也能自己制造营养)。植物反掠夺而产生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生物酸、醌、酮、醛、醇等等,这些次生代谢物分布在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往往还和初生代谢物结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甙。次生代谢物是植物的保护物质,除有适应环境的功能外,主要是防病虫害。植物产生大量的品种繁多的次生代谢物,其化学成份比动物和微生物繁杂,这就说明植物是千方百计防动物和微生物吃的。一部分低等动物的体内也产生形形色色的毒素,是防肉食动物吃的。微生物都会产生毒素(内毒素或外毒素),是它们的攻防武器。

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毒素),部分低等动物和微生物产生毒素,就形成了反食物链。草食动物和微生物要获取食物,就必须产生化解植物毒素的分解酶。鸟类要吃昆虫,也得产生解毒的酶。这种产毒与解毒的斗争,贯穿生存斗争的全过程,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以植物为例,它的化学成份随其生长周期而变化,又随气温、日照、水份、肥料、土质、空气的成份改变而变化,还因虫害、病害而变化,这变化指化学成份种类的增减和化学成份数量的改变,日积月累就会引起基因的突变。动物和微生物要适应植物的化学成份的变化,也必须调整体内的解毒物质,日积月累也会突变。

植物不能防一切动物和微生物伤害,同样,动物和微生物也不能侵害一切植物,就构成了动态的生物平衡。这是生存斗争的表现形式。

是什么在支配着这种生存斗争呢?是生命守护神——嗅觉。

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呼吸和嗅觉是相关联的,因此它们也都有嗅觉系统,这是气味学的一大贡献。嗅觉是它们的重要感觉器官,它们要识别营养物与毒物,就是靠嗅觉。除嗅觉外,它们还能感知温度与光线。植物还产生气味物质(次生代谢物),有目的有控制地散发出去,成为信息交流工具和攻防武器。气味学把植物气味信号定名为五种“气味语言”,即:

1.邀请语言:花香引诱昆虫传粉,瓜果成熟后的芳香邀请鸟兽吃它为其播种; 2.警告语言:植物平时散发的气味,不让动物和微生物伤害它,意思是“我有毒”; 3.驱赶语言:当动物接触它或伤害它时,它散发出比平时更浓烈的气味,以赶走它们;

4.呼救语言:有些植物,当使用驱赶语言无效时,就发出求救语言,通知邻近的同种植物帮助它; 5.应答语言:邻近植物接到求救气味时,在自身未遭虫灾时也发出驱赶语言(气味),帮助受害者驱赶敌人。

植物利用气味达到十项目的,这个问题在其它文章中已有论述。

微生物在进入生物体以前,它的移动主要靠气流、水流或附着物的运动而完成的。细菌不落到它的营养物上它是不会繁殖的。它怎样感知它的降落处是否是它的营养物呢?除嗅觉以外其它可能性不大。细菌嗅到它接触到了它所需要的营养物时,温度、湿度和酸碱度又适合时它就分泌一种分解酶将营养物分解,吸收其中某些成份,再自身分裂繁衍后代。落在动物或植物体表的细菌,受到动、植物散发的气味的影响和体表保护膜的屏障作用,既不能入侵又不能繁殖。森林中细菌少,住人的房屋比空房细菌少,皆因树木和人的呼吸杀灭了细菌。动物一死虽皮肤未破损,细菌也可以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地繁殖。动物靠免疫系统免疫,死亡后免疫系统功能丧失。植物靠免疫物质免疫,植物死亡其免疫物质犹存,因而植物比动物的抗腐作用强。这就是从植物中提取灭菌剂的理论根据。

反食物链是指生物界的相克现象,草食动物不能吃一切植物,所有植物皆有毒,食虫昆虫和鸟类不能吃一切昆虫。植物产生的毒物即次生代谢物很复杂,就以生物碱为例,目前查明的产生生物碱的有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