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学与气味医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气味学与气味医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误区】十三、 毒与非毒是相对的,不能以人为标准划线,不同的生物物种有不同的毒与非毒标准,能消化吸收的物质称食物,无毒。不能够吸收或吸收后又能够排泄掉,且不影响生理功能的称无害物,能吸收会破坏生理功能的称毒物。毒与非毒是相对的,还与人体的耐受性有关,表现为特异体质和过敏体质。物极必反,酸性物质是人体需要的,酸度过高会腐蚀细胞和破坏电解质平衡。食盐是人体需要的,咸极则苦,细胞内外钠要平衡否则细胞会失水或膨胀,有益的物质过量反而有害。

【盲区】十四、消化是一种特殊的解毒过程,消化酶可以称为解毒物质。消化酶少了不仅影响吸收,腹内食物会腐败变成毒物。食源广的动物标志它进化程度高,食源窄的动物标志进化程度低。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表示它的生存能力强,解毒能力强,进化程度高。羊吃百样草,它的适应能力就强,防病能力也强。将灭菌和消化并入解毒范围是一种新提法。

【盲区】十五、产毒与解毒的斗争贯穿生存斗争的始终,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达尔文从化石的形态变化中找到了生物进化的轨迹,笔者找到了生物进化的原动力。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斗争使用最多的武器是化学武器,形体变化、组织器官的增加与完善看得分明,前者瞬息万变,后者历经沧桑。微生物个体小,变异快,变异就是进化。

【误区】十六、味苦性寒的中药材抑菌灭菌力强是一种误解,生物碱味苦性寒,对多种动物有毒,出乎意料的是芳香植物反而抑菌灭菌力最强,这又是作者的一个大发现。中药研究搞错了方向,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用错了药,所以中药斗不过抗生素,其根源就在这里。这看似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殊不知它是中医药史上的里程碑,口头禅“芳香开窍”迷惑误导了中国人几千年,有五千年中医药历史的中医药没有产生消毒剂,也没有出现抗生素。

【盲区】十七、植物是最好的驱虫灭虫药。利用植物的气味驱虫是最好的农药。昆虫和大动物一样都是利用气味辨别食物的,若将它不吃的植物打成浆喷洒在要保护的植物上,会飞的昆虫闻之而逃匿,不会飞的昆虫拒食饿死,无毒农药就是漫山遍野的草木庄稼。一种植物的防虫能力有限,多种植物就能够合成广谱农药。杂草丛生的地方虫害少,混交林少虫害,单一树林和农田虫灾多,缺少不同植物联防之故。

【盲区】十八、防治植物病害的最佳办法是饿死害虫,一种昆虫吃的植物品种是有限的,它辨别可食性靠嗅觉,把它不吃的植物的浆液喷洒在需要保护的植物上昆虫就拒食而死,这种农药对动物无害,有效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

【盲区】十九、动物和微生物对单一成分毒物容易产生适应性,化学农药和抗生素失败的根源即在于此。单一成分的药物容易产生抗药性,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有效地抵御了病虫害,动物吃植物吃者恒吃,不吃者恒不吃,这样才保证了生态平衡。

【盲区】二十、解毒药物能杀灭体外的细菌病毒,也能杀灭体内的细菌病毒。通过临床证实,体内消毒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化学高水平消毒剂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但是不能用于体内抑菌或灭菌,不能作为抗感染药使用,抗生素的作用不是直接杀灭细菌病毒,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控制致病微生物。植物消毒剂是利用化解致病微生物的毒素的原理杀灭微生物,可以用于体内消毒灭菌,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药物,从此,消毒的概念就要更新了。

【盲区】二十一、植物之间也有拮抗作用。当有些植物在一个地盘占优势时,其它植物就不能生长,如野菊花、艾蒿、车前草等。这与细菌间的拮抗作用是同样道理。起拮抗作用的物质不是单一化合物,将它提纯为单一成分后拮抗作用不能持久。抗生素的发现和利用带来的利弊难以评说。细菌间拮抗作用犹存而抗生素则严重失效,可见药物提纯并非良策。

【盲区】二十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经过进化分野过程形成纲、目、科、属的亲疏关系,微生物当中有亲属关系,所以用细菌制细菌不会有全谱抗菌的抗生素。

以多种植物合成的制剂方可以全谱灭菌。对微生物是致命的物质恰恰是对动物无毒的植物制剂,人们将“毒”的概念理解为单纯对人有毒,将“无毒”理解为对人无毒,忽视动物与微生物的差异,所以医学研究进入了死胡同。

【误区】二十三、嗅觉不会疲劳。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解释为嗅觉疲劳是错误的,因为嗅觉的产生是化学反应,当大脑接受一种气味信号一段时间之后便自动屏蔽掉,准备接受新的信号,当老信

号的强度突然变化时大脑又会做出反应。视觉疲劳是因为长时间注视目标造成的,视物不专注眼睛不会疲劳。

【盲区】二十四、气味是一种分子波,具有波的三要素:发生源、放射性和可接受性。传递速度与分子量成反比,受风的影响但能逆风传播。气味是一种分子波,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与光电磁波或声波都不相同,这两种波是能量波,光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气味波在真空中是扩散,速度最快。

【误区】二十五、味是一种感受,气味是嗅觉感受,口味是舌头味觉的感受,品味、滋味和韵味是心灵的感受, 都是气味的“味”的延伸。

【盲区】二十六、气味与口味的关系。两者同是感受,同是化学反应但受体不同。舌头辨营养,鼻子辨毒,鼻子为口把关,食物进口以前鼻子先闻到味,难闻的东西就拒食,鼻子长在口上方即为此。猫、牛、狗、猪的嗅觉区延伸到鼻端,表面布满粘液利于捕捉气味分子,温度低减少粘液挥发。食道与气管为什么要有交汇处会厌?已经入口的食物或咽下的食物有怪异气味时,气味可以通过会厌到达鼻腔再次感受有无毒性,决定吐出或呕出,这叫二次把关。

【盲区】二十七、香与臭有量的界限,香极则臭,臭味极淡则香。麝香近闻极臭,远闻则香。柳桂花开花季节树下臭如大便,远闻芳香扑鼻。化工产品香蕉水淡时香浓时臭。

【误区】二十八、植物的初生代谢物是维系自身生长需要与繁衍后代的,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是适应环境和御敌的,中医以植物为主要药物用于解毒治虫治微生物是极科学的。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结合能有效防止初生代谢物被其它生物利用。

【盲区】二十九、气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医天是气味医学的重要理论。气味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毒有害的,它使人生病,一类是有益的,可以治疗疾病,植物在大自然中生存称为“依天”,它又能够改善自然环境称“医天”。

【盲区】三十、走出生命科学的误区,实现人类自救是气味科学对人类的忠告,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被生命科学的错误观点误导,医药、农药与兽药研究与使用出现方向性错误。

【误区】三十一、凡植物皆有保护自身的本领,凡植物皆有药用价值,没有药用植物与非药用植物之区别。

【盲区】三十二、巧妙利用多种植物的防御物质,可以达到一药灭百菌、解百毒、治百病的目的。 【盲区】三十三、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医学的研究总纲。

【盲区】三十四、气味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气味医学就是发挥生命守护神的作用,气味医药是气味学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盲区】三十五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必然在气味医学基础上走向统一,统一的理论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药精炼化与西药复合化。

【盲区】三十六、破坏致病菌的膜蛋白和病毒的外壳蛋白,可使它们失去腐蚀生物细胞的能力,失去致病性并很快死亡,能破坏所有细菌的膜蛋白和病毒的外壳蛋白的药物已经找到,解毒灭微药酒就是例子。

【盲区】三十七、气味学将生病的原因归为一种——中毒,因为致病微生物产生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将药物归为一种——解毒,只要解毒药的解毒范围达到一定广度,药品有一种就够了。治百病的药物由此而诞生。物理因素可以致伤致残致死,但不能直接致病,只是致病的诱因。

【误区】三十八、癌症因毒而生,癌症因毒解而消失。

正常细胞受到毒物攻击有可能造成细胞繁殖机能失控,抑制细胞繁殖的功能丧失,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即基因突变。体外实验证实,用广谱解毒剂——解毒灭微药酒浸泡过的离体癌组织在培养基中不会增殖。临床实验证实用外敷法可以治愈体表癌症,用雾化吸入法可以治愈肺癌,用保留灌肠法可以治愈肠癌,用内服法可以治愈体内癌症。

【盲区】三十九、治疗癌症就是消除致癌物质的毒性。细胞癌变就是细胞的凋亡因子受致癌物质毒化而失去作用,细胞的凋亡因子与增殖因子的平衡被打破而无增殖。植物消毒剂解毒灭微药酒能解各种致癌

物质之毒。癌变了的细胞失去致癌物质的支持后,细胞的凋亡因子就恢复功能,使非正常增殖的细胞凋亡,被淋巴细胞清除掉,所以解毒是治癌的根本出路。

【误区】四十、手术治疗癌症、放射疗法和化学药物治疗癌症是一个误区。治疗可以得逞于一时,从长远的效果看效果不佳,复发和转移率极高,存活时间五年以上的不多,存活十年的称为抗癌英雄。近期发现狗的癌症可以传染,病毒可以致癌,如乙肝、宫颈糜烂、胃溃疡发展成癌症是病毒所致,我认为可以解释为这些病毒的成分里含有某种致癌的毒性物质,或者有增强致癌毒物的作用。微生物的毒性比化学毒物更可怕,因为它在人体内是可以复制的。解毒灭微药酒是通过化解微生物的毒性而杀灭微生物的唯一药物,唯有使用解毒灭微药酒可以彻底治愈癌症,永不复发也不转移,这不是理论,而是实践。

【盲区】四十一、肾炎的致病因素是毒物,毒物能破坏肾小管的功能,解毒是治肾炎的根本出路,解毒灭微药酒能化解毒物,使肾功能恢复正常。

【盲区】四十二、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有促进人体细胞与肌肉的再生能力。实践证实,褥疮的溃疡面积达24cm2,露出尾骨,使用一种植物制剂喷涂后创面快速愈合,长出的皮肤完全正常,无凹陷,无疤痕。奇迹发生在长期卧床的80岁老人身上。

【盲区】四十三、剖腹产无疤痕也是植物制剂创造的奇迹,手术后刀口区不红不肿不痛不痒。树干的木质层受到损伤也要留下突起的伤疤,何况人类。不红不肿的机理是活血化瘀和促进微血管再生,不痛不痒的机理是无淤血不肿胀,药物化解了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

【误区】四十四、糖尿病人禁糖也是一个误区。尿中糖多不是吃糖多而是吸收率过低,不吃糖和淀粉血液中仍然有葡萄糖,蛋白或脂肪不转化成葡萄糖就不能够被人体吸收利用,吃进蛋白脂肪有转化过程,饭后血糖不会过高,消化时间长所以耐饥。治疗糖尿病不是控制血糖,而是要使胰岛素分泌正常,增强葡萄糖的吸收率。禁糖是舍本求末。

【误区】四十五、解毒灭微药酒可以治愈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是下策,治疗胰腺炎症使胰岛恢复功能是上策。长期注射胰岛素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对胰岛恢复功能不利。

【误区】四十六、乙肝病人禁酒也是一个误区。酒伤肝指的是过量饮酒,任何食物过量都伤身体,水和盐过量也有害,肝炎病人从不饮酒者多亦。

【误区】四十七、高血压病治疗的误区——扩张血管降压,指标不治本,血管的弹性是有限度的,一味扩张血管,血管长期处于过扩张状态时其弹性必然降低,后患无穷!置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于不顾,与饮鸩止渴何异?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很多,有肾源性高血压,肾脏分泌血管紧张素过多引起的高血压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60% ,还有心源性高血压、肺源性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型高血压等等。现在又有新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血管肥大细胞病毒”引起的血管壁过厚,假若此发现成立,高血压病人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又是一个误区。

治疗高血压的意外发现。我在治疗器官炎症和病毒感染性疾病时使用了解毒灭微药酒,原病治愈了,高血压不治自愈,这算是医学的盲区吧!动脉粥样硬化型高血压假若是血管肥大细胞病毒引起的,那么解毒灭微药酒可以杀灭一切病毒又有了新的证据。

【盲区】四十八、复方中药中的成分来自远缘植物,其治疗范围广阔,可以包括药物治疗需要的一切药效如退热、止痛、止痒、灭菌、解毒、消炎、促微血管再生、促伤口愈合、防疤痕等等,解毒灭微药酒就是成功的例子。

【盲区】四十九、永恒的医学永恒的药物。世界上只有两件事物是永恒的,一是时间,时间不因为没有了人类而静止,第二是元素,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千变万化,而元素不增不减。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医学保护生命,而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都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因为地球的气候在变,生物三界为适应环境在变,生物在为谋食而战,变与战的结局就叫进化。这种渐变只有用嗅觉才能够感受到。用嗅觉的科学研究的药物会随着生物的渐进而渐进,药不变但其化学成分在变,生物三界的平衡不会被打破,解毒灭微药酒的功效不会改变。

【误区】五十、艾滋病治疗的误区。艾滋病用鸡尾酒治疗是最大的误区,原因是: 1,鸡尾酒的副作用大,有50%以上的人出现眩晕症状;

2,鸡尾酒治疗病人要终生服药;

3,鸡尾酒会产生抗药性,所以要求病人的CD4低于200时才可以服用。奇怪的逻辑,病轻时不用药治疗,等到病重时才开始治疗是何道理?解释是用鸡尾酒控制不住病情的发展,用药早出现抗药性就早,等到病情重了鸡尾酒已经产生抗药性了。

使用解毒灭微药酒治疗艾滋病,六个月治愈,费用不超过一万元人民币。

这50个新观点有的是新发现,有的是纠正现在的错误观点,有的是将零星知识加以综合归纳形成理论。本文只是一个提纲,欲知详情请看www.qiweiyixue.com,八万字的《气味学与气味医学》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第14期上。

第二节 气味波

人类的生存空间存在着四种波,即光波、声波、电磁波和气味波。前三者已建立了相应的学科,唯后者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司空见惯,说它陌生是很少有人提到它。

气味波的发生源是挥发性物质和生物体,它比光波、声波、电磁波的发生源要广,且被一切生物所利用,堪称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光波、声波、电磁波与气味波共有的特点是:有发生源、具有传播性、能定向、有可接收性。 气味波是气味学研究的范畴,因为气味学尚未建立系统的学科,所以气味波这一名词还未提出。气味波是气态分子,有空气的特性但又有别于空气。

空气是指充满大气层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和微量的隋性气体氦、氖、氩、氪、氙,尘埃和微生物是它的杂质。它的密度随海拔高度而渐减,又受温度影响形成气压差而成风。空气分子的布朗运动是空气的等密度性和成份均匀性的原因。

气味物质是物质和生物散发在空气或水中的气态分子,它有扩散性,它的密度与扩散的距离成反比,所以显示出方向性。物质的挥发度和蒸汽压差异很大,所以有许多物质不能成为气味波发生源。生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往往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包括它们呼出的气体和有意识地释放的气体),所以每个生物体都是一个气味波发生源。

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的表征,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表现,而呼吸系统与嗅觉密切相关。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而它们是否都有嗅觉是个有待认识的公理。

第三节 气味研究的误区

人有鼻子,天天在闻味,遇到难闻的气味就逃避,遇到腐臭或怪味的食物就拒食,还经常靠鼻子分辨一些东西,还用香味美化环境和刺激食欲,但是对气味的研究还很肤浅,甚至还有许多模糊或错误的观念,使气味学的研究误入歧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人为标准划界线,将人能闻到的气味称气味物质,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嗅觉排除在外。 光波与声波同是感觉器官得到的信号,它们并未以人划线。对人而言,可见光的波长在7.7×10与4×10CM之间,在此区域以外的称红外光或紫外光,它们有可能被其它生物感知。声波频率在20—2000周之间,在此区域以外称次生波与超声波,也会被某些生物感知。以此推理,对气味可以分为可感知气味与不可感知气味方妥。可感知气味与不可感知气味是相对人类而言,它不能以某种物理量定量。但是它也可以用其它标准划分,即用与生存相关(有益或有害)与不相关来划分。嗅觉是为维系生命而设的,它的感知范围有特定性。有些气味要接收,有些气味要舍弃,以防干扰,像电台要调频一样。假若一切波长的光、所有频率的声都接收,眼睛和耳朵也受不了。

美国学者蒙克里夫花了很大精力试图找出气味物质与非气味物质的分界线,他用挥发度、蒸汽压、丁泽尔效应、拉曼位移等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均没有收获。

求偶素是每种动物都有的,但各不相同,求偶素仅对同种动物有吸引力,即能被嗅知,不同种的动物嗅不到。而找出不同动物的求偶素的物理特征却很困难,虽化学成份不同但无明显规律可循。

(二)嗅觉疲劳说有待商榷。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