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文 化 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茶 文 化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茶盏、茶匙、茶筅、汤瓶等。宋.祝穆《方舆胜览》:“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 蔡襄《茶录》:“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宋代历史上“五大名窑”:杭州的官窑、浙江龙泉哥窑、河南临汝的汝窑、河北曲阳定窑、河南禹县钧窑。

六、元代茶具的发展特点

茶具种类上承宋代,逐渐类似现在。青白釉茶具较多。元代饼茶与散茶同时存在。饮茶法既有宋代的点茶法,同时出现了冲饮法。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沏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李谦亨《土锉茶烟》:“荧荧石火新,湛湛山泉洌。吸水煮春芽,轻烟半如灭”。

七、明代茶具的发展特点 1、茶具简便。

2、饮茶器具:出现小茶壶、茶盏。

3、茶具质地种类多样化,白瓷、青花瓷、紫砂茶具发展极快。

明.文震亨《长物志》:“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也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倍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明.张谦德《茶经》:“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

八、清代茶具的发展特点 1、茶具形式与明代相似。 2、茶具质地异彩纷呈。

瓷器:青花、五彩、珐琅、粉彩等,茶具造型以盖碗最负盛名。陶器:紫砂茶具更精致,文化品位提高。福州脱胎漆茶具、四川竹编茶具相继出现。

九、现代茶具发展特点

1、种类:主茶具、辅茶具。

2、质地:金属、陶瓷、玻璃、竹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漆器、搪瓷、塑料、纸杯等。

3、功能:结合现代科技,更人性化、个性化。

第二节 茶具的种类及特点

一、金属茶具metal tea set

用金、银、铜、锡制作的茶具,古已有之。公元前18世纪,我国青铜器已广泛应用,也作食具、酒具、茶具。现在用金属作饮用茶具较少,作冲壶、贮茶用较普遍。其贮茶防潮、防氧化、避光、防异味性能较好。

二、瓷器茶具porcelain,china teaset

我国的瓷器茶具约始自东汉晚期。分为白瓷、青瓷、黑瓷、彩瓷茶具等几个类别。

1、青瓷茶具celadon tea set

东汉时,浙江上虞就开始烧制青瓷茶具。唐代开始兴盛,经历宋、元的繁荣,明、清其重要性下降。唐代生产地:浙江的越窑、瓯窑、婺州窑;湖南岳州窑、长沙窑;江西洪州窑;安徽寿州窑;四川邛窑等。陆羽《茶经》:“碗,越州上”、“类玉”、“类冰”、“越瓷青而茶色绿”。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30

南宋至元代,浙江龙泉青瓷鼎盛,名声远扬。以造型古朴,釉色翠青如玉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瓷器之花”,出口到法兰西,被称为“雪拉同”。

青瓷茶具特点:胎薄质坚,造型优美,釉层饱满,有玉质感。宜泡绿茶。 2、白瓷茶具white glazed teaset

特点:白瓷茶具色白如玉。适于泡各种茶类。

发展历程:约始于北朝晚期。隋唐时已发展成熟,产地甚多(河南邢窑、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四川大邑、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陆羽茶经:邢瓷类银、类雪。白居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明代,白瓷茶具再兴。明.许次纾《茶疏》:“其在今日,纯白为佳”。明.张源《茶录》:“茶瓯以白瓷为上,蓝者次之”。 以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最为著名,有“假玉器”之称,其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 3、黑瓷茶具black glazed teaset

特点:胎质较厚,釉色漆黑,造型古朴,风格独特。

发展历程:始于晚唐,盛于宋,衰于明,没于清。产地: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

4、青花瓷 the white and blue porcelain

青花瓷:指青色花纹的瓷器,古称蓝、黑、青均为青。以氧化钴为成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涂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

特点:花纹蓝白相映,色彩淡雅宜人,华而不艳。益泡各种茶。

发展历程:始于唐代,兴于元、明、清。唐代产地:江西景德镇、吉安、乐平,广东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玉溪,四川会理,福建德化、安溪等。元代,景德镇为青花瓷主要生产地。并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应用于瓷器上。明代,青花茶具清新秀丽,无与伦比。景德镇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明.刘同《帝京景物略》:“成(成化年间)杯一双,值十万钱”。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茶具为历史新高。茶具胎质细腻洁白,纯净无暇,改官窑为民窑,数量增加。

三、紫砂茶具Zisha (purple clay, Yixing) teawares

用江苏宜兴南部与比邻的浙江长兴北部的一种紫金泥烧制而成。

色泽:紫红色、暗肝色、淡赭石色、朱砂色、冻梨色、古铜、淡墨色等。

紫沙茶具特点:造型古朴,色泽典雅,光洁无暇;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夏天不易变馊;传热缓慢,不烫手;冬季放在炉上煮茶不易炸裂。

发展历程: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北宋梅尧臣《依云和杜相公谢蔡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花。” 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明.周高启《阳羡名壶系》:“近百年中,壶黜chu银锡及闽越瓷,而尚宜兴陶”。

历代名家大师:供春:明正德年间始创紫砂壶。极负盛名,其壶称为“供春壶” 明.张岱《陶庵梦忆》:“宜兴罐以供春为上,…..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 明.闻龙《茶盏》:家藏供春壶一把,……,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

鉴别:造型、胎质、制作工艺、款识铭刻、风格等。 鉴赏:泥、形、工、款、功。 以壶为例,应注意把握以下各点: 容积和重量比例恰当;

壶把提用方便,壶盖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 造型、色地和图案脱俗和谐,实用和艺术美融洽。

31

保养:新壶去异气味;专茶专用;及时擦洗;通风干燥

四、漆茶具Acquer teawares

特点:采割天然漆树汁液在木胎或泥胎模型上经复杂工序制作而成。表面晶莹光洁,质轻且坚,散热缓慢,耐温、酸碱。具较高收藏价值。漆器历史悠久,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木胎漆碗。漆器茶具较著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江西波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等。

五、玻璃茶具Glass tea wares

古称之为“琉璃”,我国起步较早,但至唐代,随西方琉璃器的传入,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至近代玻璃茶具才大量出现。

特点:质地透明,光泽夺目,造型多样,价格低廉。但传热快,易碎。 六、竹木茶具Bamboo and wooden teawares

随唐之前,多为竹木茶具。取之自然,不赖用。清代四川出现竹编茶具。 特点:美观大方,不易破碎、不烫手,并富艺术欣赏价。 七、其它茶具

搪瓷茶具: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另外,也有用玉石、水晶、玛瑙为材料制作的茶具。

第三节 茶具的选用 一、因地制宜

华北:用大瓷壶泡茶; 江浙:有盖瓷杯、玻璃杯; 四川:盖碗;

潮汕:紫砂壶、盖碗。 二、因茶制宜

细嫩的名绿茶:玻璃杯

普通红绿茶:有盖瓷杯、瓷壶 花茶:盖碗、有盖瓷杯

乌龙茶:紫砂壶、倒钟型盖碗 三、因人制宜

老年人:紫砂壶 中年人:各种杯、壶 年轻人:玻璃杯

32

第八章 茶与宗教文艺

第一节 茶与宗教民俗

一、茶与佛教

茶与佛教“因缘”深长,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佛教要求:坐禅修行,“跏趺(fu)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提神醒脑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茶叶特性: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平和饮料。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从而,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

1)茶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有明确文字记载,可上溯到晋代。《晋书·艺术传》记述: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

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烈。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由于嗜茶成癖,因此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吃茶去”。《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吃茶去”是从谂禅师的机锋语。自此以后,“吃茶去”三字,便成了禅林的著名法语。

宋.钱易《南部新书》:唐大中三年时,东郡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道原《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2)寺院重要佛事活动:饮茶

宋朝时我国许多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下一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以径山茶宴最为有名。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元时,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美誉。径山寺不但饮茶之风甚盛,而且每年春季,经常举行茶宴,坐谈佛经,形成有名的径山茶宴。

在许多寺院里,还专门设有供僧侣们潜心念佛和招待施主的“茶堂”,在演说佛法皈(gui)戒的法堂里面,备有召集僧侣饮茶的“茶鼓”。以及特别设有掌管烧水煮茶的“茶头”和在寺院门前布施茶水的“施茶僧”。在福建武夷山,还把讲经说法等佛事称作“普茶”,这种风习,一直沿袭至今未绝。 3)僧人与茶人

唐代名僧释皎然,人称“诗僧”,他爱茶、恋茶、崇茶、平生与茶结伴,一生作有许多茶诗,“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是他的名句。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精于煮水烹茶之道,被后人称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称号。宋代的南屏禅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