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复习思考题B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华中农业大学复习思考题B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C. 赤道海洋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 D. 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 5. __D__的天气有利于夜间辐射霜冻的形成。

A. 晴朗、大风 B.微风、多云 C. 土壤潮湿、多云 D.晴朗、微风 6. _B___这组农业天气影响我省的中稻、晚稻生产。

A. 倒春寒、盛夏干热风 B.南洋风、寒露风 C. 寒潮、寒露风 D.梅雨、倒春寒 六、综合论述题:

3. 试述霜冻的种类及其成因,并说明可能采取的防御措施

答:霜冻有三种类型,平流霜冻:因寒潮或较强冷空气平流入侵而出现的霜冻。辐射霜冻:因冷季夜间或凌晨地面和植物表面辐射冷却作用而出现的霜冻。混合霜冻:是在冷空气平流入侵和辐射冷却双重作用下的霜冻。可能采取的防御措施:①农业技术措施,从霜冻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用诸如选育抗冻品种,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种植比例,调整播种期和移栽期,避开冻害,增施磷钾肥提高抗冻能力等。②物理化学措施,人工施放烟幕,以减弱地面有效辐射;露天加温,即人工直接对近地气层加热;人工喷雾法,即向大气中喷水,利用水的热容量大等性质延缓降温;此外通过灌水或覆盖等措施均可起到防冻害作用。

第七章 气 候

一、名词解释:

1. 气候:是指一地多年时期内的大气统计状况。大气统计状况是用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示。

二、填空题:

1. 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是 、 、 。

2. 我国年辐射总量的地理分布是自沿海向内陆 。

3. 我国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 。 4. 我国降水变率自沿海向内陆 ;全国而言,降水变率冬季 。 5. 毫米年平均等雨量线将我国划分东南半壁湿润区和西北半壁干旱区。 6. 1月份平均温度的0℃、3℃和8℃等温线分别通过我国的 、 和 等地区。 7.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是 和 。 8. 农业气候资源中最主要的有 、 、 。

21

9. 高山气候特点之一,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 。 10. 立夏和芒种之间是 ,日期是 。

答案: (1)辐射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大气环流; (4).增加;(5)增大;(6)增大;(7)增大;(8)最大;(9)400;(10)秦岭(淮河);(11)长江流域;(12)南岭(桂林);(13)季风性显著;(14)大陆性强;(15)太阳辐射;(16)温度;(17)降水;(18)增加;(19)小满;(20)5月21日。

三、判断题

× 1. 我国年辐射差额高值区分布在四川、云南一带。 ×2. 我国温度年较差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 √3. 山地气温高于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温度。 ×4. 我国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的地区小。

×5. 我国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是南方多于北方,西部多于东部。 × 6. 海南岛东北部是我国年雨量最多的地区。

√7. 典型季风气候区在亚洲大陆东岸的副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 8.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9. 鄂东南和鄂西南之所以年雨量较多是因受地形影响的缘故。 ×10. 24节气中,惊蛰在3月21日。 四、选择题

1. 我国大陆高低纬度地区,春季增温和秋季降温的快慢不同,其特点是D__。 A. 高纬度地区慢, 低纬度地区快 B. 高纬度地区慢, 低纬度地区慢 C. 高纬度地区快, 低纬度地区快 D. 高纬度地区快, 低纬度地区慢 2. 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特点之一是_B_。

A. 变率大,集中在春季 B. 变率大,集中在夏季 C. 变率小,集中在秋季 D. 变率小,集中在冬季

3. 海陆的热力差异是产生季风的原因之一,夏季风的形成是因为_A_。 A. 夏季大陆温度高,气压低; 海洋温度低,气压高 B. 夏季大陆温度高,气压高; 海洋温度低,气压低 C. 夏季大陆温度低,气压高; 海洋温度高,气压低 D. 夏季大陆温度低,气压低; 海洋温度高,气压高

22

4.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受限制的主要原因是_C_。

A. 太阳辐射年总量小 B. 生长季热量不足 C. 年降水量稀少 D. 地形复杂 5. 24节气中既反映降水,又反映温度的节气有_B_。

A. 清明、白露、霜降 B.白露、寒露、霜降 C. 谷雨、寒露、霜降 D.惊蛰、白露、寒露

五、简答题:

3. 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典型区域。

答: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具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典型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东岸,尤以亚洲东南部为显著。

复习思考题

8.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2. 简述中国降水的分布特征。

第八章 小气候

一、名词解释:

1.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状况的不同而引起近地气层与土壤上层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填空题:

1. 农田小气候群体中光照强度自上而下是按 规律分布。

2. 作物生长盛期,温度分布特征白天外活动面上方为 型;下方为 型。 3. 作物生长盛期,空气湿度分布特征是白天外活动面上方为 型;下方为 型。 4. 作物生长盛期,温度日变化中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部位是 。 5. 作物种植行向的不同,其主要气象效应是 和 的差异。

6. 农田中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浓度最大值出现在 ,最小值出现在 。 7. 冬季水域对邻近陆地小气候的影响是 作用。

8. 垄作使土壤层疏松且增厚,土表面积增大,其气象效应之一是土温日较差 增大。 9. 在山区冬季夜间因辐射冷却,使山岗和谷地之间(山腰)形成一 暖带 。

23

10. 本省某地(纬度为32.5)冬季欲盖一向南的玻璃温室,要使冬至日正午时太阳直射光线垂直于玻璃面,则玻璃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为 56°。

答案:(1)指数衰减;(2)日射型;(3)辐射型;(4)湿;(5)干;(6)外活动面上方附近;(7)实照时间;(8)太阳辐射量;(9)日出前;(10)中午前后;(11)保温;(12);(13);(14)。

三、判断题

- 1. 农田小气候活动面不随作物生育期而变化。

+ 2. 在密度相同条件下,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可改善通风条件。

+ 3. 在种有作物的农田邻近地区,由于农田获得的热量主要用于农田蒸散耗热,所以白天空气温度较低,湿度较大。

-4. 覆盖形成的温室小气候效应,其特征是温度增高,空气湿度降低。

-5. 南坡上辐射日总量随坡度而变化。当坡度增加1°所得辐射日总量,相当于原坡度北移纬度1°的辐射日总量。 四、简答题:

2. 分析灌溉对改善农田温湿度的效应,并举例说明在生产上的意义。

答:灌溉后的农田,土壤表层颜色变深,反射率降低,使灌溉地一方面获得的净辐射能较多,同时潜热交换热通量也显著增大。另一方面,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明显增大,使得土温升降缓和。在上述的综合作用下,使得灌溉地昼夜温度升降都较未灌溉地缓和;白天或夏季有降温效应,夜间或冬季有保温效应;温度日、年较差小。由于灌溉直接增加了农田土壤水分,使农田蒸散加强,田间白天气温又较低,所以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都显著增大。在农业生产中,灌溉措施普遍用于改善和调节农田温湿度。如灌溉除可以直接增加水分解除干旱灾害之外,冬季可防越冬作物冻害,早春适时灌溉可调节早稻秧田温湿度,防止烂秧死苗。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