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培育房地产业成为西部地区主导性产业的四大举措 (一)加大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 (二)积极进行住房金融的创新

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离不开金融服务作后盾。 (三)调整房价收入比

(四)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形成一级与二级市场的联动 9、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的原因极其运作的基本模式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到期回收、土地整理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储备中心组织进行职工和居民的安置、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后,将土地储备起来,再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防止土地收益流失,规范市场秩序。 原因: (1)、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土地需要用来发展社会公用或公益事业,如道路、公园、基础设施等 (2)、由于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政府为了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需要,可以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储备土地,根据市场调控的需要,计划供应土地,保持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2、土地征购权的三个基本构成要件 (1)、土地征购属于政府的特有权利。这个权力一直用于公共目的 (2)、行使这个权力必须给予合理的补偿 (3)、实施这一制度的机构,不同国家或地区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政府、或政府授予权的土地开发社和土地银行等 (二)、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运作的基本模式

? 1、土地的征购集中 ? 2、土地的储备 ? 3、土地的出让

10、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 11、中国部分城市土地储备的运作方式比较

? 北京:招标拍卖挂牌 公开交易转让 ? 上海:宏观调控总量 逐步走向市场 ? 杭州:“收购、储备、出让”三统一

? 温州:政府运作 征储结合 征供分离 12、交通拥挤的政策反应与措施有那些?

? 1、交通供给管理 ? 2、交通需求管理

13、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及其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这主要体现为两点:

5

? 1、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 ? 2、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

14、城市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与经济手段

·城市环境经济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经济政策基本上等同于环境经济管理的概念,而狭义的环境经济政策则主要指对于城市环境管理的经济原则和手段措施。

· “污染者付费原则”是各国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的经济理论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简称PPP原则 PPP原则指出,造成污染的个人或团体(污染者)必须自己承担削减污染措施的费用,而削减污染的措施则由公共机构决定,并且采取这种措后能保持环境处于一种可接受的状态。

PPP原则为采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明确了基本的筹资思路,迅速为各国的环境经济政策所采纳,并逐渐演化形成以下五种类型的经济手段: 1、污染收费

污染收费就是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活动者,为其所产生的污染所支付的价格,并对它们获取潜在的环境物品和劳务而支付的费用。污染收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经济手段,具体方式可分为排污收费、产品收费、消费者收费等多种形式。 2、押金制度

押金制度是指对潜在污染的产品增加一项额外费用,当该产品使用后的残余物回送到指定的收集系统或污染处理达到规定标准时,就把押金退还给生产者或消费者 3、交易制度

交易制度是指企业或个人为实际的或潜在的“污染权”或工业废气物买卖交易建立人工市场,从而使污染控制在政府规定的环境目标之内或排放总量目标之下的一种市场交易手段,包括排放额交易、市场干预和责任保险等形式。 4、经济处罚

经济处罚是指对违规者通过扣留预付款或征收补交款给予惩罚,是对行政法律处罚手段的一种补充,主要有罚款和履行保证金两种形式。 5、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指环境治理上提供的各种财政补助形式,一般是指对执行环境标准中面临困难的企业或行业进行的财政支持与鼓励。它可以理解为政府为购买有关环境物品和劳务向企业支付的价格,主要形式有补助金、长期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

15、市场经济理论表明,集聚经济导致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请说明原因,请问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变革,城市集聚经济会趋于弱化吗? (三)、聚集经济理论

·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区一旦出现,集聚经济为城市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集聚经济促使大城市的发展

·集聚意味着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而且是有限的范围,而如果集聚同时还带来了厂商成本的降低,那么我们就认为存在集聚经济。 1、厂商内部的集聚经济

·这是厂商内部存在规模经济的表现 2、地方化经济

·它外生于单个企业,并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即同一产业内厂商如果集聚在一起会对每个厂商都带来“好处”,而且集聚的厂商越多,这个“好处”就越大。 1)、劳动力市场共享

·群落中的员工有则相对低的搜寻成本: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得到职位空缺消息,雇员与雇工就在附近,寻找工作较易。

·由于雇主间的距离较近,使得员工流动成本较低

6

Krugman(1995)群落与劳动力共享的含义

·假设某企业一年中有两个机会相等的结果,旺季和淡季。

·从净收益分析可以得出:群落企业能够在旺季以同样的工资雇佣到更多的工人,而且也缓冲了在淡季用较少的工人个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2)、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

·企业集中,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增加,产生规模经济

·厂商经营时所需的其它中间投入品(商业服务如:银行、保险、旅店、运输,公共服务:公路、学校、消防等)也会产生规模经济 3)、知识溢出

这里的技术和知识包括:专业技术、经营经验、供给信息、需求信息等,由于这些难以具体化和系统化,没有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耳濡目染则很难传播或传播很慢。在集聚区内,人际间频繁接触和交往,使这些知识传播得很快。企业之间相互模仿和学习,学习成本很低。 3、城市化经济

·它外生于地方单个产业,而且其强度与地方经济的规模正相关。即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对城市中的每个产业产生正的外部性。

? (1)、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 (2)、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 ? (3)、城市范围内的知识外溢对厂商的生产和经营创新起到了有力的与动作用 ? (4)、企业之间增强责任感,促进合作,结成企业之间的网络 ? (5)、通过竞争,提高效率 城市经济功能

一个城市在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国际经济中承担何种任务?

·城市经济功能包括:集散功能、生产中心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

·城市主要经济功能:建立在主导产业或主导经济部门基础之上,为本城市以外地区服务为主的功能,是城市性质判定的主要依据

·城市辅助经济功能:为城市本身服务为主的功能

·城市主要经济功能是第一性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辅助经济功能。当然,辅助经济功能在一定情况下会对主要经济功能产生反作用 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规律

? 主要经济功能沿产业链延伸,并刺激相关功能的发展 ? 创新功能将主导城市经济功能走向,并促进其升级换代

? 城市主、辅经济功能更讲求时空配合和互动,并增强整体的能效 五、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的特点:

· 城市经济增长不仅仅意味着城市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意味着城市最终产品、劳务和资产的不断增多,以及必然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

·城市经济增长还意味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增强,以及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 资金和投资: 城市经济起飞和增长的启动与持续机制 ? 科学技术: 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 企业素质: 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机制 ? 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增长的保障机制

7

? 对外开放: 城市经济增长的催化机制

16、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具体谈谈什么是中心地理论?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对城市地理学、城市历史学、城市经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择。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对区位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评介也褒贬不一。当然,杜能理论的模式过于理想化,假设前提条件过多,考虑因素也比较简单,而且没有考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首要目的便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特点,所以显得有些单薄,实际应用意义不大,但杜能毕竟是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艰苦工作,其理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杜能学说的意义在于为配置城市郊区(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之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及为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

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优化的理论。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的理论。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在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和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工业区位的经典著作,前者对工业区位进行纯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后者则结合实际,对德国从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及工业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局限性在于静态地、孤立地分析,是一种静态地、局部均衡的微观区位理论,同杜能的区位论一样,撇开了资本主义生产追求最大利润原则,只考虑成本因素;同时他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竞争为前提,没有论证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区位趋势。此外,他对于工业区位指向的因素分析也比较简单。但是,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第一个系统完整地论述工业区位的理论,一直是西方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他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工业区位论的出发点。今天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成组布局和最佳区位论亦正是导源于其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他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作用;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务而存在。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心地对周围地区担负中心服务的范围,认为距离最近、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地区的中心。

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交叉,将中心地圆周区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由于现实世界中城镇的规模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规模关系,即城镇规模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克里斯泰勒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等级形成的条件,并把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称为补充区域,指出中心地等级取决于毗邻的补充区域的大小。

克里斯塔勒将中心地划分为几个等级,将各种商品的限界值也相应地划分为若干等级,在各等级中心地配置相应等级限界值商品,同时辅之以该等级限界值以下的商品;在最低等级中心地则只配置最低等级限界值的商品。这样,便形成了由大六边形套小六边形的多级市场区网络。 \\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