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传染病学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传染病学

(1)齐多夫定(叠氮脱氧胸苷,AZT) (2)去羟肌苷(DDI) (3)拉米夫定(3TC) (4)司他夫定(d4T) (5)阿巴卡韦(ABC)

(6)复合制剂:双汰芝(3TC+AZT)和三协维(3TC+AZT+ABC)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主要是奈韦拉平、依非韦伦。

蛋白酶抑制剂(PI) :沙奎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阿扎那韦等,与核苷类酶抑 制剂合用有良好协同作用。

联合治疗方法:两种NRTI联合一种NNRTI或一种PI组成,或3种NRTI联合治疗。 抗病毒治疗适应症

急性期:青少年及成人,推荐抗病毒治疗。

++

无症状期:CD4细胞计数>350/μl,无论血浆病毒载量多少,暂不治疗;CD4细胞<350

+5

/μl,或CD4细胞计数1年内下降>30%和(或)血浆病毒载量>1×10 copies/ml,则推荐抗病毒治疗。

+

艾滋病期:无论CD4细胞计数为多少,均推荐抗病毒治疗。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治疗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复方新诺明。

卡氏肉瘤:应用AZT与IFN。联合治疗,亦可应用博来霉素、长春新碱和阿霉素联合治疗。

隐孢子虫感染:应用螺旋霉素每日2g。 弓形虫病感染:首选乙胺嘧啶+磺胺嘧啶

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应用泛昔洛韦或阿昔洛韦。 支持及对症治疗

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B12及叶酸、酌情输血或淋巴细胞,心理治疗等。 预防性治疗

+9

CD4T淋巴细胞少于0.2×10/L者,应接受肺孢子虫肺炎预防性治疗,可口服TMP-SMZ。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需根据预防程序进行评估和用药预防。 预防

管理传染源:隔离、消毒,加强国境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禁毒、打黄、严格筛查血液制品、推广一次性注射器等。 保护易感人群:限制HIV感染者结婚、女性感染者避免生育,疫苗的研制。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由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典型临床特征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症,以及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亦称流行性出血热。 考什么?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29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传染病学

治疗 预防

最重点是什么?

休克、出血、急性肾衰竭发病机制 临床分期及表现 诊断

治疗原则及各期治疗要点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又称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鼠类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虫媒传播:寄生于鼠身上的革螨或恙螨有传播作用。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显性发病,隐性感染率低,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流行特征:主要分布在欧亚两大洲,我国疫情最重,发病人数占全球的90%。野鼠型发病以秋冬季为多,高峰11月~次年1月,部分地区5~7月有小高峰。家鼠型发病以春夏季为多,高峰在3~5月。 【A1型题】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是( ) A.猪

B.野生鼠类 C.病毒携带者 D.犬

E.急性期病人

[答疑编号502654020701] 【正确答案】B

【A1型题】

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 A.东方田鼠 B.小家鼠 C.黑家鼠

第30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传染病学

D.棕背鼠 E.黑线姬鼠

[答疑编号502654020702] 【正确答案】E

发病机制 休克

原发性休克:全身小血管受损,血浆外渗血容量不足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之后,主因大出血、继发感染及多尿期水电解质补充不足血容量下降引起。 出血

发热期出血: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所致。 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期出血:主要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尿毒症等导致出血。 急性肾衰

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不足。

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免疫性损伤。 肾间质水肿、出血,压迫肾小管,使尿量减少。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等。 【A1型题】

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出血原因( ) A.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B.毛细血管损伤 C.血小板减少 D.凝血机制障碍 E.血液浓缩

[答疑编号502654020703] 【正确答案】E

【A1型题】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 ) A.病毒血症 B.血浆外渗 C.心肌损害 D.微血管痉挛 E.电解质紊乱

[答疑编号502654020704] 【正确答案】B

【A1型题】

第31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传染病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出血的原因主要为( )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尿毒症所致凝血障碍 C.肝素类物质增加

D.血管脆性增加及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不足

[答疑编号502654020705]

【正确答案】D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日,一般为7~14日,以2周多见。

典型病人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 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表现,而重症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发热期 发热 起病急骤,发热39-40℃以上,热程多为3~7日。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称为“三红”,重者呈醉酒貌 眼结膜、腋下和胸背部条索状、抓痕样或点状瘀斑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称为“三痛” 毛细血管损害 低血压休克期

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触不到,尿量减少。 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现象更加明显。 少尿期

可并发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重者腹水、高血容量综合征、脑水肿。 多尿期

由于循环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未完全恢复,致尿量显著增多(24小时尿量大于3000ml) 移行期 每日尿量 2000ml 血尿素氮(BUN) 其它 肌酐(Cr) 上升 未见改善 症状加重 症状仍重 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继发性休克,亦可发生低钠、低多尿早期 >2000ml 多尿后期 4000~8000ml 下降 少数>15000ml 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