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潍坊《中考零距离》语文中考复习:古诗文阅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7潍坊《中考零距离》语文中考复习:古诗文阅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解析】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如此美景却无人欣赏,只剩“花自落”的凄凉。“春山一路”,不禁使人联想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寂寞之感。整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答案】(示例)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四句诗就如四幅图画,描绘了春天野外盎然的生机,抒发了诗人对萋萋芳草、潺潺涧水、落花芳树、鸟语空山的无穷游兴,同时蕴含着时世离乱景物依旧的沧桑感。

【例1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注释】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问题: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凭吊怀古诗,作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昔日繁华的华清宫。那么看到了什么呢?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已凄清不堪,凛凛西风吹苦雨,仿佛在述说着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轻风吹晓,残月斜挂,寒雨凄凉,写尽华清宫的凄凉景象。

【答案】(示例)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废、更替的感慨。

【例1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凉州词三首(其一) [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释】①碛(qì),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问题: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骚乱不安,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

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答案】(示例)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例1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本诗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②亭亭:高貌。③瑟瑟:风声。④罹:遭受。 问题: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解析】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诗人这是借松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从弟的劝告,而整首诗没有写到从弟,只写了松,若不以《赠从弟》为题,就不能让人知道其写的是什么了,也就达不到劝告的目的。

【答案】(示例)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例1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这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④②

古诗词鉴赏题是一种集综合性、开放性、创造性于一体的题型,对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为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热门题型。但因为命题范围广,题目形式多,不少考生在这种题型上失分过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忽略信息,答非所问

在答题时,许多考生不善于利用注解这一有效信息,在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就未能进行准确的领悟和表述。 2.答题简略,要点不全

无论是就全篇还是就某个词、某一句,都存在多角度综合运用的问题。考生答题时想到一处答一处,没有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造成因遗漏要点而失分的现象。 3.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考生翻译诗句,看似理解准确,实则缺少对诗人借助意象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赏析,造成对诗歌理解的片面。

4.格式不清,有失规范

由于对答题格式不清楚,使得考生答题过于简略,造成答题失范,导致丢分。如回答“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喜爱之情”就是一个典例。 5.答题混乱,思路不清

如对于“这首诗歌融情于景,景中含情,请简要分析”这样的题目,必须弄清楚两个思路:诗中“景”是什么景,景含的“情”是什么情。 6.笼统答之,以空对空

考生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赏析主旨时,常常抛开诗句作空洞的分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从细处着眼,大而化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7.储备不足,视野不宽

如对诗句中所蕴含的“典故”欠了解或涉猎不广而造成误读,等等。

如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表达技巧应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表现手法”又包含衬托或烘托、渲染、用典、象征、抑扬、对比、照应等等。 对“意象”的考查容易涉及经典意象的问题,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

移。

再如对“语言风格”的考查常常涉及的方面: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委婉含蓄、清新明丽、生动形象、讽刺幽默等。

再如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 综上所述,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把握不同的题材,分清各种风格流派,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明辨各种修辞手法,关注诗歌题目和注释,联系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等等。具体来说,古诗词鉴赏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鉴赏要点一:语言品味型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②指出运用的手法;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例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端 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表明赞成或反对)。用“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情景);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释】①筇:此代指竹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