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新闻心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顿悟思维其实就是直觉,虽然表现为“突如其来”的“瞬间”的飞跃,但都要以由经验、实践等所构成的“主体信息”为基础。

只有经验、实践积累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时,新闻敏感才能被直觉的火花所燃亮。 脱离了知识经验的积累,直觉思维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法转化成新闻敏感。

2、人格与新闻敏感;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它是一种综合性衡量标准,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记者的人格是产生新闻敏感的“幕后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影响着新闻敏感强弱的程度、持续的时间、正确与否的方向性以及应变的灵活性。(案例:电视短新闻《农机下乡了》)

范长江认为,记者在精神上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服务于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

新华社记者陆拂为一直勉励自己:“自觉站在历史的窗口,正视现实而不回避矛盾,坚持真理而不随波逐流。” 补充资料:《看中国记者的十大“病”》

手质增“伸”病——采访之余伸手向基层单位要这要那,顺手牵羊。

软骨病——一辈子只写表扬稿,一辈子报喜不报忧,一辈子只写所谓的“正面报道”。 富贵病——时时在意享受所谓的“记者待遇”, 挑剔“基层”招待他们的烟、酒档次。 膨胀病——以“大腕”自居,“无冕之王”、“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十足,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每到一处,牛气冲天,指指点点,俨然一个“救世主。

不食人间烟火病——有的记者平时高谈阔论,无所不通,但在实际采访中却往往脱离实际,即使是生活常识,也常犯指鹿为马的错误,给人感觉:一是无知,二是不切实际。

懒惰病——懒于深入采访,懒于现场采访,懒于实地采访,懒于掌握第一手素材,懒于核实应当核实的材料,却甘于做“材料记者”,做“新闻二传手” 。 神经衰弱病——“批评稿恐惧症”,记者一听是批评性质的采访,就不愿意采写;编辑一看是批评稿,就不愿编;而总编一审是“负面报道”,就不愿发。

势力病——银行、电信、税务、医院、航空公司、大酒店等单位,“老板”、“大款”、明星等人物,记者抢着去采访。

虚荣病——有的媒体、有的记者编辑每逢记者节等节日、活动,总喜欢在“自己的”媒体上向全社会介绍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但有的过火了 记者应该怎样做?

在成为一个记者前,你首先是一个人(印度洋海啸“没有采访的采访”) 保持激情:“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地奔波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首先因为我们爱,因为爱,我们恨;因为爱,我们争;因为爱,我们以职业记者特有的方式,和土地,和父老乡亲血媒相连。”(《南方周末》) (三)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1、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优化记者的职业敏感; 2、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读书、向同行学习) 3、扎到生活的海洋中,贴近生活的脉搏;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

(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是关键;

政治敏感是新闻敏感的核心(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只要记者不断地学习、领会新的政策精神,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他的政治敏感就能不断提高。

社会责任感是记者对党、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一种强烈动机。记者的责任感越强,不但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越多,而且产生的动力也越大,促使记者去捕捉新的信息的能动性也就越大。

(2)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必不可少

一个空洞的头脑是无法进行思维的。积累贫乏的记者,思维的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

更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

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神秘化倾向,认为新闻敏感与生俱来,无从学起,无法培养; 另一个是技术化倾向,视新闻敏感为一项技术,勤学则易成。

其实,新闻敏感既不神秘,也不是一项技术。之所以称之为素质,必然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和培养,只有用心,才能有循序渐进的提高。 五、对记者向性的测量和思考

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型、外向型;

内向型性格表现:沉静孤独、处事谨慎、深思熟虑、反应迟缓、不善交际,适应环境能力较差; 外向型性格表现:活泼好动、情感外露、不拘小节、思维敏捷、善应变,愿交际,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中间型:居于二者之间;

北京广播学院的两位心理学教师采用国内外人格量表中被公认信度、效度都较高的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中央三大台(电视台、电台、国际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以及部分省市电台、电视台的共123名新闻工作者进行了心理测量,结果表明:居向性两端者很少,大多数人程度不同地属于中间型。 年领与向性发展的关系:

向性既有惰性,又有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向性特点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测量结果发现:35岁以上者较之35岁以下者更趋于内向型;

结果表明:年龄增长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与人格内向的发展呈正相关。

这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更加成熟、思维更缜密、深沉,有助于记者事业的成功。 但是,年龄的增长容易使人迟钝、敏锐性降低,更喜好独处,接触面变窄。

因此,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与性格自觉调试,使自己的性格优越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三讲 新闻采访心理

? “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

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美国新闻记者杰克·海敦

★本章复习重点

记者新闻采访活动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环节(理解) 思维定势的概念;

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包括哪三个方面(认知对方、认知自我以及认知其相互关系); 采访中进行印象管理时可以利用的人际吸引规律主要有接近吸引律和情感吸引律; 什么叫印象管理效应?常见的印象管理效应有哪些?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 印象管理有哪些策略方法?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定义;

“采访,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采访活动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认识主体——记者同被认识的客体——事实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即主观同客观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矛盾。”

——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

从心理学角度看,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和“访”两部分。 “采”,侧重于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包括人或物)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收集(包括拍摄、录像)上;“访”,侧重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及其规律。

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

化为记者的主观认识的过程。

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记者心理,主要是探讨记者在完成采访活动时进行着怎样的心理活动。

比如:记者认识到了新闻事实的哪些特征?看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外界信息是怎样存储于头脑之中的?为解决问题利用了哪些信息,采取了什么样的思维策略等。

采访对象心理,包括探讨、认识其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态度(积极的或消极的)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等。

比如,探讨该采访对象是否充分明白、理解记者的采访意图,对记者的采访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极其欢迎,还是极其反感,抑或不冷不热等等。 (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迅速、准确、生动地认知) 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采访环境的三种划分:P95) 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人际互动——取与给) 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

二、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模式

[小知识]: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是用计算机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来类比人脑对新闻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

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新闻采访心理的全过程,是认识新闻采访活动的一个新层面、新视角。 用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认知过程,就是探讨记者是如何在环境中获得、加工、存储、使用信息的过程。

记者新闻采访活动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客观环境:采访客体源——注意的选择——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行为输出——噪音; (1)客观环境:采访客体源;

来自环境的采访活动客体是引起记者一系列认知活动的刺激物;

采访客体即记者在采访中的认知对象,包括:人、事、物等,其中人是核心。 记者在受到环境中某种刺激的前提下,才能开始下一步的认知活动; (2)注意的选择: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人们的感官,而在这些符号中,只有少数事物能引起记者的注意。

记者的注意具有“单线加工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某一时刻内,只能对有限的信息加工。比如:某记者选择了关注“公务员考试热”这个话题,他就不可能同时注意到“住房改革”、“交通拥堵”等话题。 (3)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当给被试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作出什么反应。所谓经验,包括机体的状态和记忆存储的内容。因此,刺激和被试当前的心理状态,这二者共同决定着被试作出什么反应。”

用这个观点联系记者采访,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由注意选择并输入记者头脑中的信息,会引起记者作何种反映,主要依靠记者头脑中已积累的知识经验,也可以说是记忆存储结构,这种结构置于人的长时记忆里。

记者经过注意选择的阶段之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就很容易被提取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里去直接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

因此,倘若在记者的长时记忆里没有或很少储备有与输入刺激有关的知识经验,那就必须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对刺激发生影响。例如:人民日报社记者艾丰写《重视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一文的过程。

应对策略: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包括:理论上的准备、政策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等) (4)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的策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

思维是脑的智力活动的核心,它对于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的作用。像注意的选择、记忆活动都是在思维的控制下进行的。

思维对输入信息处理的策略

思维策略表现在问题的解决上,记者的采访活动是运用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的解决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理论驱动归纳”,即先有理论,有预测,然后用事实印证;另一种是“材料驱动归纳”,即先搜集大量的材料,然后分析这些材料,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思维策略同样也采用这两种途径: “理论驱动归纳”——先有主题,后搜集材料;(如:“十七大”、奥运会夺金等) “材料驱动归纳”——先有材料,后归纳主题;(危机报道、突发事件等) ★思维定势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促进或妨碍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定势作用。

定势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的每次都有相同的方式(即相同的知识结构)的倾向。”(比如:对先进人物的报道)

思维定势的作用:

积极作用:使记者能迅速、准确进入采访情境,提高采访的效果和效率;

消极作用:记者不能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及时调节自己的认识,坚持固有的观点,导致采访的失败; (5)行为输出;

记者内在的思维策略是通过外显的采访行为体现的。“随机应变”四个字,最能概括出记者的思维和行为的关系。

记者通过思维不断地观察、分析变化着的客观情况,据此,在行动上做出相应的灵活反应,这种行为反应就叫行为输出。

大凡优秀的记者都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与记者善于破除消极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 (6)噪音;

传播学上,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噪音”的概念。

简单来说,噪音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信息的传达过程;具体到新闻采访活动中,噪音就是指造成采访失败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主观原因如:职业道德、迫于压力、思想方法主观片面、采访不深入、经验不足等; 客观原因如:采访对象谎报“军情”,有意设置障碍等; 三、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指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于交往对象、对于自己、对于交谈者相互关系的认知。

新闻采访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它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在认知对方、认知自我以及认知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准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交谈双方调节心理状态,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

(一)认知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