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梁垛镇小学丁华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1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梁垛镇小学丁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6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想象课文意境,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通过讲解,感悟作者点面结合的写法,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指导:

过渡: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当我们打开课本的时候,就会拿起笔来,边读书,边圈、勾、画,做读书的笔记,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平时是怎么预习的?

1、预习符号(圈勾画符号)

生字生词下加“ ”,并注音,释义。 重要词语下加“▲▲▲”。 重要句子下面“??”。 比喻句子下面“ ” 拟人句下面“ ” 疑问句子下加“?”

自然段前标 1 、2、3?? 自然段中分层标志 “/” 意义段标志 “//” 2、五步预习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找出认识的生字和理解的词语。

第二步: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法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

第三步:试分段落,思考质疑。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还要熟读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标出疑点。

第四步:瞻前顾后,揣摩练习。每篇课文后都设计了练习题,预习时可联系前面的预习提示,思考这些练习。

第五步:重点朗读,反复吟诵。

第一课时

1

一、录像导课,欣赏“奇”

1.导入:有句广告语说:走进黄山,天下无山。古人云:自古黄山天下奇。邓小平爷爷上黄山之后,感慨道:不上黄山就不知道祖国的伟大,山川秀丽。孩子们,想看看黄山吗?

2.欣赏视频《黄山风景简介》

谈话:我听到了你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声,此时你想说什么?(美在哪?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师点评如:你很有眼光,美是需要发现的,你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2.解“绝”:黄山正是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示词“黄山四绝”,“绝”点击变红)“绝”你是怎么理解的?而这四种非常独特、非常绝妙的景观竟全都聚集在黄山身上,真是集天地之灵气呀!因此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3.引题:黄山四绝谁为先,古人云“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6课,跟随作者去领略黄山奇松。(示题)

4.读题。

二、读通理顺,读词理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流畅。

2.这篇课文有很多的四字词语,老师把它们找出来后稍加整理,就形成了一组词、一首诗、一篇美文。大家有没有兴趣读一读?

出示: 黄山奇松 情有独钟 山顶陡崖 潇洒挺秀 饱经风霜 枝干遒劲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姿态独特 枝干蟠曲 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 指名读。

3.是啊,有时候,一个词就是一个画面,一个词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我们在读这些词的时候就要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来。想不想试一试,好,一起来。

4.同学们读得真好,那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呢?你看到了谁呢? 原来,这组词都是在写黄山松的。

5.下面啊,我们就把这些四字词语送进课文,选择你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6.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谁有信心把课文读好?(第二段请二位,第一个读到“乃至黄山的象征”)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正确流利了么?想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随机正音)

第一段:师板“陡崖 ”(这是“徒”吗?部首是?正确读音是——,看看课文中的插图,“陡崖”是什么样的?)

2

第二段生读师板:玉屏楼(“屏”是多音字,它另一个音读??这座楼座落在屏风般的玉屏峰上,因此得名——?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他曾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课件出示,这个“绝”表示什么呢?同一个绝字,在不同的地方,联系上下文就能读出它正确的意思。)遒劲(是一种什么感觉,你能再读读吗?读得很有力度,带着大家读一遍);蟠曲(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注意它读第二声,在字典中他与“盘曲”意思一样,都表示曲折环绕)

第三段生读师板: 屹立(注意到了吗,本段有一个生字——屹,这个字很容易写错,你觉得它会错在哪?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左右结构的屹,部首山字旁要写得略高,左三笔右也是三笔,最后一笔横折弯钩是主笔,注意要舒展(师书“立”,屹立,像山峰一样高高耸立,毫不动摇,你再读。)

7.文章会读了,这三个自然段,每一段都讲了什么,谁想好了?咱们再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边看边想!(生答)师点:有时候课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段落内容。

是啊,这篇课文就是从这几个方面介绍了“黄山奇松”。这个题目中的哪个字最吸引你?)(奇)你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贵在“实”,学生不会读书不开讲。问题从学生中来,解决在学生“愤悱”处。从学生轮读中发现问题,并抓课文读通中最难读的词句予以集体突破。高段学生学习要关注到篇章,解决表达的顺序问题,本文在表达顺序上很有典范性,引导思考“文章每一段讲了什么”为的是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写作顺序,并为下单元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打基础。

三、批注阅读,体会“奇”

1.奇特、奇怪、奇妙、奇异,黄山松到底“奇”在何处,让那么多人情有独钟,下面请大家潜心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表现黄山松奇的词句画下来,认真体会体会,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地记在旁边。开始!(师巡视,注意批注,指导个别用重点号等)

2.汇报:黄山松到底奇在哪,谁先来说说。(你关注到哪句话。指导细节:别急,在汇报之前你能不能告诉同学们:请大家跟我看——哪一段第几行。是啊,这样的语句让你感受到什么?如果能读出你的批注就更好了。真好,你用心地体会课文了。)

3.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黄山松给你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批注阅读可以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感悟语言文字。

四、指导书写生字。

陡:左窄右宽。“左耳旁”写法同“陵”的左部。右部是“走”上“土”扁小而下“ ”的撇捺宽放。

遒:半包围结构,书写顺序先里后外。内容“酋”笔画密集须笔笔清楚,第七画是竖弯而不是竖;外部“辶”写法同“避”(第3课生字)的外部。

郁:左右等宽。左部“胡”首横右端须收缩;右部“阝”体形较“左耳旁”宽大,其竖画须下伸至底部作悬针状。

宾:上部“宝盖头”体形宽扁;下部“兵”首撇须取平势,两竖画左长右短,两横画上短下长,下面撇和点摆放匀称,底部平稳。

3

屹:左小右大。左部“山字旁”右端收缩,右部“乞”上面撇横相连,体形宜小,下面“乙”的折角宜小,弯部长而圆转横向伸延至右端朝上钩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设疑:为何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二、拎词悟读,品迎客松

1.现在我们就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去观赏黄山奇松。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带大家去哪观松吗?(因为楼前的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出示要求:

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 )表示出来。 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五百里黄山奇松无数,有一棵松却是千千万万黄山松中的至宝,周恩来总理称它为中国国宝,它就是——迎客松。为什么呢?让我们先关注迎客松。

4. 示句: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棵松就躲在这段文字的里面,咱们读着读着,它自然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试试看,自己读吧!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到什么? (多谈几个)

(板书:姿态)谈姿态体会热情:对于姿态,谁还有什么想说的。假如你就是迎客松,你是如何站在黄山上的?(1人)和你想的一样吗?(再1人)读文字能想象画面,这是很了不起的语文本领!

师板画边画边补充:迎客松笔直的树干可有10多米高,最为奇特的就是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米多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请问这位迎客松,你想对我们说什么?多么热情啊?谁能把这份热情送到语句中表达出来?通过学生建议,再读这句话。(评:你不仅把热情写在脸上,还融在你的声音里,真好!心是热的,脸却是冰的,真正的热情是由内而外的。我是客人,你是主人。)

2)继续——你还读出什么了?刚才我们了解了迎客松优美的姿态,迎客松还有哪些特点引起你的注意?

细品,最触动你的是什么?你关注到哪个词?饱经风霜(示词)

a.这个词原本用来写——人的。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饱经风霜”。换个说法,这个人饱经风霜,一定是经历了——

b.历经种种艰难险境,饱受人生酸甜苦辣——饱经风霜,作者却用它形容迎客松,(你想到什么?)你可以联系课外资料,或者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有谁了解迎客松?它处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中,究竟经历了哪些沧桑呢?(图片放大突出迎客松石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