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调研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调研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不断扩大,使对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由于高校的性质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高校自身的稳定发展和大学生的安全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学校而言,它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科学研究,造成学校管理上的混乱,给高校的声誉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还会给高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对于大学生而言,突发事件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此外,突发事件还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不断扩大,使对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三)从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原因看,我们可以知道突发事件频繁出现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并不是一种偶然。

1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由于具有导向意义,社会思想文化与观念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在高校对这一特殊群体产生重大影响,也很容易成为导致突发事件的潜因和导火线。

2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在其相对确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即高等学校中,表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例如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确定的重要过程中,心智和性格的可塑性非常强,但由于缺少社会经验,理性思维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弱,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承受和抗击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尤显缺乏等。

3科技发展的负效应扩大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

信息技术的普及,因特网、手机等新兴交流工具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思维的方式,但同时也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及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第三章 问卷分析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纺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各50名进行调查,采取当堂调查当堂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93.7%),其中男生158人(48.18%),女生170人(51.82%)。

一、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避险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表3.1—1被调查者相关灾害和急救措施的了解程度 不了解 人百分比数 (%) 了解一点 人百分比数 (%) 191 58.23 160 48.78 141 42.99 153 46.64 152 46.34 158 48.17 151 46.04 7

一般了解 人百分比数 (%) 122 37.20 163 49.70 125 38.11 138 42.07 123 37.50 89 27.13 79 24.09 非常了解 人百分比数 (%) 29 8.84 33 10.06 34 10.37 31 9.45 18 5.49 13 3.96 3 0.91 地震 火灾 溺水 交通事故 人工呼吸 止血包扎 昏迷

31 9.45 20 6.09 80 24.39 53 16.16 72 21.95 111 33.84 137 41.77

...... 分析:

(一)大部分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概念十分模糊

针对问题1:你了解什么是突发事件吗?70.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了解”,25.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而只有极少的的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了解。可能是涉及概念阐述性问题过于专业,而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获取知识来源的途径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视频、图片、文字等,没有涉及系统性的学习,导致了对概念的模糊。

(二)大学生对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不理想

认知水平是指个体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和熟知各种突发事件的特性及应急预案,逃生避险知识,急救求生法。由表3.1—1可知,大学生对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并不理想。选择“了解一点”的大学生的比例是最高的,这“模糊”式的回答说明大学生对各种急救措施的理解上只达到“一知半解”的程度,选择“非常了解”的学生的比例几乎没有超过 10%。通过被调查者者的自我评价,说明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佳。

(三)大学生对大部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救技能掌握的情况良好

流感来袭时的防护;天灾来袭时的减少损失的措施及自身保护;他人遇险时的救助措施和反应;被困险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沉着冷静。从问卷的数据分析来看,88.93%大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这些日常生活常常需要到的急救技能,说明大学生对大部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救技能掌握的情况良好,但是也应加强。

(四)对大学生能否在紧急情况下能否真正应用技能的疑问

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虽然说根据被调查者所填信息的分析表明,大部分大学生了解了部分的技能,但是当事件发生时,常人往往脑中一片空白,张皇失措,应用技能更无从谈起,纸上谈兵谁都会做,用于实践往往比想象中难得多,对大学生能否在紧急情况下能否真正应用技能还需打个大大的问号。

二、大学生应急避险身体条件分析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形、姿势、营养状况以及身体成分。调查以身高-体重指数来评定被试者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调查结果肥胖率3.43%,超重4.42%,9.83%的人体重偏轻。

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与各器官系统达到的工作效能。调查以肺活量来评定被试者学生的生理功能水平》(以表2 为例统计)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评价指标。

表3.2—1 被调查者肺活量状况统计

男生 人数 不及格 及格 良好 优秀

女生 比率% 数 36 68 35 31 8

总体 比人数 64 137 66 61 比率% 19.5 41.8 20.1 18.6 人率% 21.2 40.0 20.6 18.2 28 69 31 30 17.7 43.7 19.6 19.0

分析:

身体素质条件,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运动能力(E.C)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一定的体质,心理素质和应试技巧,只有这些素质处于良好状态下,才能使自己脱离危险,还能帮助他人。就以上两方面分析被调查者情况可知,身体素质条件总体情况良好,存在极少数瘦弱或者肥胖现象,肺活量不及格所占比例偏高,继而影响运动能力,从而导致应急避险能力减弱。

三、 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了解的调查分析

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针对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的调查,设置了第1题、第2题、第5题、第7题、第20题、第21题等针对触电、火灾、地震、强盗、疾病、电梯故障、突发性群体事件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据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扑灭电器初起火灾应用的灭火器;34%的大学生不了解突发的地震和触电等灾害的应对方式;41%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电梯故障的处理方式;40%的大学生表示不很了解什么是突发事件;57%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主动学习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对于基本的突发灾害应急处理方式了解不足,对突发事件处理方式漠不关心,甚至认为我们生活在安全的校园中,不会遇到突发的安全事故,于是大学生普遍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方式及原因不了解。导致当突发事件真正来临时,我们将不知所措,缺乏对突发事件的了解将使我们承受更大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平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对待突发事件的态度,做到平时事事留心,这样当事故来临时,我们将有能力将事故的后果最小化,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化!

四、被调查学生相关应急避险的实际运用能力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的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上的间接评价两个部分组成。行为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实践经历,调查到的是行为知识,而非实际的行为和能力。具体情况可用表3.3—1所示统计。

表3.3—1 被调查者运用应急避险能力的实际运用能力

能 人数 百分比(%) 69 21.0 运用能力 能,但不熟练 213 64.9 不能 46 14.0 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73%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会采取防护措施应对甲型H7N9流感;34%的大学生不了解突发火灾首先该怎么做;31%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40%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校保卫科和校医院的电话号码;47%的大学生表示面对歹徒,会选择“冷静面对,伺机与之搏斗”,而不是“弃财保命,记住匪徒特征”;30%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面对电梯故障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总体被调查者的运用应急避险能力的实际运用能力情况如表3.3—1,这反映了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防灾知识,但是相关应急避险的实际运用能力却很欠缺,大学生的处理方式大多太过理想化,往往会“豁出去拼了”,这很可能导致生命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不够理性,容易冲动,容易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容易忽视问题,不在意潜在的危险,从而难以避险。

五、被调查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急救技能的获得途径分析

9

表3.5—1 被调查者获得相关知识和急救措施的途径累加和排序

被试者获得相关知识和急救措施的途径累加和排序 书报杂志 学校课堂 广播电视 互联网 其他途径 未做选择 选择频率 34.7% 6.2% 47.8% 61.3% 27.5% 0% 排序 3 5 2 1 4 6 分析: 该问题涉及问卷的第19题,根据对问卷的数据分析,由表3.5—1可知,所得途径有多到少依次为:互联网、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学校课堂和其他途径等,符合现代学生的获知知识情况,电子媒体较多。但是可以得出学校课堂获得排序靠后,所以学校要加强高校学生应急避险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例如增开相关课程、组织活动等。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基本认知方面,从调查可知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突发事件的概念十分模糊,但却不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基本认识。生活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或发生在周边,通过民众的议论传播,或发生在别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报道,而这些媒介的传播,往往伴随着技能及知识的普及,被调查者对突发事件早已见怪不怪,也可理解。

六、调研结论

湖北作为一个教育大省,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位于全国首位。高校学生应急避险话题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关注,我们利用假期时间去各个大学做了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问卷调查,然后做了统计,发现武汉大学生普遍欠缺应急避险能力。主要表现在:①被调查学生对应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应急避险方面的技能、救护知识缺乏,应急避险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有待加强,相关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小,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相关知识的宣传、讲授、培训工作应该引起学校重视。③学生普遍认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和营养补充等。④由学生所掌握的相关应急避险知识来看,存在偏于理论,忽视技能、缺乏演练和体验,实际运用能力较差等客观问题。

七、改善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 建立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校园组织管理体系

应急避险能力在开展教育过程中,要建立起了合作的体系,将安全计划、安全知识讲座、应急避险能力培训及体验、体质训练、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各方面有机结合,使之在组织方面得到保障。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采取定期出应急避险知识专栏、图片展、观看录像以及邀请专家进行应急避险知识专题讲座和给新生发放应急避险知识手册等措施来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防灾意识的教育。首先, 要加强危机教育, 提高学生预防能力。要教导学生人身安全、自然灾害频发、交通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观念并将安全观念融入生活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平日起养成独特的敏感性、理智性觉知,让他们善于从各个角度客观地感知和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潜在隐患的信息,学会怎样去分析、核证信息, 尽力掌握危险的重点与真相。另外, 学校还可编写一些应急避险方面的手册,引导学生辨别突发事件,认识危险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性质,加强学生迅速反应能力,提高学生预防预警预控的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开设有关应急避险的课程。其次, 培训大学生处理突发事件技巧, 提高学生干预能力。第三, 实施仿真模拟,检视学生应急能力。 第四,培养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干预。学校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同时,在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容易处于集体恐惧的心理阴影下,此时,及时的介入心理干预和疏导可以有效地控制群体的负性情绪和非理性行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建议教育部门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指导。

(二)把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