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版,《当代新闻采访写作》,徐国源主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苏大版,《当代新闻采访写作》,徐国源主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五)连续报道的定义;后续报道;

系列报道的定义;“计划性连载”;系列报道的特点;系列报道的特征; 整合报道的定义;整合报道的特点;整合报道的网状结构

三、考核要求

(一)深度报道:新一代主流新闻

1、识记: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中“深刻”的涵意;深度报道的主要特点 2、领会:整合功能;延展模态 (二)“深度”是怎样形成的?

1、识记:深度形成的具体要素;“深度来源于事实”的解读;如何挖掘“事实”的深度; 如何在“问题意识”引导下,建构深度报道表述系统 2、领会:“问题意识”;“问题”菜单;“浅表问题”和“深度问题” (三)深度报道的叙事结构

1、识记:深度报道的主体展开的方式 2、领会:假设性新闻图式结构;“菱形结构” (四)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写作

1、识记: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及其特征;调查性报道的写作要求; 解释性报道的定义;预测性报道的定义;预测过程中的三种意识; 预测性报道和预告性报道的联系与区别;预测性报道的写作要旨 2、领会:解释性报道的思维方式;“聚焦法” (五)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写作

1、识记:连续报道的定义;系列报道的定义;系列报道的特点;系列报道的特征; 整合报道的定义;整合报道的特点

2、领会:系列报道;整合报道的写作要旨;“计划性连载”;整合报道的网状结构

第十四章 媒体特征与新闻写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相继产生,随之也出现了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这些媒体的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相通,但具体的写作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

(一)广播新闻的特点;广播新闻的语言特征;广播新闻口语化的要求; 广播新闻的定义;广播新闻的写作要求;录音报道中,引子写法的注意点 (二)电视新闻的定义;电视新闻的优势;电视新闻的特点;电视新闻的节目类别; 专题报道的定义及其类型;谈话类节目的特色;电视新闻的“解说词”写作; 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解说词与画面的“合一”与“对位”; “解说词”的写作要领;电视新闻解说词常用的写作方法

(三)网络媒体的定义;网络媒介的优越性;网络新闻的定义及其写作要求; 网络新闻的立足点;网络的传播特性;网络传播特性的不足;网络新闻的操作; 网络的多媒体优势;网络的超文本链接;网络的议题设置功能

三、考核要求

(一)广播新闻写作:为“耳朵”的艺术

1、识记:广播新闻的特点;广播新闻的语言特征;广播新闻口语化的要求; 广播新闻的定义;广播新闻的写作要求 2、领会:录音报道中,引子写法的注意点 (二)电视新闻写作:文、音、图的交融

1、识记:电视新闻的定义;电视新闻的优势;电视新闻的特点;

专题报道的定义及其类型;谈话类节目的特色;电视新闻的“解说词”写作; 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解说词与画面的“合一”与“对位”; “解说词”的写作要领

2、领会:电视新闻的节目类别;电视新闻解说词常用的写作方法 (三)网络新闻写作:“零距离”传播的新操作

1、识记:网络媒体的定义;网络媒介的优越性;网络新闻的定义及其写作要求; 网络新闻的立足点;网络传播特性的不足 2、领会:网络新闻的操作;网络的多媒体优势; 网络的超文本链接;网络的议题设置功能

第十五章 记者与编辑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采编是一个整体,新闻工作具有“个体创造,整体完成”的特点。新闻制作的最后工序是编辑。记者在处理与编辑的关系时,需确立供需意识、点面意识和版面意识,并做到尊重编辑,共同面向广大新闻受众。

二、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编辑中心;编辑的基本职责;编辑工作的具体要求 (二)记者和编辑的依存关系;供需意识;点面意识;版面意识; “点”和“面”的矛盾;处在某个“点”上的记者,如何处理与编辑的关系; 精品意识;文体意识;版面经常缺少的品种

(三)记者尊重编辑,体现在哪些方面?新闻工作的重要特点; 记者和编辑共同作为传播者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传播者听取受众意见的途径

三、考核要求

(一)编辑也能创造新闻 1、识记:编辑的基本职责

2、领会:新闻编辑中心;编辑工作的具体要求 (二)“没有好编辑,就没有好记者”

1、识记:记者与编辑之间的关系;“点”和“面”矛盾的具体表现;

处在某个“点”上的记者,如何处理与编辑的关系;记者的版面意识;

版面经常缺少的品种

2、领会:供需意识;点面意识;版面意识;精品意识;文体意识 (三)采、编是一个整体

1、识记:记者尊重编辑的体现;新闻工作的重要特点;传播者听取受众意见的途径 2、领会:记者和编辑共同作为传播者的统一性

Ⅳ、有关说明

本课程考试命题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填空题和选择题通常是客观题,要求准确无误。名词解释、简答题的答题要求是:答准要点,叙述清楚,文字简洁。论述题要求在理解、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灵活使用相关理论,做到有材料、有分析、有观点,论述要详细,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案例分析题、写作题,是综合考核考生素质和能力的部分,应在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操作,反映自己的写作能力。

大纲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中的识记部分,大多为客观性的知识点,常出现于客观性试题;领会部分既有一定的客观性,又有一定的主观性;应用部分则主观性更强。领会和应用部分可进入任何题型。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填空题:

新闻的本源是 。(事实)

二、选择题:

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是( A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三、名词解释: 人物消息:(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