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最新精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最新精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后教师指名朗读。其他同学从字音、语速方面进行评价。 二.结合注释,介绍作者及相关知识。 1.这篇文章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的介绍。(学生自由发言)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目标导学二:研读探究,合作展示 一.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听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 3.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4.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二.研读探讨,合作交流。 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3.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教学提示] 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小组内订体展示。 [学法指导] 典型化人物对话作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的语言描人物说话的内容、语气、 声调等进行文字描写,人物对话是语言描写的一种方式。用典型化的人物对话,可以表现人物的节的发展,写出新颖有趣的文章。古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对话应该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正字音和小组整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写,是指作文中对1.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特点,推动故事情“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人说“言为心声”,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反映人物的真实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感情,表现人物的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探讨)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性格特点。 [教学提示] 通过让学生模拟 13

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目标导学三:再读感悟,体验反思 一.朗读训练。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 模仿表演: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老师作点评。 二.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2.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5.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目标导学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一.总结存储: 成语:二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1.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二.课外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角色来朗读,更加能够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通过人物形象的把握得到自己的感悟。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若干比较点,如人物、内容、写法等。 14

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论议 — 吕蒙 大惊——结友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导入新课时,引用了“三国”人物的故事,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

1. 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

2. 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书本知识练习应该改为课前预习,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很紧,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

5 黄河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15

设计2:(知识导入)

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

设计3:(对比导入)

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学习。

设计4:(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导入文本的学习。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首次朗读,初步感知 [学法指导] 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朗读提示:①诗歌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分为朗诵词和歌学生明确:伟大坚强

词两大部分,朗读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时应该注意停顿, 学生简介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以示区别。 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②“我站在高山之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巅,望黄河滚滚,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奔向东南”一句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领下文,因此停顿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要稍长。后面的四目标导学二:再次朗读,研读交流

个分句注意重点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词语“掀”“奔”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劈”的重读,且

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四句不妨越读越3.全班齐读诗歌。

激昂,以表现的黄目标导学三:赏析文本,读后研讨 河的气势。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③三个“啊”要读

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得深沉,声音稍稍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延长,“黄河”要2.思考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写出黄河什么特点? 读得高昂,表明在“色彩、气势、形态、力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歌颂。 3.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④最后的两句“像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你一样的伟大坚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强!”充满了战斗“颂”“摇篮”“屏障”“精神”。

的决心,要读得铿 4.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 锵有力。) 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教学提示] 5.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朗读时,教师时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