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数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儿童学习数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74.为什么我的孩子在数数时,数到19就以后就不会进位了?

孩子的计数能力标志着他们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同时,通过计数活动,孩子的数概念初步形成。到了5岁,有不少孩子能够从中间任意一个数接着往下数,这说明他们已经在数词之间逐渐建立了较牢固的联系。但常常有孩子不会正确进位,每逢从9数到10的时候就会发生错误,往往又会从头数起。为什么孩子在数数时,数到19、29、39等等就不会进位了呢?

儿童不会进位,恰恰反映了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20、30、40这些数的意义。而他们所拥有的10以内自然数的经验,显然不足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出错是很自然的。而此时要纠正孩子的错误只有一种办法,就是重复的练习和记忆。成人可以通过提醒或纠正错误的方法,告诉孩子应该怎样进位。儿童记住了100以内自然数的顺序,对于他们形成100以内自然数概念是有帮助的。

不过,成人还有其他的方法帮助儿童形成100以内自然数概念。那就是教孩子10个、10个地数数,或一五一十地计数(注意:是计数而不是口头数数)。这样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帮助儿童理解十位数(10、20、30、40等)的真正意义。

75.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做加减运算时只会一个一个地加?

细心的家长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在做4+3=?、5-3=?这些题目,只会一个一个地加,一个一个地减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要因为看到孩子如此计算,就训斥你的孩子。因为孩子掌握加减法就是要经过逐一加减到按群运算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反映了孩子在加减运算中思维抽象性的不同发展水平。开始孩子需要用逐一计数的方法进行加减运算。如学习加法时,将两组物体合并在一起,再逐一计数算出得数。学减法时先将要减去的物体拿走,再逐一计数剩下的物体以算出得数。在这以后孩子在学加法时可以记住一组物体的数目,再逐一计数另一组物体的数目,求得得数;而学减法时,他们可能采用逐一倒数的方法,倒数到要减去的数量为止。孩子在这里进行的是逐一计数,顺接数或倒着数,而不是按数群加减。按数群加减实质上是依靠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孩子此时能将所说的数或数字作为一个整体把握,这样才可能按数群进行加减运算。这一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孩子思维发展的一个质变,同时也是以后加减运算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基础。但这中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孩子随着数群概念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了数的组成以后,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这样就从逐一加减向按群加减的水平发展;有的孩子可以不用摆弄实物,而是用眼睛注视物体,心中默默地进行逐一加减运算;还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还会伸出手指进行逐一计数,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现象,做父母的不要硬性禁止,而应引导孩子用顺接数、倒着数的方法进行加减运算,在孩子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地引导他们学习用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

76.孩子在做加减运算时有掰手指的习惯好不好?

您的孩子在做加减运算时喜欢掰手指,其实是他想借助于动作进行加减运算。而这种运算又不能离开具体的实物,因此,在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借助的实物的情况下,“手指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的好帮手。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会在做加减运算时,形成喜欢掰手指的习惯。

如果您的孩子是在偶尔遇到困难时,伸出手指帮个忙,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大班下学期,随着孩子数群概念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了数的组成以后,孩子能运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进行加减的运算,会逐步摆脱逐一加减的水平,达到按数群运算的程度。

但是,如果是经常性的掰手指,而且已形成习惯,家长就要注意观察分析,帮助其克服纠正了。这是因为: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逐一加减到按群加减这两方面进行考察的。这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思维抽象性逐步发展的过程和水平。这一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水平层次:动作水平的加

减,表象水平的加减和概念水平的加减。

(一)动作水平的加减,指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如幼儿用移动实物、逐一点数的方法寻求得数,或者是伸出自己的手指进行逐一点数寻求得数。那么,处在这一发展水平的孩子,他需要具体的实物,通过自己的摆放动作算出得数。家长要及时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取代孩子的“手指头”。(二)表象水平的加减,指孩子可不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动作,而依靠头脑中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在其初级阶段,孩子还需借助图片等静态形象,帮助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学习解答问题。逐渐地孩子能脱离图片中具体形象的提示,而依托口述应用题中熟悉的生活情节,唤起头脑中积极的表象活动,对数量关系得以理解并进行运算。(三)概念水平的加减,也可称作数群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是指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无需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这是较高水平的加减运算。如口述或出示加、减法算式题,孩子直接进行运算。这时没有动作、图片形象和表象可以凭借,孩子只依据抽象的数字进行加减运算。

77.为什么孩子做减法不如做加法熟练?

加法是求两个已知数的和的运算。每一个已知数都叫做加数。一般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A+b=c符号“+”叫做加号,整个式子读成“a加b等于c”。由此可见,加是运算方法,“和”是加法运算的结果。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a)与其中的一个加数(b)求另一个加数(c)的运算。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一般地可以写成以下的形式:a-b=c,符号“—”叫做减号,整个式子读成“a减b等于c”。 从加法和减法意义看,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减”是运算方法,“差”是减法运算的结果。

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常常表现出学习加法要比减法容易,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加法先与减法。比如最早的数数就是从小到大。(2)受运算方法的影响,如有的孩子在进行4+3=7的运算时,可运用顺接数的方法来解决,4、5、6、7,4加3等于7;而进行减法7-4=3运算时,要运用倒着数的方法才能解决,而孩子运用倒着数的方法要困难些。(3)更主要的一点,加法是把两个数群合并成一个新数群,在被加数(第1加数)和加数(第2加数)之间无须进行比较,仅在判断“和”的正确性时才涉及三个数群的关系;而减法在一开始就需要对被减数与减数两个数群进行比较,然后又涉及被减数、减数与差三个数群关系。由此可见,减法中数群的比较和关系比加法复杂。有实验表明,孩子掌握数群之间的逆反关系要难于等量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孩子在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学习减法时,需具备两个数群关系逆反能力,即需将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等于总数,同时还需要再转换为总数减去一个部分数,等于另一部分数。在解决减法问题时,很多孩子常常运用的是加法而不是减法。例如,当你问孩子:“小猫一天吃了7条小鱼,它上午吃了4条,它下午吃了几条呢?”孩子的回答是:“下午吃了3条,因为3和4合起来是7。”由此可见,孩子在学习减法时,思考需要做一个逆转,所以孩子学习减法要难于加法。做为家长可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孩子,运用组成的知识解答加减运算问题,特别要注意引导孩子感知和体验减法中的逆转关系,使幼儿对三个数群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如孩子在学习6-4=2这道算式时,在幼儿回答了得数后,家长可手指算式用应用题的方式进行讲解:即从6个苹果中拿走4个苹果,还剩下2个苹果。

78.为什么孩子不会编应用题?

应用题是用文字或语言叙述生产或生活实际中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而要求得未知数量的题目。应用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内容,反映生产或生活的实际事实;二是条件,已知数量及它与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三是问题,要求解答的未知数量。孩子学习的应用题是语言叙述的应用题。

应用题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来源于生活,它以人们熟悉的生活情景表述数量关系,以及要求解答的数量问题。这种寓加减任务于生活情景中的题目,由于其情景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为孩子表象的积极活动提供

了素材。孩子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较好地理解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应用题中提出的问题。加减算式题是以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它既无实物的直观,又无表象作为思考的依托,孩子在理解和解答上都会有一定的困难。

那么,毛毛为什么能正确地回答妈妈编的应用题——“树林里有3只小鹿,又跑来了1只,树林里一共有几只小鹿?”却给妈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树林里有3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树林里一共有4只小鸡。”——一道有答案,不需要妈妈解答的题目呢?原来孩子在学习自编应用题时,常常因为对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掌握较差,表现出一些诸如毛毛编题时出现的“不会提出问题,直接说出答案”之类的问题: 例如,妞妞不会提问,编题也不完整。给爸爸出了这样一道题:“妈妈给了我1颗糖,爸爸又给了我2颗糖。”说到这儿,后面就没有话了,她既没有提出问题,也没有把题目编完整。还有的孩子所编的应用题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事物发展的规律。如:“小红上午吃了8个苹果,下午又吃了2个苹果,她一共吃了几只苹果?”

从毛毛、妞妞编应用题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学习自编应用题是有一定困难的,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是过高了。为了让孩子对应用题有较好地理解,家长可引导孩子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学习自编应用题。例如家长可以示范编题,妈妈手拿一本书,说:“我有1本书。”再拿2本书,说:“我又买了2本书。”提问:“我一共有几本书?”请孩子模仿妈妈的叙述口述该题。这种方法孩子容易理解也容易掌握,同时通过描述应用题,模仿编题,可以使孩子对应用题的含义和结构有较好的理解,也为孩子以后学习自编应用题积累必要的感性经验。

79.我的孩子心算10以内加减时总是比别人慢怎么办?

冬冬在做妈妈给他布置的5道加减算式时,运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进行加减的运算,按数群运算,所以完成的很快。丫丫在做妈妈给她布置的5道加减算式时,用眼睛注视物体,心中默默地进行逐一加减运算。遇到加法题,她就以第一个加数为起点,开始逐一计数,直到数完第二个加数;做到减法题,她就从被减数开始逐一倒数,数到要减去的数量为止,实际上是运用顺接数和倒数的方法在做题。所以做题的速度比冬冬要慢一些。

牛牛在做妈妈给他布置的5道加减算式时,速度就更慢了,原来他在做一些加大数、减大数的题目,例如3+5、7-4时,必须掰手指头才能算出每题的正确答案,所以做得汗都了急出来。

从对这3个孩子做题速度、加减运算能力和运算方法的观察了解中,我们会发现:孩子能否运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进行加减运算,特别是随着数群概念的发展,孩子在逐步摆脱逐一加减,达到按数群运算的程度,这中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实质上反映了孩子在加减运算中思维抽象性的发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丰富孩子有关数概念经验,为他们学习加减运算提供重要的基础。例如在认识基数和序数时,帮助孩子认识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让孩子经常观察说说生活中的顺接数、倒着数,这些经验都可以帮助儿童解决加小数、减小数的问题。如6+1等于几,就可以想作比7多1的是几,或7添1是几;7-1等于几,可以想作76少1的是几,或7去1是几等。

2、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直观可操作的学具材料,如小算盘、棋子、花片等,供孩子摆弄操作,帮助其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表象,使孩子的加减运算能力逐步从动作、表象水平向抽象概念水平发展。

3、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孩子熟悉的身边事物口述应用题,唤起头脑中积极的表象活动,使孩子对数量关系得以理解并进行运算。如,到文具店买铅笔,问问孩子:“妈妈给你买了3支红色铅笔,又给你买了2支兰色铅笔,妈妈一共给你买了几支铅笔?”运用表象进行加减,是孩子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

80.幼儿园教孩子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会不会和小学一年级的内容重复?

这个问题不仅是家长关心的问题,也是多年来,许多幼儿园教师致力于研究的幼小衔接的问题之一。家长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比较:

1、目的究竟是什么?幼儿园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目的是使孩子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能有所感知和认识,并能初步地运用加法和减法口头解答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要求有何不同?小学数学教孩子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最终是要求学生在符号概念水平上掌握,并对口算、心算速度有一定的要求;而幼儿园则是让孩子在动作、表象水平上积累丰富的相关经验。 3、学习的形式途径、方法手段与小学有什么不一样?目前,小学10以内加减的学习,虽也采用了许多直观的教学具,但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课后还要通过完成家庭作业加以复习巩固。而在幼儿园里10以内数的加减学习,既有一些集体活动,更多的是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小组操作。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老师为他们设计提供的多样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游戏材料,让他们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积累有关10以内加减的数学经验,建构认识。同时,幼儿园还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如掷骰子列算式学习加法、减法。游戏时幼儿同时掷两个骰子,用数字记下这两个数,算出得数;再将这两个数列成一个加法算式。如果学习减法,则从大的数目里去掉小的数目,算出得数并列出减法算式。又如,算式接龙,每张卡片的右边为一数字,此数字为另一算式的得数,卡片的左边为一算式题。

2、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结合有关情景和事例,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例如,幼儿自己制作玩具、修补图书,帮助弟弟妹妹等,教师就启发幼儿说一说“自己做几样玩具(或补了几本图书……)?”“算算两个人一共做了几样玩具(或一共补了几本书……)?”幼儿通过玩“商店”、“超市”游戏,让幼儿运用已有的 10以内的加减运算的经验,解决超市购物中遇到的诸如“两样商品需要多少钱?”之类的问题。

3、在大班后期,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例如:引导幼儿看实物图——《原来房子里又几位小朋友》,图一:“走掉了几个小朋友?”(从房子里走出来了2个小朋友)图二:“房子里现在有几个小朋友?”(房子里有3个小朋友)图三:“房子里原来有几个小朋友?”(房子里有5个小朋友)“什么时候房子里有5个小朋友?”(原来房子里有5个小朋友),以达到训练幼儿思维的目的,并不要求幼儿列出算式进行运算。

81.怎样教5-6岁儿童认识时间?

大班孩子对时间的认识逐渐向更长、更短的时间段扩展。他们能认识前天、后天的含义,还能具有“星期”的概念,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分别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对时钟上的时间也有了较好的认识,而且能学习看整点和半点,另外对时间的周期性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由于时间概念具有流动性、不可逆性、周期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比如,今天过去了就再不会有第二个今天,今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明年又有春夏秋冬四季等,加之孩子对时间的认识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含糊性、易受实际生活的影响,所以,家长在教5-6岁孩子认识时间时,可以从这样几方面进行:

1、帮助孩子学习并理解表示时间的词汇。如表示时间段的词:上午、中午、下午;表示时间先后关系的词:先、后、然后、最后;表示一些不确定时间的词:从前、有一天、有时;表示时态的词:已经、正在、将来等,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孩子讲故事、交谈时,有意识地教孩子认识、理解并正确运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汇,有助于他们正确地理解时间概念和时间关系。

2、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时间,渗透时间概念。比如,利用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机,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园一周的食谱,说说从周一到周五的菜肴,结合一些重大节日的“倒计时”活动,帮助孩子理解将来的时间。这些都需要家长做有心人,善于抓住多种机会自然进行。

3、教孩子认识钟表,学会看整点和半点。通过和孩子一起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钟表,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拨钟点”、“时间接龙”、“现在几点钟?”的游戏,让孩子了解时钟钟面的主要结构,区分时针、分针并知道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