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海发起劳动左翼文化运动,指导《文艺新闻》的出版和中国左翼记者聪明的成立。1934年主编《红色中华》报。1935年6月18 日在福建长汀遇难。

4.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具有代表性刊物是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及“中俄通讯社”。 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通讯社宣告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后,我国无产阶级自学地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组织领导力量和编者作者队伍等必要条件。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吸收了国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经验,继承了民主主义新闻事业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经验,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注重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由此开端。

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 5.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提倡自由平等地讨论问题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四)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

(五)报纸副刊的革新——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被称为四大副刊。 (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1918年10月14 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起活动到1920年12 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1)《向导》

1922年7 月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开过 以后,开始筹办《向导》。9 月13 日《向导》在 上海创刊。它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 开本。1927年5 月迁武汉,7 月停刊,共出版 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有的还参加了编辑工作。《向导》如同它的名称所表明的意义一样,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上,起了引导者的作用。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分析形势,评论时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 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向导》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例如胡适的一些言论。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下午。《向导》发表许多文章,评论国民党的现状及面临的抉择,阐释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与良好前景。《向导》的文章诚恳地帮助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走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向导》的首

17

任主编蔡和森,为办好该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2)《中国青年》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 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 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周刊,32开本,经常发行1万多份,最多时2万份,出至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表示,它是给青年以“忠实的友谊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它发表了许多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文章和通信,启发青年提高道德修养,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它分析和批评了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引导青年处理好“读书”和“做事”的关系,关心国家的命运,鼓励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革命者。二是评述时政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3)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对于出版党的报刊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应由赏直接经办和编辑”,“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等。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于党的报刊的要求,如规定党的报刊“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等。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并面向中国社会和中国大众的,是由一批中国革命者殚精竭虑创办的,因此既运用了外国经验,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第二,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第三,依靠群众办报刊。党的报刊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除了屡遭政治迫害以外,还有经济上的沉重负担。第四,先进的文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重视大众读者的需求,选择大众读者所关心的内容,采用白话文,平易近人,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文风。第五,培养了干部。

2.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国民党“一大”后,统一和加强宣传机构成为国民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共产党员毛泽东 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一批共产党员参加了国民党报刊和通讯社工作。正是在共产党员的主持和帮助下,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出现了活跃局面。特别是一些由共产党员主持、 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报刊,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时的国民党,实际上已经 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这一时期,共产党、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它们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是国共合作后在全国出现的新形势。这种形势给面向工人、 农民、妇女群众的报刊,带来了新的生机。革命报刊在五卅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军队报刊。

3.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蔡和森: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于1925

18

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瞿秋白: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 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 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恽代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 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 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 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 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萧楚女:1925年在上海参加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 193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文情理交融、 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还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国民革命与中国共 产党》等。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4. 《大公报》、《申报》在这个时期有何变化? 创刊于1902 年的《大公报》,1916 年被安福系财阀王郅隆接办后,亲日色彩深浓厚,为读者所厌弃,不得不于1925年11月储。这里,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 司,接办《大公报》。吴鼎昌当时是“北四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的总经理,接办《大公报》后任社长;胡政之(胡霖)当时是国闻通讯社社长,并主持《国闻周报》,接办《大公报》后任总经理;乡谈曾在多家报纸任职,当时任北京政府陇海铁路会办,接办《大公报》后任总编辑。1926年9 月1 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上海,《申报》、《新闻报》的发行量都突破10万大关。《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和《新闻报》经理汪汉溪,都致力于经营报业,取得显著成绩。《申报》增辟多种副刊,1924年2月8 日创办《本埠增刊》,每日出版,加强了同上海读者的联系。《新闻报》以经济报道、广告业务和经营管理见长,成为工商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这几家大报的发展表明,中国报纸在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它们的一些具体经验,可供后人借鉴。它们的实践最终证明,中国报纸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5.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

1920 年11 月2 日美国KDKA 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向政府登记的 广播电台。 1923 年初,美国人奥期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 月23日晚首次播音。该台呼号XRO,发射功率50瓦,既播文艺节目,也播新闻,这是外国人在中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但是,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因而被取缔,当年4 月间,停止播音。同年5 月底,美商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但因经费拮据很快停办。1924 年5 月美商开洛公司又在上海法租界办起一座广播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这座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播音室报告新闻。开洛公司广播电台开设的广播节目有…

不久,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 年8 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规则》这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从而改变了 原来严加禁止的做法。

1926 年10 月1 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呼号XOH(后改为COHB),发射功率

19

100 瓦(后增加到1 千瓦)。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由政府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时隔半年,1927 年5 月15 日,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 月 1 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广播。1928 年初,沈阳广播电台正式广播。

与此同时,在上海、北京等地很快出现了几座中国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其中最早的一座是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创办于1927 年3 月。同年底,北京商办的燕声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

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 特别是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听从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以及外国人等。当时全国约 在收音机一万台左右。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

1.国民党政权是怎样建立新闻统治的?

1927 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便建立和发展了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庞大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日报》、《扫荡报》为中心的党、政、军报纸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 为中心的广播网。国民党这个新闻事业网,是在“剿共”枪炮声中建立并扩大起来的,“反共”成为它的宣传基调。它一方面造谣污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革命斗争;另一方面鼓 吹“以党治国”和实行“训政”,宣扬法西斯主义,为中国建立独裁统治制造舆论。 1.中央通讯社 简称“中央社”。1924年4 月1 日在广州成立,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1927年迁汉口,同年4 月18 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定都南京。5 月,中央通讯社随中央党部迁南京。5 月6 日起开始发稿。中央社最初几年规模很小。1932年,实行“独立经营”的方针。5月1 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命萧同兹为社长,负责改组“中央社”。上任后的萧同兹,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三条办报方针,即:1。社址迁出国民党中央党部,对外独立经营,与报界及社会接触,使之成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2.发布新闻,力求正确迅速,有自行决定之权,不受外界干涉;3.用人以才为准,由社里决定。萧同兹还将这三条方针解释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由于这三条方针的实行,“中央社”可以少受国民党内各种派别势力的掣肘,便于蒋介石的直接控制,提高新闻工作的效率和宣传的灵活性;也可以淡化其党部工具的色彩。萧同兹也比较善于用人,吸收了一批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并招收一些大学生,充实采编电讯各部分,整个社务面目一新。

在通讯设备的购置方面,国民党政府也予以很大的支持。1932-1937年间,“中央社”设立了10多个分社和20 多个“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另外,还在东京、日内瓦、新德里设有“国外通讯员办事处”在此期间,“中央社”还相继与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美联社、法国哈瓦斯社签订交换新闻条约,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中央社”借此获得了大量的国际新闻,同时又切断了国内各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加强了对报纸的控制,在国民党的新闻统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通讯社总社迁到汉口,1938年10月又迁重庆,此时又先后设16个分社。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国家通讯社。 2. 《中央日报》

1927年3月22 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创刊初期为武汉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的立场,反蒋,1927年9 月15 日停刊。《中央日报》对大革命、对北伐军的胜利消息的报道起到过正面的作用。其副刊《中央副刊》由副刊老编孙伏园主编,很有特色。1928年2 月1 日,国民党在上海重办《中央日报》,由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长丁维汾兼任社长。1928年11月1 日停刊。1929年2 月1 日,《中央日报》迁至国民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