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六、分蘖规律与成穗

小麦植株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叫分蘖。分蘖芽的顶端生长锥同样可分化出叶片和次一级的蘖芽和次生根。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它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结果。分蘖穗和主茎穗一起构成了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即亩穗数。因此,分蘖的多少及壮弱是小麦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分蘖的作用

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构成,分蘖穗所占的比例因肥水条件、种植密度、品种特性等而有所不同。一般大田条件下,分蘖穗约占0~30%,高产田可达60%。

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 苗期分蘖的多少,发生速度的快慢等常可作为看苗管理的一种形态指标。生产上可根据分蘖多少、叶蘖发生的相关性等及早区别出壮、弱、旺三种苗情,以便分类管理。另据研究,当亩穗数相同或相近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多,产量高;同时,分蘖节又产生大量的次生根和近根叶,所以,分蘖又是衡量幼苗壮弱的指标。

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 小麦群体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分蘖而不是主茎来进行自动调节的。这是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的反应比主茎敏感,良好条件下分蘖发生多且生长健壮,条件不良时分蘖首先受到抑制。生产上即使基本苗相差悬殊,但通过肥水调控,最后亩成穗数可以很接近,就是利用了分蘖的这种自调作用。

4.分蘖有再生作用 在分蘖期,小麦不仅在分蘖节处发生次生根,而且还能形成许多分蘖幼芽,以适应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而保持自身的生存。当主茎和分蘖遭受雹灾、冻害等而死亡时,即使这时分蘖期已经结束,只要条件适宜仍可再生新蘖并形成产量。

(二)分蘖的发生

1.分蘖节 分蘖节是由植株地下部的许多没有伸长的节、节间,以及叶、腋芽等所组成的一个节群。分蘖节内布满了大量的维管束,联络着根系、主茎和分蘖,成为整个植株的输导枢纽。因此,它是小麦发生分蘖、近根叶和次生根的地方,也是营养物质运输与分配的枢纽,更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所在。幼苗时期,分蘖节不断分化出叶片、蘖芽和次生根。分蘖节内还储藏有营养物质。冬前光合产物大量积累于分蘖节中,使分蘖节的糖分含量增加,细胞液浓度提高,冰点降低,忍受低温能力增强。假若冬季发生冻

45

害,地上部冻死,但分蘖节只要保持完好、不冻坏,到春天仍能长出分蘖来。分蘖节中节的数目与春化发育特性、栽培技术措施密切相关。一般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多,同一类型中生育期长者多。覆土浅或肥水充足时节数亦多。河南省小麦分蘖节中节为5~9个,一般8个。分蘖节长约0.5厘米左右,一般在地下距地面2厘米左右处。

2.分蘖的发生顺序 分蘖的发生是在分蘖节上自下而上逐个进行的。分蘖的出现通常以其第一片完全叶伸出胚芽鞘或(分)蘖鞘1.5~2 cm为标志。如果用O (或0,下同)表示主茎,那么,从O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级分蘖,用Ⅰ、Ⅱ、Ⅲ……表示。胚芽鞘中长出的胚芽鞘蘖(C)也属于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叫二级分蘖,用Ⅰ1、Ⅱ2、或Ⅲ1、Ⅲ2……表示。由于每个一级分蘖的第一片叶是不完全叶,薄膜鞘状,称为蘖鞘,因此,从这不完全叶中伸出的蘖叫鞘蘖,用P表示,如CP、ⅠP、ⅡP……,它们亦属于二级分蘖。从二级分蘖上再生出的分蘖叫三级分蘖,用CP-P、CP-1、ⅠP-1、Ⅰ1-1、Ⅱ2-1……表示。余此类推(图2-14)。大田生产上一般只发生一级分蘖和一定的二级分蘖,三级分蘖较少。凡出现得早且位置较低的分蘖叫低位蘖,而出现得晚且位置较高的分蘖叫高位蘖。

图2-14 小麦分蘖发生及其位置示意图 A.一级分蘖 B.二级分蘖 C.三级分蘖

胚芽鞘和蘖鞘 绿叶

1.ⅠP-P 2.ⅠP- 3.ⅠP 4.ⅠP-1 5.Ⅰ2 6.Ⅰ 7.Ⅰ1-P 8.Ⅰ1 9.ⅢP 10.Ⅲ 11.Ⅲ1 12.Ⅴ 13.O 14.ⅣP 15.Ⅳ 16.ⅡP 17.ⅡP-P 18.Ⅱ 19.Ⅱ1 20. C1 21.C 22.C2 23.CP

3.叶蘖同伸规律及应用 小麦(各级)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片的出生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同伸关系(表2-5)。在肥水条件良好、浅浅和单株营养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当O出现第3叶(用3/O表示)时,部分植株从胚芽鞘中长出C。这是主茎上最先发生的分蘖,但该蘖发生与否,取决于品种和栽培条件等。当4/O出现时,1/O叶叶腋里长出主茎节位的第一个一级分蘖Ⅰ;5/O出现时,2/O叶腋里长出Ⅱ,同时1长出第2片叶;当6/O出现时,3/O叶腋里长出Ⅲ,此时,Ⅰ蘖已达三叶龄,在其蘖鞘也同时伸出第一个二级分蘖,即从Ⅰ蘖蘖鞘中长出ⅠP;余类推,即以后主茎每出现一片叶,即沿主茎出蘖节位由下向上顺序伸出各个分蘖。一级分蘖数(D)等于主茎叶片数(n)减去3。亦即,

46

只要条件适宜,在主茎每增生一叶的同时,依次相应出现一个一级分蘖。同样,像主茎一样,已出现的每个分蘖在伸出三片叶时长出第一个次级分蘖,这个次级分蘖是由分蘖鞘腋长出。

表2-5 主茎叶片的出现与各级各位分蘖的同伸关系

(山东农学院,1975) 主茎出现 主茎出现 的叶位 1/0 2/0 3/0 4/0 5/0 6/0 7/0 的叶片数 一级分蘖 1 2 3 4 5 6 7 Ⅰ Ⅱ Ⅲ Ⅳ 同伸的蘖节分蘖 二级分蘖 三级分蘖 同伸组蘖 单株总茎数 胚芽 节分蘖数 (包括主茎) 鞘蘖 0 1 1 2 1 2 3 5 C 胚芽鞘蘖 的二级蘖 Cp C1 C2 Ⅰp 3 8 Ⅰ1,Ⅱp, 8/0 8 Ⅴ 5 13 Ⅰ2,Ⅱ1,Ⅲp Ⅰp-p 9/0 9 Ⅵ 8 21 Ⅰ3,Ⅱ2,Ⅲ1,Ⅳp Ⅰ1-p,Ⅰp-1,Ⅱp-p 注:胚芽鞘分蘖与主茎出叶的同伸关系很不稳定,上表根据大量实际资料归纳。

凡是和主茎某叶片同时长出的分蘖就称为主茎某叶的同伸蘖。叶、蘖同伸的关系可见表2-6和图2-15。由表2-6、图2-15可以看出,主茎叶数和分蘖数目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若知道了主茎的叶片数,就可推算出当时植株的总分蘖数。亦即是说,每个叶龄组的分蘖数是前两个叶龄组的分蘖数之和(符合非波那奇数列)。

表2-6 小麦叶蘖同伸关系 一级分蘖 在主茎上 在Ⅰ上 在Ⅱ上 二 级 分 蘖 在Ⅲ上 在Ⅳ上 在C上 叶龄 分蘖 叶龄 分蘖 叶龄 分蘖 叶龄 分蘖 叶龄 分蘖 叶龄 分蘖 叶龄 分蘖 叶龄 分蘖 分蘖数 的分蘖) 3 4 5 6 7 8 9 (C)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1 2 3 4 5 6 ⅠP Ⅰ1 Ⅰ2 Ⅰ3 1 2 3 4 5 ⅡP Ⅱ1 Ⅱ2 1 2 3 4 ⅢP Ⅲ1 1 2 3 ⅣP (CP) (C1) (C2) 1 2 3 4 ⅠP-P ⅠP-1 1 2 3 Ⅰ1-P 1 2 3 ⅡP-P (1) 1 1 2 3 5 8 1 2 3 5 8 13 21 在ⅠP上 三 级 分 蘖 同伸组同 在Ⅰ1上 在ⅡP上 (包括主茎, 时出现的 不计C及C 单侏总茎数

47

图2-15 小麦叶蘖同伸关系示意图 3/O~7/O:表示主茎叶龄3~7 胚芽鞘或蘖鞘 完全叶 △心叶

上述叶蘖同伸关系是一种理论模式(图2-3),与田间实际出蘖情况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当水肥不足,栽培技术不当时,同伸关系破坏,甚至形成“缺位”现象,如播种过深时,一级分蘖I常不出现。

图2-3 小麦分蘖与主茎叶片的同伸关系示意

(莱阳农学院,1984)

说明: -胚芽鞘、分蘖鞘 -完全叶 △-心叶

有些情况下,同一个同伸组内的同伸蘖并不一定在同一天出现,有的可以相差几天。蘖位和叶位越高,相差天数越多。在肥水不足或栽培条件不佳时,同伸蘖不仅不能在同一天出现,就是再停数天亦仍不出现,从而出现分蘖“缺位”现象。如在旱薄地,播种过深时Ⅰ蘖就常缺位。

掌握叶蘖同伸规律,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在7/O叶以前,同伸关系比较稳定。因此,我们可根据冬前积温的多少来推算出冬前群体的大小,然后确定出相应的促控方案。如华北地区在适期播种的情况下,从播种到出苗需0℃以上积温120℃·日;从出苗到牙冬,主茎每长1叶需积温65~80℃·日。根据这两个积温数值,以及当地当年秋、冬日平均气温,就可以求算出小麦冬前某一时期的主茎叶龄、单株分蘖数和全田总茎数。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地对冬前总茎数的要求,来推算出不同播期应具有的基本苗数或换算出播量。此外,叶蘖同伸规律对当地适宜播期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分蘖消长与成穗规律

1.分蘖消长规律 北方冬麦区,正常播期条件下,出苗后15~20 d开始分蘖,以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主茎叶片数的增加,分蘖不断增加,形成冬前分蘖高峰(盛期)。越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