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开辟和法国大革命并无直接的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5.25.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一原则

A. 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 B. 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 C. 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 D. 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利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要使国王永远保持没有政治错误的形象,“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实际上国王也就不能作出任何政治决策。因此这一原则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利的限制,故答案为D项。《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就是限制王权,排除A项;B项对这一规定理解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帝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 【答案】(1)趋势:制度化、体系化;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保障赋税征收。

(2)原因:古代乡里制的经验;西方政治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从“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帝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制度化、体系化的趋势。“带有半自治的性质”、“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等信息可以得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的趋势。

原因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比如,材料中涉及到地方治理的变革,因此可回答君主专制政体的不断完善,中央集权的加强。

(2)根据材料“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代。”可得出原有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古代乡里制的经验”可结合材料中各朝代的内容概括得出。结合所学,清末新政的实施,西方管理制度的影响也是其原因之一。

【点睛】关于演变趋势及特点的问题,回答的模式一般是“从什么到什么”,当然也可以直接回答演变后的情况。特点的问题则需要概括。回答这一类的问题,在提取信息时要搞清楚整个材料的脉络,才能更有效地找到变化所在。单局限于某一个点或者某一段材料不足以发现变化的趋势或者特点。

27.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明清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1.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选取表中某一个时期或多个时期进行阐述都可以) 【答案】示例(以明清为例)

论题:明清时期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却最终走向闭关锁国,基本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明朝时期,中国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西方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往来,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白银成为主流货币是证明这一点的有力证据。

但是随着中国逐渐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基本与世隔绝,也因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不同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在此,学生在回答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时,实际上是回答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然后还需要做相关的阐述,这种阐述包括原因、影响。如回答明清时期时,则需要指出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然后需要对其作简要阐述,如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8.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共同纲领》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

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决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基本的外交方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反应?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答案】(1)国际形势: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问题:台湾问题。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特点: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主要国际形势是“冷战”。基本方针可根据所学得出。 (2)根据所学,得出关键问题所在是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美国想借此牵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