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智: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2014.3.1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李广智: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2014.3.1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基本介绍 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发展 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 健康心理学概述 健康促进 健康管理 饮食 吸烟 酗酒 艾滋病 来源与影响 应对、管理、预防 健康行为 行为与健康 相关研究 应激 慢性功能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一节 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

1、\健康三维\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三维概念: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了全面健康观的框架体系。

2、\亚健康状态\,

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它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3、一般健康连续体是一种单维双极结构,通常透露着一层意思: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的追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应该是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的两个维度

4、健康的测量

(1) 健康水平的一般评价标准 1.群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群体健康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四项指标: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的综合情况 2.个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评价个体健康主要是看个人身体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如何等;主要可以通过自我报告及医生经验判断、仪器检査等手段进行测量 (2)生活质量及其评价 生活质量量表主要有三类;

1.普适性量表,用于一般人群生存质量测定,“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医疗效果研究36项条目简表(SF-36);

2.疾病专用量表,用于病人及某些特殊人群,“QLQ-C30生活质量量表”“癌症治疗功效总体评估量表(FACT-G)”;

3.领域专用量表,侧重于某一领域的生活质量,“住院焦虑和抑郁量表”

WHO生活质量研究组提出,生活质量涉及六个领域:1.身体机能;2.心理状态;3.独立能力;4.社会关系;5.生活环境;6.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根据此,WHO提出了“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100项(WHOQOL-100量表)

生活质量评价的应用,使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一些正向健康指标。它不仅仅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而且将人作为社会的人来对待,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状况,并能从正性和负性两个方面表现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3.健康成分测量的新框架ICF

ICF是对健康成分进行测量的新框架。使用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健康状况和背景性因素(即环境和个人因素)间交互作用和复杂联系的结果。它从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残疾性作为一种社会性问题,因此, 对残疾问题的管理要求有社会行动,要求改善环境以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二节 关于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

1、早期疾病的超自然/魔法理论

在人类早期,心与身被视为一个整体,邪魔入侵或冒犯神灵往往导致疾病,而大多数治疗的目的是使被冒犯的神灵回复平静或使邪魔离开。 颅骨钻孔术既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2、希波克拉底的贡献:疾病的物质理论

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他对疾病的一些论述,使人们摆脱了神秘主义的魔法理论,从物质化的角度来理解疾病 (一)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 (1)对癫痫的物质化解释 (2)瘴气理论 (二)体液学说

关于疾病和治疗的整体理论-体液学说,是疾病最早的系统性理论,是疾病的物质理论,是经验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体现,有学者把这一阶段称为疾病的“自然哲学阶段” 人一共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

3、中世纪:医疗实践宗教化

这一阶段神秘主义和鬼神论主导了疾病的概念,疾病被看成上帝对邪魔的惩罚,疾病的治疗长长采用鞭打病人的身体达到驱邪的目的。

4、文艺复兴至今:医学的生物化

5、疾病研究的新模式:生物心理学研究

贡献:利用疫苗征服了许多感染性疾病;发明抗生素,对抗细菌性感染;对于基因图谱的研究,更是希望从根本上预防和干预各种遗传性的疾病 不足:简单地认为个体只要没有细胞损害或生理病理改变就是健康,只考虑生物学上的变

化;关心的只是病痛而非真正的健康,关心延长生命的数量而非提升质量,强调治疗而非预防保健

6、21世纪的医学的新走向:

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发展; 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病人为中心发展;等等。

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健康心理学概述

1、健康心理学的确立:

1978 年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批准健康心理学称为APA 的第38 分支

2、健康心理学的目标

1、科学研究特定疾病的病因或缘起,及它们的病因学 2、增进健康 3、防治疾病

4、促进公众健康政策,改善健康保障体系

3、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及分析

融教育、科学和职业等多种功能为一身,在健康的促进和维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失调相关病因的辨别以及健康服务体系的分析和促进、健康政策的形成等方面有独特贡献的心理学学科。

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并用此消除消极的行为,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4、健康心理学者的主要工作范畴

① 研究

1. 识别影响健康维护或增加疾病危险的心理过程 2. 有关健康心理学的教育和干预角色问题 3. 对于预、治疗的直接评估问题 ② 教学

1. 在各类医学、护理和公共卫生学校的教室中 2. 在各种社区保健机构

3. 深入政府机构,为政府进行有关卫生保健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 ③ 应用

1. 直接的干预服务 2. 间接的咨询服务

5、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1)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亡\

对非正常死亡的关注,突出了心理社会因素,特别是生活方式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定 (2)从\治疗\到\预防\,从\疾病\到\健康\

(一) 三级预防 1.初级预防

健康习惯,防患于未然 2.二级预防

疾病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3.三级预防

限制症状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减少某一疾病的残留影响

(二) 妨碍预防的因素 1.主观方面

① 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

② 情绪上的防御性、低效能感和无奈(讳疾忌医) ③ 行为上的放任、功利性和惰性 2.客观方面 ① 医疗体系不完善 ② 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 ③ 公众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3)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病人角色的三层属性:客观症状,疾病;主观不适,病感;难以履行社会责任,病患 1977年,美国医生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的文章,将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新的医学模式专门提出来并加以充分的论述,标志着医学领域开始将注意力从“疾病”转向“病人”,开始将人看成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体。 (一) BPS模式的内涵

\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病人所处的环境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即它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还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环境和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依赖的外环境 (二)BPS模式的意义 1.提高了健康的标准 2.改变了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