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新感觉派的形成: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派文学已步入独立

的地位。

新感觉派小说来源于日本的新感觉派。他们受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的影响,于1928年《文学工场》、《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上出现。新感觉派之“新”在于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市与的神韵。

2.代表作家与作品:

(1)刘呐鸥(1900-1939):唯一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特点:叙述者的“感觉”上升到了最显著的层面,

形成意识跳跃、流动的小说文体。他让人感觉到上海是五光十色的,但又是混沌不清的;是充满活力的,又是冷漠、孤独和荒凉的。这更接近现代都市文明如《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2)穆时英(1912-1940):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是风行一时的海派作家。代表作品:《公墓》、《上

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

特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洋场小说家,他把新感觉的文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影响很大,“穆时英笔调”、“穆时英作风”风靡上海滩。他第一次使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城市意识具有二重性:总体上是批判性的;但在局部(物质文明、商业文明)又是迷醉的。 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3)施蜇存(1905-2003):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在年代堪称独步。

特色:《梅雨之夕》《春阳》等心理分析小说,深入到现代都市社会,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去。由人的内在生命来表现人性、表现男女情爱同时也表现社会的变迁。他是较早认识到现代派需有中国特色的作家。他自认为他“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

3.新感觉派小说的贡献

新感觉派小说是海派小说中重要的一支,它对新文学的贡献在于:把文学中的“都市”地位提高了。它用外国现代派文学来调适中国新文学,使新文学的现代性提高了。并通过它经由大学生和白领读者群把现代话语传播到一部分市民中去。新感觉派小说还将先锋意识和通俗意识整合起来,使海派小说向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发展。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二)

第一节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20年代至30年代的通俗文学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五四新文学这时已经站稳了脚跟,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文学

已经掌握了全部读者和文学市场。所以左翼文学界一再进行“大众化”的讨论,并提倡运用“旧形式”和“大众语”,但收效甚微。原因是这些“大众文学”必不可少的娱乐功能。因而这种提倡仅仅是30年代“雅”文学向“俗”文学移动的愿望而已。

30年代,真正在由“雅”向“俗”移动的是海派文学。尤其是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占领了旧通俗文学的部分领地,同时出拓宽了大众文学的市场。

新文学由“雅”而“俗”的挺进,刺激了旧派通俗文学,于是旧派通俗文学也开始向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品位,逐渐实现由“俗”及“雅”的转变。从而形成新文学“俗”化,旧派通俗文学“雅”化的态势。

第二节 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一、张恨水对章回小说体式的改革

张恨水是30年代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是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代表作:《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 1.张恨水的文学观念:在张恨水的文学观念里,一方面始终不放弃章回小说的形式和通俗文学的娱乐性另一方面他

又清醒地认识到旧章回体难能负起文艺所给予的使命。所以他便采取了立足章回而又不断拓宽其功能的立场。

他注意章回的回目格式的变化,他在尝试言情以外的武侠、侦探、历史、讽刺、幻想、荒诞等各种写法,从而把章回

体调适为一种能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容,而又富于弹性的新旧皆宜的文体。

2.《金粉世家》:

小说描写国务总理金家七少爷金燕西与寒门女子冷清秋之间的婚恋悲剧。是张恨水最早走出鸳鸯蝴蝶派章回小说的起始,是他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

- 13 -

特点:有统一构思,从而保证了长篇结构的完整统一;纯是虚构,已初具典型性;着眼大家庭腐朽过程的描绘,既不是单纯的暴露,也沉醉于富丽生活的渲染;尽力开掘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小说充溢着一种道德理想;人物描写细致、倒叙的结构,这都超出一般章回小说的格局,而与新文学沟通。

第十六章 新诗(二)

中国新诗在两个10年中的发展脉络:

(1)第一个10年:开创新诗传统;进行形式探索;形成各种流派。 蒋光慈—无产阶级诗派:诗的“大众化”(非诗化); (2)第二个10年:

A.中国诗歌会派(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B.a 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 b 现代派(以戴望舒为代表)

第一节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一、中国诗歌会派的性质与特点

直接承续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本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成立于1932年9月,它本身

就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中国新诗与革命政党、政治建立如此密切的联系,由此发端。

二、中国诗歌会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观

诗会派一开始就自觉地与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相对立,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而不是

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亦即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创作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三、中国诗歌会派的创作特色:

(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具有一种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美和昂扬的激情。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必然使诗歌的“主体”由诗人“自我”而变成无产阶级“群体”。“小我”在“大我”中融合。

(3)直接描摹现实,采取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歌形式提出“歌谣化”。

四、代表作家与作品

(1)殷夫(1909-1931):《1929年的5月1日》 (2)蒲风(1911-1943):《茫茫夜》、《六月流火》。

五、中国诗歌会派诗歌的局限

(1)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物质,使诗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2)大多是急就章,艺术上比较粗糙。 (3)把重大题材推到极端,导致诗歌的单一化。

(4)诗人“我已不是我”,导致诗歌中“我”的感情与个性的消失。 (5)直接描摹现实,容易导致抒情因素的减弱。

六、中国诗歌会外的诗人:臧克家

在思想上: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这与中国诗歌会相通。而他与众不同地方在于:“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即严肃地

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锋棱地去迎接磨难;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 在艺术上:提倡“苦吟”,追求“深刻到浅显”。在形式上:受新月派的影响,同时也年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讲究诗的凝练、整齐,讲究诗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节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一、后期新月派的出现:

- 14 -

它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和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为主要阵地;其主要成员有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但更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徐志摩仍然是这个流派的主要旗帜。

二、后期新月派的艺术倾向:

1.在对“新格律诗”的反思中,向自由诗发展(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

2.向内转:从单纯的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 3.在题材、诗感上向现代派趋近。

4.形式试验:“十四行诗”(“商籁体”)的转借与创造。后期新月诗似乎在十四行诗体里发现了中西诗歌诗体形式的某种“契合点”(内部结构中的起承转合)。

三、代表作家与作品(1):

1.徐志摩 前期:单纯的信仰,如《雪花的快乐》

后期:怀疑的颓废,如《我不知道风是向那一个方向吹》

2.陈梦家 揭示(表现)“灵魂的战栗”,如《一朵野花》

第三节 现代派诗歌创作

一、现代诗派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诗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1.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雨巷》。 2.现代诗派的起点:《我的记忆》3.独立与成熟:《现代》杂志创刊,“现代诗派”由此得名 4.现代诗派的极盛时期:《现代诗风》与《新诗》先后出版。 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蜇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

二、“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征

总的来说,一是纯然的诗,二是现代的诗。这两方面构成了30年代现代诗派的主要特征。具体地来说可分以下几点:

1.现代生活与现代诗情:前者指“现代都市风景线”;后者是指“自我与这现代都市的不和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回到内心世界。于是形成一种“感伤”的情调与思绪。

2.现代词藻与现代诗形:

A、文言词语已逐渐融入现代诗的语言中;

B、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C、重又举起“诗的散文化”旗帜,强调打破诗的格律。但与早期白话诗不同的是,它内容是诗的,而形式则是散文的。

3.诗的语言与诗的意象: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选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但这意象却复杂而灵动,既有具象的直观,又有抽象的暗示(联想)及二者的融合。

三、“现代派”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联系

1.向传统回归:意象的主客体交融;意象原型的选用(深谷、烟水、古井、残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与

交融;意象中的感伤情调等,显示出与传统的深刻联系。

2.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要求真实地表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真切地传达出处于传统的重负与现实的动荡中中国文人的心境、情绪。在形式上,把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新美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结合起来。

四、代表诗人:戴望舒

1.一个“寻梦者”:《寻梦者》 2.一支残损的手:《我用残损的手掌》

五、“汉园三诗人”

1.何其芳:《燕泥集》 2.李广田:《行云集》

3.卞之琳:《数行集》。他是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一形式试验的艺术家。

A、由“主情”向“主智”转变。即善于对日常生活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如《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便讨论了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B、“诗的非个人化”,也就是诗中“个人”的隐匿、主体的退出与模糊。

第十八章 散文(二)

- 15 -

第一节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一、林语堂

30年代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被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的小品具有以下特点:

二、林语堂的小品观念:小品也面对现实,但并非干预现实和批判现实,也不攻击任何对象,只是站在比较超远的

立场上,以看客的姿态,将其滑稽可笑处写出来;幽默与讽刺:林语堂认为,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后达到冲淡的心境,便成幽默;小品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闲适应是小品的文体特征;无论幽默,无论闲适,最终小品的本色应是解脱性灵而广达自喜,潇洒自在。

三、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个性: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对国民性改造以及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贯穿在

他的许多小品中;追求幽默的情味是他突出的艺术个性。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提高了散文的地位。

第二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一、瞿秋白:他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一篇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观点研究鲁迅经典文献。 二、唐弢和徐懋庸 三、茅盾 四、艾芜、叶紫、萧红、吴组缃 五、郁达夫六、巴金

第三节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一、“京派”作家散文

(1)何其芳(1912-1977):著名散文集《画梦录》,其中《雨前》、《梦后》等是精致的美文。追求“纯粹

的柔和,纯粹的美丽”。常采用“独语”的调式,意象扑朔迷离,作者不满社会,又不愿画出现实的丑形体,便到艺术美中去寻找颜色、暗示等堆砌起思想和哲理的碎片。但有时雕琢过分,有伤自然。

(2)李广田 (3)吴伯箫、师陀和沈从文 (4)缪崇群、丽尼、陆蠡

二、开明同人散文: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的“人生小品”、陈望道的“科学小品”、刘薰宇的“数学小品”、

贾祖璋的“生物小品”、曹聚仁的“历史小品”等。

第四节 报告文学与游记

一、报告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散文类型。

始见于五四时代:《旅中杂感》《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等,实具报告文学特征。 20年代有所发展:《旅欧通信》(周恩来)、《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瞿秋白)等。 30年代初,形成初次热潮:“9·18”与“12·8”之后,《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

1936年前后,报告文学形成一股热流: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等。

二、代表作家和作品

1.夏衍的《包身工》:是早期报告文学代表作。作者以阶级分析的眼光,表现了完全真实的新闻故事,并用细致的描写揭露了东洋纱厂这个人间地狱里包身工惨绝人寰的生活真相。

2.邹韬奋(1895-1944)是30年代最有成就的新闻作家《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的他的代表作。其作品属于政治性、社会性强的报告文学。

4.范长江(1909-1970)1939年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赴西北考察,对西安事变、长征和陕北解放区的报道曾激动了众多读者的心。《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是其代表作。

第十九章 曹禺

曹禺:是30年代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出现的一位大师级的剧作家。他所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

京人》和《家》等经典剧目,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中国的现代话剧从此走向成熟。

第一节 从《雷雨》到《原野》

一、《雷雨》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