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笔记(权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笔记(权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加速度(a)

最高速度(V/t)。

四、影响速度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分析

反应时也称反应潜伏期,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与作出肌肉动作之 间的应答时间。

反应潜伏期的存在涉及以下过程: 第一,某些感觉器官被刺激而唤起兴奋; 第二,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中枢;

第三,一旦兴奋冲动传到大脑中枢,就要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刺激方式越复杂,在中枢分析的时间就越长;

第四,沿着传出神经,把中枢所发出的冲动传到相应的肌肉群; 由于反应潜伏期具有以上特征,所以,反应的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感受器(视、听、触觉等)的敏感程度 2、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3、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

(二)影响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的因素分析 1、人体形态

2、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 3、力量发展水平与技术

4、肌纤维的类型和肌肉用力的协调性

5、肌肉中能量物质的储备与能量物质分解以及再合成的速度 6、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五、速度素质练习的方法与手段 (一)反应速度的练习

1、简单反应速度的练习 (1)完整练习

利用已经掌握的完整的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尽可能快地对突然出 现的信号或突然改变的信号做出应答反应,以提高反应能力。 (2)分解练习

分解回答反应的动作,使之处于较容易或更为简单的条件,提高分 解动作的速度来提高简单反应速度。 (3)变换练习

改变练习的形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改变对刺激信号的接收形式,如由视觉接收的刺激信号改变成听觉触觉的形式。 第二,改变回答反应的动作形式。利用变换练习,既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各感受器的功能和缩短简单反应的时间,又能提高练习积极性避免兴奋不必要的扩散,提高训练的效果。 (4)运动感觉练习

运动感觉练习是身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运动感觉练习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员接收到信号后,以最快的速度对信号作出应 答反应(例如做5米的起跑),然后获得该次反应练习的实际时间。 第二阶段是运动员自己估计反应练习的所用时间,而后与实 际时间对照比较,由此提高运动员对时间感觉的准确性。

41

第三阶段是当运动员的估计时间与实际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吻合时,运动员就能较准确地判断反应时间的变化,在练习中按所要求的时间完成一次反应过程,运动员辨别时间差能力越强,越精细,就越能自由地掌握反应速度,并使反应速度得到提高。 2、复杂反应速度的练习 (1)移动目标练习

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如对球类运动中的运动客体--球的反应)

首先要看到球,二是判断球的速度与方向,三是选择自己动作的方案,四是实现这个方案。 这四个阶段组成了复杂反应过程,整个过程时间一般为0.25秒到1秒。 (2)选择动作练习

选择动作练习内容包括两部分:

第一,在专项训练练习中使需要选择的情况复杂化。

例如,在练习中提供更多的需作出反应的动作。由此增加反应过程中的选择面和难度,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析辨别能力,缩短反应的时间。

第二,练习中努力教会运动员合理利用对手可能作出动作变化的 “预先信息”。这种预先信息可从观察对手的姿态、面部表情、眼神、准备动作、总体风格中得到。一旦能准确意识到对手可能采用的动作变化,就可以快速、准确地选择相应的动作来应答。 (二)动作速度的练习 1、完善技术练习 2、利用助力练习 3、利用后效作用练习 4、加大难度练习 (三)位移速度的练习

1、力量练习

在力量练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力量练习时,以提高速度力量为主,通常是强调负重力量练习的速度,力争快速完成。 (2)注意采用极限和次极限负荷强度,以提高快肌纤维的功能。练习的次数与组数不宜过多。

(3)通过力量练习提高肌肉、韧带的坚韧性,防止在速度训练中受伤。

(4)力量练习后应有2~6周的减量练习阶段,以便通过“延缓转化”把所提高的力量能力转移到速度能力上去。

(5)多做一些超等长的力量练习(如多级跳、跳深等),以提高肌肉收缩时的快速力量。 2、重复练习

采用重复练习时要重视以下问题。

(1)练习强度:强度一般可控制在90~95%左右,

(2)练习量: 高强度练习持续时间:在20秒以内

距离:30~60米,游泳10~15米,速滑100~200米为宜。

次数和组数:应根据运动员高速度出现与保持的时间,以及克服疲劳和机体恢复能力来决定。

极限负荷时间短,一组6~7次,重复5~6组。 非极限负荷时间长,重复次数与组数减少。 (3)间歇安排:

练习持续时间5~10秒,次间休息1~2分钟,组间间歇2~5分钟; 练习持续时间10~15秒,次间休息3~5分钟,组间间歇10~20分钟。 (4)肌肉的放松能力:

42

3、步频、步幅练习

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主要是通过提高步幅来提高移动速度。如牵引机、 加吊架的领先装置、转动跑道、惯性跑道等。 4、比赛法、游戏法练习 六、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1)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2)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3)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产生速度障碍的客观原因是由于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提供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产生速度障碍的客观原因:过早的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的刺激,负荷过度、恢复不够等因素。出现速度障碍时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予以克服。

(4)少年儿童速度训练要根据少儿速度自然发展趋势来安排,同时注意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与意义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

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二)耐力素质的意义

1、通过耐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2、通过耐力训练,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机能得到发展,血氧供应充分

3、经过合理的耐力训练,运动员提高了抗疲劳及疲劳后机体快速恢复的能力 4、耐力训练还可培养运动员坚毅、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耐力素质的种类与特点 (一)耐力素质的种类

1.根据活动持续时间

短时间耐力 中等时间耐力 长时间耐力

2.根据与专项的关系 一般耐力 专项耐力 3.根据器官系统机能 心血管耐力

有氧耐力 无氧耐力 乳酸无氧耐力 非乳酸无氧耐力

有氧、无氧混合耐力 缺氧耐力 肌肉耐力 局部耐力 全身耐力 4.根据肌肉的工作方式

静力性耐力 动力性耐力 (二)耐力素质的特点

1、根据活动持续的时间,

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3长时间耐力

(1)短时间耐力指持续时间为45秒~2分钟运动项目

43

(2)中等时间耐力指持续时间为2~8分钟的运动项目

(3)长时间耐力指持续时间超过8分钟以上的运动项目 2、根据与专项运动的关系,一般耐力 专项耐力 (1)一般耐力

特征:工作持续时间长,不间断,大肌肉群参加工作,运动强度相对不大,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与活动形式与时间相适应。

(2)专项耐力

特征:突出体现专项特点,满足专项运动的需求。 3、根据器官系统的机能,心血管耐力 肌肉耐力

(1)心血管耐力:有氧耐力 无氧耐力 (乳酸供能无氧耐力 乳酸供能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 缺氧耐力

(2)肌肉耐力 局部耐力 全身耐力

4、根据肌肉的工作方式,静力性耐力 动力性耐力 三、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三)最大吸氧量

(四)有机体的能量储备与供能能力 (五)有氧机体机能的稳定性 (六)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

(七)耐力素质取决于红肌纤维数量 (八)速度的储备能力

四、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与手段 (一)耐力素质练习的一般方法

1、持续练习法2、重复练习法3、间歇练习法4、变换练习法 5、游戏与比赛练习法6、高原训练法7、循环练习法

(二)发展一般耐力(即有氧耐力)

1、有氧耐力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 (1)供给运动中所必需的能源物质的储存,

(2)为肌肉工作不断提供ATP所必需的有氧代谢能力

(3)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承受长时间耐力工作的能力。 2、发展有氧耐力的基本途径:

(1)有氧耐有氧代谢能力(2)摄氧能力 输氧能力 用氧能力(3)能源物质的储存 糖元、脂肪(4)支撑运动器官的功能 3、发展有氧耐力负荷量的确定: (1)练习强度

单纯发展有氧耐力的强度应低于70%,并以有氧系统供能为主。 一般运动员练习时可控制在140~160次/分钟之间,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控制在160~170次/分钟之间。 发展有氧耐力的适宜心率可以用公式推算来确定:

适宜心率=安静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60~70%。心率控制在这个水平,可使心血输出量增加,吸氧量达到最大值的80%左右。练习结果能使心脏容量增大,有利于促进骨髂肌、心肌的毛细血管增生。如练习强度超过这一水平,心率达170次/分钟以上,就会产生氧债,从而使练习向无氧代谢方向转化。如练习强度低,心率在150次/分钟以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