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中考1年模拟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15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年中考1年模拟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15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4.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25.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26.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答案】

22.“拱桥”的三层含义:①校长年老,脊背弯曲,形如拱桥;②校长背学生过河,仿佛一座血肉拱桥;③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23.①他用长满硬扎扎胡茬的下巴蹭男生的手背。 ②这样做既有所惩罚又不太重。

24.①肖像(外貌)“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用满脸皱纹直接描绘校长的老态。描写。②语言描写。“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用他自己大不如前的感叹突出他的年老力衰。③动作描写。“趔趄”“瘫坐”“爬”背学生过河的动作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衰。

25.①不突兀。②因为前有伏笔,如“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或:(他)“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

26.①这座“拱桥”有“宽厚、踏实、温热”的特点。②校长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永难忘怀、终生受益。

【解析】

2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可以从原文以下语句来概括。“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还要注意文中隐藏的含义: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可以从第四段“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处概括总结,这样的惩罚并不太重,也能表示对犯错的惩戒。

2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可以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中找出具体的句子,体会校长的年老力衰。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照应的能力。分析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这是属于文章的结构问题,文章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的需要,在文章的前面作一些必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仔细地阅读。“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说明“爬”的动作符合当时的情形。

26.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说明了拱桥的特点,让“我”永难忘怀、终生受益的是校长对“我”的关爱。

二、【2018年中考广西柳州卷】现代文阅读

人为什么要善良

鲁西西

在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小修车铺。我第一次去大叔那里补胎,他干完活 ,满手油污地立在那里,对我说:好了。

我问,师傅,多少钱? 他说:“4块。”

我忍不住惊讶,在这城市,这种脏累的活,时间成本和店租成本,收费却这么低廉。 他老婆闻迅而来,纠正道:“5块。”

大叔不高兴地扭过头,冲他老婆说:“我说4块就4块!” 他老婆说:“你每次都这样!” 战火仿佛一触即燃。

不想看两口子因为一块钱而吵架,我连忙喊:“你们不要吵啦!”丢下5块钱跑了。

后来我都把车推到他店里修,等待的时候,就会观察他的店面。不足10平方,供一家三口做生意,吃饭、阁楼上睡觉。 条件很艰苦。

有一次,他修车的时候,我坐在旁边看他修。我才发现他有一只手的手指不太灵活,仔细一看,发现他的四个手指齐齐断过,是重新接过的。

可是,大叔每次修车,要的价格都是那么低。补胎5块, 调整刹车5块,家里收到的小书架 ,抱下来请他帮忙拼装仍是5块。

我常常在想,他一天要赚多少个5块才能维持他的活呢?我真的情愿多给他一些,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么做。

有一年春节,他回江西老家过年,我发现他回来以后搬到隔壁更小更偏僻的店面。 我向他买了充电器,用了几个月,充电器被我弄坏了。

我带着旧的充电跑下去,对他说:“师傅,买个充电器。这个坏了,给你。”(我是想把坏的那个给他,好让他回收卖一点钱。)

不料 ,他看了一眼坏的充电器上的字, 然后对我说:“你这充电器超过保质期有几天了。不过我还是给你换个好的吧?”

我把钱递给他。 他不肯收,他说:“不要钱,我帮你换了。”

那一刻,我心里非常非常的感动。为什么一个这么贫穷的人,仍然愿意对陌生人心怀着慷慨。愿意给予。他明明比我更需要钱。

我愣在那里,但我没有拒绝他的好意。只不过是几十块钱, 但是我就是愿意承他的情,接受这份庞大的,震憾我内心的善意。

只是后来,我每次去他店里买东西,都是尽量选最贵的。有一次我的车坏了,需要更换刹车零件。他告诉我,店里的刹车零件从20块到100块,价格不等,问我要哪一种。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100块的。因为我以为贵的东西,他赚的利润可以高一些。

事实上,他的价格总是比外面要便宜。

有一天,车在半路上爆胎了,我不想在就近的修车店处理,就气喘吁吁地推到他的店里,花了半个小时,搞得我汗流铗背。

我心里有个可笑的想法,想要让他多赚点。我把车放他店门一扔,交待师傅“我一会儿再回来拿”。等我洗完澡再下来,发现车还没修。我就吃惊地问:“师傅,怎么还没有修啊?”

两口子笑呵呵地站在门口冲我说:“因为要换胎,价钱高,没有经过你同意哪敢换啊。”

我认真地对他说:“师傅,我永远相信你的人品,你觉得怎么修就怎么修,要多少钱就多少钱。” 这是我第一次当面赞美他。

真正的善良是大叔这样的人。他的善良,会让我也想做个善良的人。

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我想,我所能做的最大善良,就是坦然接受对方的给予的善意。呵护这份善意,不轻易同情与施舍,让善良的人用他们安心而体面的方式赚钱。

(摘自2018年《青年文摘》,有改动)

20.文中的“我”用自己的方式屡次帮助修车的大叔。请概括“我”帮助大叔的三件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对文中画线的语句进行品析。

(1)我说4块就这样!(品析句中加点的词,从中可以看出大叔是个怎样的人?) .4块!你每次都.(2)只不过是几十块钱, 但是我就是愿意承他的情,接受这份庞大的,震憾我内心的善意。(如何理解“只不过”几十块钱,“我”却说是“庞大的”善意?)

22.如果把文章的标题“人为什么要善良”换成“人要善良”,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23.请结合文章说说人为什么要善良。 【答案】

20.(1)①把坏的充电器送给他; (2)②换刹车零件选择价位搞的买; (3)③特意推车走半小时,把车扔在他店里修。 (4)原因:想让他多赚点钱(或:让他用安心二体面的方式赚钱)。

21.(1)示例:“就”字写出毋容置疑(或:无可辩驳,不容商量,下定决心,强调)语气。“都”暗示这个收费标准向来如此(或:说明对别人也如此,说明一直是这样)。这两个加点词可以看出大叔是一个诚实守信(或:说一不二,不贪婪,实在,质朴)的人。 (2)示例:“只不过”指对于“我”来说钱的数量少,然而,“这么贫穷的人,仍然对陌生人心怀着慷慨,愿意给予”这种贫穷中的高贵异常可贵,所以说这份善意是“庞大的”

22.示例一:我觉得不好。因为原标题用设问的方式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用和读者讨论的口吻,显得更亲切),而换成新标题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显得生硬

示例二:我觉得好。因为新标题直接点明中心(或:明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告诫、勉励作用),原来的标题没有这样的效果,显得态度模糊。

23.示例:①“他的善良,会让我也想做个善良的人”,善良能让更多人成为善良的人。②“我每次去他店里买东西,都是尽量选最贵的”,善良会收获更多来自他人的善意,手留余香。③“我永远相信你的人品”,善良会收获别人的信任。④“我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善良,就是坦然接受对方给予的善意。呵护这份善良,不轻易同情与施舍,让善良的人用安心而体面的方式赚钱”,善良会让善良延续下去。

【解析】

20.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注意题干要求的“概括我帮助大叔的三件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如13—18段是写把坏的充电器送给他;19.20段写换刹车零件选择价位搞的买;21.25段写特意推车走半小时,把车扔在他店里修。这样做的原因可提取“因为我以为贵的东西,他赚的利润可以高一些”一句分析作答。

点睛:情节概括题。答此类题要做到两点:1.纵览全文,宏观把握。学生在做这种类型题目时容易犯顾此失彼、概括不全的毛病。要完整正确地回答该题,需要我们站在全文的高度来审视作答,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题目的题眼,如“哪几件事”中的“事”,“表达了哪些情感”中的“情感”等,这样才能保证答语和题干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不至于答非所问。

21.试题分析:(1)品析句中加点的词。看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后再作答。“就”强调不容商量,“都”说明向来如此,一直没变。从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上,就可分析出大叔是一个诚实守信、说一不二的人。(2)“只不过”几十块钱,是说钱的数量少。而“庞大的”善意,是在赞美贫穷中的高贵。强调善意不在于钱的多少, 只要有这份善意就是“庞大的”。答此题,最好把握好文章的中心后再组织答案内容,这样答案就准确无误了。

22.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能否替换。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如觉得不好,可从原标题的设问效果好的角度作答。我觉得好,可从新标题直接点明中心的角度作答。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回答人为什么要善良。要求结合原文内容来答。可从文章中找到关键句作答。如“他的善良,会让我也想做个善良的人”,是说他的善良感染了我,所以“我”选择贵的刹车零件买,“我”把车放心地扔在大叔店里修。而“我永远相信你的人品”,是说善良对信任的意义。文章这样的话很多,可提取出来,再用情节来诠释即可。

三、【2018年中考广西梧州卷】现代文阅读(二)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