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义蕴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佛说阿弥陀经义蕴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其数甚多。特提出以上诸尊者。固为表扬净土法门之大。亦以纠正众生种种邪见。故示楷范。俾自得师。此外诸天大众。万类不齐。闻法以后。各能欢喜信受。其中虽有利根。而钝根亦何能少。吾辈纵非上智。似尚不到下愚。幸闻佛法。若还迟疑。不但辜负佛恩。相形之下。俯仰亦滋愧矣。

佛土依正分第二

佛告长老舍利弗。

净土法门。义理深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众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启请开演。世尊慈悯众生。不能出要。乃以彻底悲心。不问自说。既肯自说。必求契机之人。诸比丘中。惟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而说之。而舍利弗并无一语问答。似初闻之际。亦未能深信其事也。

从是西方。

空际苍茫。地体圆转。不分上下。安有东西。必曰西方。宁非执著。盖众生之成为凡夫者。只因迷于二执。惑于假相。以故头出头没。不能出离。果能照破假相。断除二执。则入圣域矣。一切经典。垂训后人。大体亦无不以遣相破执为归。此经何独不然。惟其开端一语。说有西方。指教学人。心存执著。尝为谈空者流。轻加讪笑。岂知此正其善巧处。实以凡夫妄念。沸腾起灭。犹如瀑流打毬。刹那不止。兹先指趋西方。是将乱心收拢起来。安住一处。乃诱掖入道密要。心果安住西方。不缘其余。散乱归一。是有所定。执著何害。夫乱心是病。佛法是药。说有说空。贵在机理双契。事本圆融。并无定式

。若一味执空。殊不知亦是著相也。

今现在说法。

学者尝曰。生当无佛之世。又曰。去佛遥远。似不胜其悲慨。此实未之深思。阿弥陀佛。不属过去。不属将来。正是现在住世之佛。经不云乎。今现在说法。考华严及万佛名两经。皆曰。娑婆世界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一夜。世尊说此经时。距今虽云将近三千年代之久。若于极乐世界时间相对照。似尚不到彼土一分钟。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辈念佛之人。时时涵在现世佛陀之光明藏中。而又叹曰。生当无佛之世。宁非衣藏宝珠。反不自知。尚沿街乞讨。逢人叫穷乎。今既知矣。而又徘徊歧路。舍现世之佛不速皈依。更于何世再逢佛耶。自是有家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此机错过。真成大错矣。

此分尚有二点。不容疏忽。即有世界名曰极乐。及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极乐者。享乐之极。而无丝毫违逆之谓。佛既仍须说法。使人修悟。方证补处。岂非尚不免苦。观此土修士。持戒、求法、闭关、参禅。难行能行。难断能断。忍辱精进等行。何一而不是苦。纵后证得菩提。现在分明艰困。亦犹患有毒疮。治用刀圭。虽能来日病愈。先受刀圭之痛。不能不说现下不苦也。果如是矣。乐何称之曰极。至全经除仅众鸟演三七道品一处外。余未见有弥陀一语。究说之法维何。皆成疑问。不知彼佛教化。大异寻常。与乐说法。原非二事。只去庄严六尘。任人追逐。即是说法。众生恣意享乐。即是修持。比到六尘享备。妙悟已成。纯乎出之自然。绝无半点勉强。非若此土修众。必大死一番。或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之类。定须发几次大惛也。名之曰极乐。自非虚赞矣。

宝树莲池分第三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此二句为全经脉络。两大纲领。后文之无三恶道。寿命阿僧祇劫等。皆反衬此世之苦。劫、见、烦恼、众生、命等五浊。及杀、盗、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等十恶。皆正说此世之苦。花鸟园林。七宝池阁。黄金为地。天乐鸣空。饮食沐浴。随意舒适。皆说极乐世间享受欲尘之乐。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上善俱会。飞行十方供佛。一生补处。皆说极乐出世速得速证之乐。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纯苦者。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等者。有苦少乐多者。皆无一苦不有之理。惟钝根众生。何为苦乐。往往木然而不自觉。囿于俗见。甘堕苦渊。少聪明者。或悟受皆是苦。尚昧苦之由来。无非强作达观

。甚或玩世不恭。既无解脱之法。只有任运忍受而已。有人幸闻佛法。知苦所由。欲寻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习气。时起现行。触境生心。仍复染著。所谓看得破。忍不过。真能毅然裂尘网而出者。百千人中难见一二。两土世尊。洞知众机各异。专用一帖阿伽陀药。普愈一切沈苛。方法善巧。事理周圆。看之反甚平常。此真堪称不可思议。细观本经两大纲领。妙用已觉无穷。既可唤醒钝根使知苦乐。发起欣厌之心。驱其向道。复能教聪明人知其所苦。有法脱离。但办肯心。必能如愿。已经闻法难断尘缘之流。不使强断。却令舍小希大。便得转染成净。横超生死。古今大德咸云。横超生死。乃为特别法门。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试看全经。处处诱掖学人。种种方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际。亦无不皆具特别义意也。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八功德水。四边阶道。上有楼阁。微妙香洁。

此世界之地体。土块和合。杂以石沙。峻岭深壑。坎坷崎岖。居室则茅檐荆扉。竹篱泥堵。上者不过砖瓦木石。油漆雕绘。所谓珠阙瑶阶。亦无非形容贴金嵌玉之宫殿夸词。花木则低仅数寸。高不及寻。尚复凋落无常。枯萎时变。极乐地体。琉璃凝结。金幢撑持。阶铺四宝。栏围七珍。康庄平衡。犹如止水。所居则重楼复合。接地连空。众宝构成。珠网严饰。旛盖如云。璎珞似雨。亿万色光。映澈无际。树花亦七宝簇出。数千由旬。葱参成行。璀璨永茂。香色郁霭。光明交融。两地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粗色尘。换取极乐之妙色尘也。

此世界之昼夜时序。全赖日月运行。故气候有严寒酷暑。骤雨暴风。烟瘴阴霾。燥湿疫疠。至于河海。皆挟泥沙。质则臭涩碱苦。有时洋流冲袭。每生剧冷剧热变化。砭肌刺肤。俱成不适。时劫则饥馑荒旱。刀兵水火。冻馁交加。流离劳顿。极乐气候。因无日月星曜。其光全由佛身莲花宝树珠网所发。故微风和畅。新爽清凉。水具八种功德。充满宝池。温凉浅深。随意应现。澄清光滑。舒体养根。既无劫数。永为和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必营求。如愿以偿。无不百体轻安。心神怡悦。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苦触尘。换取极乐之乐触尘也。

此世界之香。虽有檀樟之木。桂梅之林。荷菊之花。兰芷之草。不过几处山泽所生。几家亭园所植。扬芬不出畦町。随风仅闻数里。为量无多。转眼成幻。他如荀令之衣。莫非烟火。郇厨之馔。纯是腥躁。若果究其实际。园囿田圃。遍撒尿粪骨灰。城乡闾阎。弥漫马桶粪窖。直是无量污秽。满布大地。一团臭气。上熏

诸天而已。极乐则七重宝树。间以无数栴檀。八德金池。满矗四色函萏。原非栽种。不须灌浇。永劫繁荣。通国锦绣。况且饮食化成。人不便溺。曾无纤尘。安有浊气。本质清净。更加庄严。而池花行树。各吐异香。彼土如一颗明珠。众香似无边大海。将全土笼罩香中。犹一珠涵浸海内。无量众生。优游香海。呼吸沾濡。通体皆馥。沁脾爽神。畅襟悦意。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浊香尘。换取极乐之洁香尘也。问曰。栏楯、罗网、行树、珍宝。数必有七。亦有义乎。曰。表显西方为菩提道场。以三七道品。分七科故。表显国土清净。以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等。为七净华故。表显佛德庄严。以身具三二相、敷利一切众生、见及戒命俱正成就其身、智具四无碍、神通不可思议、断惑业苦三障、住大涅槃。为如来七种无上故。表显普摄群机。以人皆上善。则是七贤七圣同居斯土故。数必备七。犹之伊字三点。亦说法之义也。

天人供养分第四

常作天乐。

此世界之声音。类甚复杂。呵斥声、诟骂声、绮语声、斗争声、打杀声、决水放火声、山崩地裂声、枪声、炮声、哀鸣哭泣声、怨恨呻吟声。种种恶声。难以备举。虽有音乐。多不过百余种。亦是在万苦之中。求其一时之乐。尚须时缘允许。遣人而奏。更不能家家弦歌。人人悦耳。极乐无有众苦。则娑婆之恶声。自然不有。而百千种乐。发自天空。不遣人奏。并无歇时。考大本略云。四天王天。百千香花音乐。供养佛及菩萨。于是忉利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诸天。香花音乐。转相倍胜。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加以后文之鸟声树声。梵音呗韵。都成和雅音乐。遍空无尽。人人共闻。心旷神怡。皆大欢喜。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恶声尘。换取极乐之梵声尘也。

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