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环境学概论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生物膜:使细菌和菌类一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的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衍增殖。

36土壤的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溶液或水分)、气相(土壤空气)。 性质:①物理性质:固液气,固相颗粒粒级,密度,粘结性,粘着性和结持性。 ②土壤吸收交换性。③酸碱性。④氧化还原性

37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和化学结构和晶体构造未有改变。

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

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糖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栓质、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质地):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质地)。

38土壤的剖面形态(剖面结构):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风化层。

39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40土壤胶体(分类):①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和生物活动的产物。②无机胶体:主要是细颗粒的粘土微粒。③有机无机复合胶体:是由土壤中一部分矿物胶体和腐殖质胶体结合在一起所形成。

41土壤的吸附作用类型:生物吸收,机械吸收,物理吸收(分子吸收),化学吸收,物理—化学吸收(离子交换)

42土壤酸度:土壤溶液中的H+所引起的酸性和活性酸度。

土壤碱度:主要来自土壤Na2CO3、NaHCO3、CaCO3以及胶体上交换性Na+,他们水解显碱性。

盐基饱和度=交换盐基离子总量/阳离子交换总量*100

43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44土壤污染源有哪些: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生物污染源

45土壤污染物质: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致病的微生物。

46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1)水体污染型:工矿企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不实行清污分流,就直接排放,使水系和农田遭到污染,尤其是缺水地区,引用污水灌溉,使土壤收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

(2)大气污染型:污染物质来源于被污染的大气,其特点是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伸长。

(3)农业污染型: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其污染程度与化肥、农药的数量、种类、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等有关。

(4)固体废弃物污染型:主要是工矿企业排出的尾矿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在地表堆放或处置过程中通过扩散、降水淋滤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47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48农药类型:①有机氯类农药(DDT、六六六、艾氏剂、狄氏剂、氯丹七氯)②有机磷类农药(硫磷、甲基对硫磷、内吸磷、敌敌畏、乐果、敌百虫)③氨基甲酸酯类农药④除草剂(2,4—D和2,4,5—T及其脂类)

49有机物的生物富集(DDT,甲基汞等)

生物富集与食物链相联系,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如自然界中一种有害的化学物质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但以吃草为生的兔子吃了这种草,而这种有害物质很难排出体外,便逐渐在它体内积累。而老鹰以吃兔子为生,于是有害的化学物质便会在老鹰体内进一步积累。这样食物链对有害的化学物质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这是生物富集直观表达。

50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分几个大类型说) (1)光化学降解:值突然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 (2)化学降解:以水解和氧化最为重要,水解是最重要的反应过程之一。

(3)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农药的降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参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农药。

5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方式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2)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4)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52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①重金属污染。②改变土壤结构及其构成,理化性质,土壤酸化,使农作物减产甚至大量死亡。③土壤流失,泥石流沙尘暴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④农田土壤肥力减退⑤草原土壤沙化⑥局部地区土壤环境被污染破坏

53固体废物:通常系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来源: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分类:有机废物有害废物固体(颗粒状,粉状,块状) 化学性质危害状况形状 无机废物一般废物泥状(污泥) 来源: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54固体废物污染途径:固体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采取的处理方式不当,有害物即将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一般工业、矿业等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会形成环境污染。人畜粪便和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形成病原体型污染。 危害:①污染水体:不少国家将固体废物直接倾倒于河流湖泊海洋,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和水资源利用。②大气污染:固体灰渣中的细粒粉末受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污染周边大气。③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填埋或堆放经雨水浸淋,渗出液含有的有害物质改变土壤结构,污染土壤。④影响环境卫生:医院、传染病院的粪便垃圾混入普通中未经无害化处理,传染疾病,严重污染环境。⑤处置不当:矿物资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低浪费大量资源能源又污染环境,许多废物未被回收利用。⑥有害固体废物泛滥:长期对有害固体废物未加严格管理和处置。

55固废的综合利用的管理目标: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56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在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开发应用及产业化,将会有一个广阔的前景。 方法:(1)物质回收,即处理废弃物并从中回收指定的二次物质,如纸张、玻璃、金属等。(2)物质转换,即利用废弃物制取新形态的物质,如利用废玻璃和废橡胶生产铺路材料,利用高炉矿渣、粉煤灰等生产水泥和其他建设材料,利用有机垃圾和污泥生产堆肥等。(3)能量转换,即从废物处理过程中回收能量,包括热能和电能,例如,通过有机废弃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还可以进一步发电;利用垃圾或污泥厌氧消化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向企业和居民供热或发电等。 概念:广义上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上可以说是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

57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一般是指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若从更广泛的领域理解,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结构、状态、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等。

58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第一种理解:人为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惯性大小的表示,即环境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变化难易程度的表示:第二种理解:环境质量是环境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

59环境质量评价主要类型(三个):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

60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61环境规划制定的原则要考虑哪些方面: (1)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 (2)考虑自然环境结构和自然资源的特征。 (3)应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社会环境结构的一致性。

(5)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对策的一致性

62环境承载力:是用来进行环境规划的重要科学概念,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

63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种重要环境资源。

64清洁生产:是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总结。它着眼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同时要求生产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

65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温室气体主要有哪些:二氧化碳(CO?)、臭氧(O3)、氧化亚氮(N?O)、甲烷(CH4)、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66《京都议定书》: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67臭氧层: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 作用:吸收短波紫外线,保护着地球不受紫外线的照射。

受到的破坏:臭氧在遇到H、OH、NO、Cl、Br时,就会被催化,加速分解为O2。南极上空产生臭氧空洞

保护措施: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每个人都采取实际行动去少用或者不用对臭氧层有损害的氟氯碳、哈龙、氯氟烃、甲基溴等物质,因为使用包含这些物质的产品会导致对臭氧层的消耗。

68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则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对环境的影响:①下酸雨时,树叶会受到严重侵蚀,树木的生存受到严重危害。②若土壤被酸雨侵蚀,土壤里面的大多数细菌都将无法存活,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被酸溶解后会流失掉,这也构成了对树木的危害。③土壤由于受到酸性侵蚀,也会引起农业减产。④酸雨容易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