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6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分析】由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分别计算出

NO2、NO、N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而判断出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范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N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N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53.3%,

×100%=69.6%;

N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

则N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它不管和其它哪一种或者2种混合,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都小于69.6%,由此可知不管怎么混合都不可能出现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或高于69.6%的情况,即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应在0~69.6%之间. 故选D.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6分)

1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N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 9:8 .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

【解答】解: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在氧化铝中氧、铝元素质量比为:9:8; 故填:N2;9:8;

14.根据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一部分信息填空. OH﹣ NO3﹣ SO42﹣ CO32﹣ 溶 溶 不① 不 Ba2+ 溶 溶② 溶 溶③ Na+ 溶 溶④ 微 不 Ca2+ 表中物质都是由其对应行与列所表示的两种“成分”组成的,如物质④所在行为“Ca2+”,所在列为“NO3﹣”,则其化学式为Ca(NO3)2,说出物质③的一种用途是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写出选用表中合适的两种“成分”组成物质来制备物质①的化学方程式 Ba(OH)2+Na2SO4=BaSO4↓+2NaOH(合理即可) .

【考点】酸碱盐的溶解性;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根据题意,表中物质都是由其对应行与列所表示的两种“成分”组成的,物质③所在行为“Na+”,所在列为“CO32﹣”,进行分析解答.

物质①是硫酸钡,表中组成的物质中硫酸钠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表中物质都是由其对应行与列所表示的两种“成分”组成的,物质③所在行为“Na+”,所在列为“CO32﹣”,组成的物质为碳酸钠,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物质①是硫酸钡,表中组成的物质中硫酸钠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SO4=BaSO4↓+2NaOH(合理即可).

第13页(共20页)

故答案为: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Ba(OH)2+Na2SO4=BaSO4↓+2NaOH(合理即可).

15.自制汽水的原料有白糖、果汁、小苏打和柠檬酸等,从营养物质角度看,白糖属于 糖类 ,为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提供能量,果汁中富含 维生素 ,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从物质溶解的角度看,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与 压强 有关;从变化的角度看,配制汽水时,小苏打与柠檬酸发生反应:3NaHCO3+C6H8O7═C6H5O7Na3+3X+3CO2↑,则X的化学式为 H2O .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来分析.【解答】解:白糖属于糖类,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果汁中富含维生素,起到调节新

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由3NaHCO3+C6H8O7═C6H5O7Na3+3X+3CO2↑可知,反应前后钠原子都是3个,碳原子都是9个,反应前氢原子是11个,反应后应该是11个,其中6个包含在3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16个,反应后应该是16个,其中3个包含在3X中,则X的化学式为H2O.

故填:糖类;维生素;压强;H2O.

16.如图所示是化学试剂瓶上的标签,取10mL该硫酸可配制成9.8%的稀硫酸质量为 184 g,配制9.8%的稀硫酸的操作是 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和水,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完全中和稀硫酸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g,若用mg氢氧化钾与上述稀硫酸充分反应,所得溶液的pH 小于 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

溶液,再根据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0mL=10cm3.

设可配制成9.8%的稀硫酸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1.84g/cm3×10cm3×98%=x×9.8% x=184g.

接下来所要进行的操作是量取浓硫酸和水,再进行混匀,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2KOH+H2SO4═K2SO4+2H2O 112 98

第14页(共20页)

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的质量关系,与等质量的硫酸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钾的质量比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多,则完全中和稀硫酸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g,若用mg氢氧化钾与上述稀硫酸充分反应,则稀硫酸有剩余,所得溶液显酸性,反应后溶液pH值小于7.

故答案为:184;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和水,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小于.

17.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的物质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甲、乙、丙、丁的质量(g)分别是3、24.5、3、0;测得反应后四种物质的质量(g)分别是21.1,待测3、6、4,则“待测”值为 0 g,该反应所需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质量守恒定律.要做对该题可分两步走,第一,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重量不变,求出待测处的数值即反应后乙的质量.3g+24.5g+3g═21.1g+待测+3g+6.4g,故待测的数值是0.第二: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增减,知道反应物是乙,生成物是甲和丁. 【解答】解: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重量不变,待测处的数值=(3g+24.5g+3g)﹣(21.1g+3g+6.4g)=0;

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增减,知道反应物是乙,生成物是甲和丁.该反应可表示为:乙→甲+丁;故为分解反应; 答案:0;分解反应.

18.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具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A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则B的化学式是 CaO ;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2)若A是常温下呈液态的氧化物,常用作溶剂,D是一种黑色固体,则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Cu+H2O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自然界中进行的两大循环为水循环和二氧化碳循环.若A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的化合物,则A为碳酸钙.则B为氧化钙,C为二氧化碳,D为氢氧化钙;若A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液体,D是一种黑色固体,则A为水,水可以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而B可以得到黑色固体D,所以B为氧气,对应的黑色固体可以为氧化铜;C为氢气,可以与氧化铜反应得到水. 【解答】解:(1)若A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则A为碳酸钙.则B为氧化钙,C为二氧化碳,D为氢氧化钙;则B的化学式是CaO;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第15页(共20页)

(2)若A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液体,D是一种黑色固体,则A为水,水可以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而B可以得到黑色固体,所以B为氧气,对应的黑色固体可以为氧化铜;C为氢气,可以与氧化铜反应得到水.故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故答案为:

(1)CaO; CO2+Ca(OH)2═CaCO3↓+H2O.(2)CuO+H2

Cu+H2O.

Cu+H2O.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2分)

19.如图所示的试管内盛有实验室常备的无色液体X,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①中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无色,烧杯②中紫色石蕊溶液逐渐变红色.

(1)烧杯①中还有什么现象发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想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需要对试管做哪些实验操作?说出你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试管内盛有实验室常备的无色液体,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①中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无色,烧杯②中紫色石蕊溶液逐渐变红色.说明无色液体具有挥发性,并且具有酸性,所以无色液体应为浓盐酸; (2)根据分子的运动分析. 【解答】解:(1)浓盐酸会发的氯化氢气体溶入①烧杯中的水中形成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还会看到有气泡冒出;

(2)若想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对试管加热,由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加速了向烧杯中扩散. 故答案为:(1)有气泡冒出;Na2CO3+2HCl═2NaCl+H2O+CO2↑;

(2)对试管加热;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加速了向烧杯中扩散.

20.在中招实验考试之前,某同学从实验室里拿出一瓶密封保存良好的溶液.

(1)如A图所示反复练习吸取液体的操作,请根据A图所示信息推理,纠正该同学的错误操作.

“惊喜”地发现了白色沉淀,(2)练习一段时间后,他把瓶中溶液滴入烧杯中(如图B所示),

请用有关化学方程式解释.

第16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