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综合·探索”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小学美术“综合·探索”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五关:超越自我,实现梦想!(书包顶面) 第六关:成败分晓,快乐分享!(展示所画的书包)

以上环节要求教师要掌控好时间,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还要教会学生高效学习,并鼓励、激励学生知难而上。每个环节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感悟和发现书包各个角度的造型美感。

(五)评价展示

今天的挑战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发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为学生建立自信。 教学总结:

我们应该知道在不断增加和延长学习时间的今天,缩短时间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美术如此,语文、数学、外语也一样。通过挑战,我们发现了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巨大潜能。

有同学曾幻想什么时候能够摆脱沉重的书包,的确你们的书包太重了,但你们可知道书包装载的不仅仅是书,它还承载着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的期望,让我们快乐地背起它,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吧!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学生素质水平。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空间,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过程,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共同成长、进步。本课教学通过“造型·表现”领域与“综合·探索”领域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学习探索,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与此同时,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一节课要求学生完成对一个书包五个角度的写生,对于这样的目标,多数老师认为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借班上课,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课上教师以自己的挑战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在教师写生演示中暗示学生方法,使学生在有效的注意和欲望的驱使下主动地学到了方法。教师娴熟而快速的演示技艺感染了每一位学生,教师挑战的成功无疑激励了所有同学的斗志。当学生们奇迹般地在规定的5分钟画完第一个书包时,没有同学再说自己不行了,也没同学再说时间不够用了。最终所有的同学都在规定的时间里写生出五种不同角度的书包,而他们所画的书包在某种程度上比用一节课所画的书包还要生动。当学生看到自己获得成功后,那种快乐难以言表。我想这快乐就来自于对自己的自信心的确立,以及对自己潜能的挖掘与发现,与此同时知道了所短时间也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智慧。

本课不足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录课场地受到了限制,活动的范围小了,未能照顾到后边的学生,特别是在发言、展示、交流等方面给后边的学生机会少了。这一现象会在今后的录像中尽量避免。

案例评析

【评析教师】

魏瑞江(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秦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刘娟(天津市东丽区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 【评析文本】

案例一: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第17课《电脑美术——有趣的人像》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以造型表现为基础,结合对绘画的认识与理解进行课程设计的。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以往尝试人物写生并具有一定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绘画技巧,利用电脑美术可以对多种多样的素材进行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功能,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普通的写生人物演变成一幅或多幅有趣的人像作品。同时,结合电脑美术的特点所带来的新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在生动有趣的创作活动中认识和理解多种绘画表现风格和特点,从而体验电脑绘画学习的乐趣。

电脑美术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但受学校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师很难开展电脑美术教学,这里说的“条件”并不是指没有电脑,而是学校的机房均由信息教师掌控,所以多数的教师无法实现在网络语境下进行电脑美术教学。而杜老师能够与信息教师主动沟通,相互协作共同探讨教学,使这一课程能够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学习。从这一点值得老师们学习。

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教学内容难易适度,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充分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特点和要求,实现三维目标。

2.设计新颖,体现在“趣”上。

兴趣:从欣赏教师的电脑绘画(自画像)入手,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学生无不被自画像中的形象、色彩、造型所打动,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趣:欣赏两位不同流派画家的作品,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研究人像表现形式和色彩的运用,提升审美情趣。教师与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探讨画家作品表现风格的异同,再通过观察比较两位画家分别使用了什么样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面部结构特征的。为后边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有趣:教师娴熟的电脑绘画示范,一方面传授学生绘画方法,另一方面教会学生电脑绘图主要工具和技术,教师采用色块塑造人物肖像造型,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投向造型,绘画方

法步骤清晰明确,绘画工具选择通俗易懂,使学生学的有趣。

乐趣:学生浏览网页能够享有学习资源,同时为学生自主探究,绘画创造提供了空间,使学生体验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意趣:在学习过程和中,学生像大师一样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在电脑上自如地描绘自己的形象,为表达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人物造型和色彩,主动尝试滤镜工具变换艺术风格,体现电脑绘画学习的意趣。

3.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巧妙,借用视觉形象向学生传递信息,充分体现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

4.本课教学过程完美,体现在教学开始的感受过程、欣赏过程与探究过程,以及绘画创作表现过程,充分体现电脑技术与美术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

案例二:天津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4课改编《挑战自己——写生书包》 一、研读教材重构课堂

著名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教授曾指出:“美术教科书不仅仅是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而更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是师生进行交流的共同?话题?,因而教科书不是教师必须服从的?圣经?,不是思想的樊笼,而应该是活动的,可发挥的。”“研读教材重构课堂”是魏瑞江在教研中提出的教学研究策略和方法。所谓研读教材,就是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学习策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构课堂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再设计、再造和重构。因为一部教材往往反映一个世界,但教材不可能装载整个世界。也就是说教材不可能是师生认知世界的全部,因此也就给教师提供了1次、2次、3次……N次的创造和重构。

六年级《铅笔画——文具》一课突破教材要求,提出:让所有的学生在一节课中写生出5个书包,而且是五种不同角度看到的书包。这一赋予挑战性的教学设计,所挑战的何曾是学生还有教师自己。是的,短短的40分钟除去讲课,总结,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25分钟左右。而恰恰是这一挑战性的课题,激发了师生的信心和决心。使我们能够看到师生围绕写生书包这一主题共同研究,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也使我们看到教材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立体化、开放化的内容同时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教师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教材,提升教材,为老师们研读教材提供直观的、可借鉴、又可操作的经验。由此说明不论新、老教材都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教材不是学生的整个世界,而教材是世界的一个部分,是学生认识世界众多媒介之一,需要师生共同地丰富和创造。

二、寻求教育妙法创造神奇课堂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本课教学采用“造型·表现”领域与“综合·探

索”领域相结合的方式,使单一的写生内容变得丰富了,综合性和探索性特征更加突出了。这一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激发和唤起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有效地观察和快速地表现,体验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快乐。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是学生学习的成功,也是教师教学的成功。通过这样的挑战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在学习上不是拥有充足的时间就会拥有好的学习效果,相反缩短时间往往更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如此,教师的教学更是如此。正如佐藤学先生说的那样:“与其说,我要观察课堂中发生了什么,不如说,我要将课堂中发生的一切都吸纳于心。观察课堂与分析课堂,其最为本质的意义就是:珍视与每一个生命的相遇,并努力创造与每个生命共同的心缘。”

观其课堂以闯关的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是教学的需要。因为每一关中都有对学生信心的激励,同时又有学习方法的暗示。而随着一关一关的进入,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如第一关:勇敢面对,正视自己!就是让学生敢于面对,通过挑战书包证实自己能行。 第二关:狭路相逢,用者无惧!这一关更是对学生挑战第一关后的激励,让学生画好书包的侧面。其实真正的勇士不仅的都是武功超群的人,而是在特定的时候敢于断掉自己的后路。这节课首先是教师断掉后路,画5个书包,并自己挑战,之后是学生断掉自己的后路,迎接挑战。

第三关:眼到手到,心手相应!主要是方法上的暗示,让学生体验艺术的自由之境。 第四关:发现感悟,坚持到底!再次给学生注入信念,缓解学习的紧张和疲劳,向着成功进军,同时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思考。

第五关:超越自我,实现梦想!其实在这一关,每个学生可以说都超越了自己,实现了目标。

第六关:成败分晓,快乐分享!在挑战成功后,分享学习的快乐与收获。

在总结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看到,我们身上潜藏着巨大的潜能。同时我们也发现绘画乐趣,另外我们也懂得了在我们不断增加和延长学习时间的今天缩短时间也是一种学习的策略。美术能做到了。语文、数学、外语能做到吗……总有同学曾幻想,什么时候能够摆脱沉重的书包,这也许是每个同学的幻想。的确你们的书包太重了,但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书包装载的不仅仅是书和文具,同时还承载着父母、老师、学校和社会的期望,希望同学快乐地背起书包,担起这份责任,勇敢地向生活挑战!这就是我今天这节课告诉大家的一个道理。”

这是多么精妙的设计,正如肖川教授在其《让教师的讲解扮靓课堂》一文中的一句话:“只有当教师对需要讲解的内容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时,讲解才可能精炼、精当。”

【相关资源】

1.尹少淳:《不可多,不可无——“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策略》 2.教学设计:《我们都是快乐的粉刷匠》魏瑞江 3.教学设计(同课异构2门):《爱护古建筑》王建元、曹志军(pdf) 4.教学设计(同课异构3门):《元宵节里挂彩灯》董静、陈金元、轧乃君(pdf) 5.课例视频:《树》魏瑞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