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规模地种植的较少。据《红河县志》。载,20世纪20年代时今阿扎河乡草果洞村一 般人家有棕榈50一60株,多的也不过500-600株。丽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到,近两年 来草果洞村棕榈种植量居阿扎河乡前十名,一般人家都至少有几千棵棕榈,多的则 达万数以上(由于涉及农特税问题,农民都不愿意说出较为确切的具体数目)。 棕榈种植量趋势线 种 植 量 。。。。。。。。。-。。。。。。。。。。。。。。。。。。。。。。。。。。。。。‘。。。。。。。。。。。。。一 I——红河县棘榈种植量 堕垫塑兰堡塑壁堕茎I 时间 之所以哈尼族地区棕榈种植规模扩大,主要是因为棕榈种植在本地有较好的种 植基础,而作为一种本土化的物种.棕榈却是最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一类植物,当地 政府看到了这一优势,便把棕榈种植和加工生产作为发展本土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在前期,当地政府部门推广棕榈种植多半是受国家政策引导,为的是以棕榈制品如 蓑衣、棕绳等支援其他地区的公路建设、打井、渔业、船泊和农业生产。自1955年 至1978年以来,当地政府就开始不断地号召发展棕片生产,商业部门以无偿或低价 提供棕榈籽的形式,鼓励群众育苗种植,并大量收购棕片,从而推广棕榈种植。这 期间虽然受政治运动和棕片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影响而出现过短期的停滞状况,但是 棕榈具有生长慢、生长周期长、利用年限也较长等生长特点,而且在哈尼族民间又 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消费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所以棕榈种植总体上还是保持了 逐年增长的发展势头。而在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部门又以经济 效益第一为目标,力图把棕榈种植加工发展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所 以棕榈种植量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趋势。 ①红河县志编撰委员会编《红河县志》.云南人民出版杜1991年版,第177页。 9

棕榈主要是靠播种繁殖。哈尼族种植棕榈传统上主要是直接播种育苗种植和种 苗种植,以前主要是在自家房屋旁边的菜园里播种育苗,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殖而 土地有限,很多哈尼族村寨在房前屋后开辟的菜园已被新民居代替,棕榈苗的培育 多选择在村寨附近的菜地里进行,那些不想占用菜地的人家则直接购买种苗栽种或 从亲朋好友处移植种苗栽种。民间的棕榈苗售价一般为每株0.05元,偶尔也涨到每 株0.10元。 哈尼族棕榈种植主要分为选种育种、育苗、挖坑和定植等过程。每年9月至11 月,棕榈的籽实即已饱满老熟并在树上自然风干,哈尼族传统上选择生长期较长且 长势良好的棕榈树采收棕榈籽,一般选lo一15年生、树茎粗直、叶片宽大、棕片长、 棕片丝粗、棕片间距短、密且无病虫害的壮年期棕榈树采种,阴干保存。冬月间12— 1月即可撤籽播种。由于棕榈籽外皮阴干后变得硬实,哈尼族传统的方法是用碓把棕 榈籽的干皮春烂再撒籽育种,这样利于种苗的生长并缩短育种时间和提高出苗率。 用棕榈籽直接育苗,为促进种苗生长发育和防治虫害,哈尼族通常对棕榈种苗施以 草木灰和牲畜肥,并在种苗生长1—2年后进行移栽和定植。移栽、定植的时间多选 在6月进入雨季之后。另外,按照哈尼族民间习俗,如果选择在属蛇日定植种苗或 定植种苗的当天有人下葬,那样棕榈苗的成活率一定是百分之百。 定植时,棕榈种苗的根系要求全部散开和舒展,哈尼族还习惯性地在棕苗根部 垫块石头,认为这有助于棕苗根部向四周扩散,利于棕苗成活并稳固其根基,能抗 倒伏。另外,哈尼族民间有“一个石头三两油”的说法,故而在棕榈苗定植时要在 其根部放一个石头。四川一带的汉族也有“栽棕放块瓦,三年有棕割;栽棕不放瓦, 十年才有棕割。”的说法和栽棕时在其根部垫块瓦片的习俗。这说明不同地区的不同 民族在相同的社会实践中也会有~些相同相近的知识和经验。栽种的棕苗数量较多 时~定要注意植株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棕苗定植太密,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也 会影响到棕片的质量。 在大面积推广种植之前,哈尼族习惯于把棕榈栽种在房前屋后,村寨周围以及 离村寨较近的田间地头。哈尼族通常把棕榈和一些较为低矮的植物如魔芋、蓝靛、 苤菜、苏子等套种在房前屋后的菜园子里或离村子较近的田地里。这也是为了晟充 分地利用大自然的物质和能量,利用好地力和生长期。同时考虑到不同植物之间的 10

生理、生态特征的协调。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兴办的一些联营茶场,则主要进行 茶棕问作,如1988年红河县就有16个茶场实行茶棕间作。 对于当地的哈尼族农民来说,种植棕榈能够增加收入,这自然是件好事.正好 哈尼族自身对棕榈也有资源需求和文化价值利用,所以当地政府推广种植棕榈是件 相对来说容易的工作,农民的积极性也很高。土地多的农民成片种植栋榈在哈尼族 农村是很普遍的事,而一些土地少的农民则需要耩打细算,想想大量种植棕榈合不 合算,毕竟棕榈需要6-7年时间才可以剥棕.况且每年每棵棕榈需要上缴0.20元的 农特税,所以土地少的哈尼族农民是不会把棕榈种植作为一项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来 源的主要手段,他们宁愿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玉米,也不会想着靠种植棕榈发家致 富。故而,即便是在棕榈种植量较大的阿扎河、甲寅、宝华等乡镇,也有一些土地 不多的哈尼族农户仅只种植有少量的棕榈,那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而非经 济目的。表面看来,哈尼族地区大量种植棕榈已经掩盖了棕榈在哈尼族民间的文化 象征含义和文化价值利用,棕榈的经济价值日渐显得突出,而棕榈在哈尼族民间的 文化象征似乎显得日渐模糊。 20世纪90年代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棕榈以来,许多人家不仅把棕榈种到了离村 寨相对较远的山地和荒山上,而且还成林成片地种植。自1986年始,红河县棕片产 量居全国之首,据《红河县志》统计,当年红河全县有棕榈1 100万株,人均52株, 棕片产量达345.94万斤,产值达197万元,占全县农、林总产值的6%o,红河县“棕 榈之乡”的称誉从此比“侨乡”的称誉更加闻名遐迩。据调查统计,2002年红河全 县棕榈种植面积达120,000亩,其中阿扎河乡为45,000亩,甲寅乡30,000亩。 宝华乡30,000亩,仅这3个乡的棕榈种植量就占全县棕榈种植总量的88%。 从目前哈尼族地区棕榈种植利用的状况来看。棕榈的经济价值无疑是极为重要 的。但现代棕榈种植业及棕制品加工业的发展重视的只是棕榈的物质意义的利用开 发,而且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的市场交换影响下,市场价格和经济功利思 想也在有意无意中动摇着哈尼族对棕榈的文化信仰和习俗。如2002年7月笔者在从 阿扎河乡政府驻地行至普春村委会罗么村的路途中,目睹了成堆的棕榈树被砍倒在 山地里,一经了解,原来是土地的主人嫌棕榈生长周期长(被砍倒的棕榈树至少已 ①红闹县志编撰委员会编‘红河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经栽种10年以上)、赚钱不多、不快,准备栽种眼下市场价格较高的玉米替代棕榈。 由于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进行作物替代种植在农村本是很常见的事,农民对价格 的反应是敏感的,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和农民求短期、快速经济效益的思想使得哈尼 族农民在面对棕榈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平衡关系时义无返顾地偏向了经济目 的,而顾不上文化信仰。毕竟,棕榈一旦进入市场,便也难逃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 表面看来,哈尼族剥棕纯粹是为了利用棕片和棕巴掌等,实则不尽然。哈尼族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棕树不剥不会成材,孩子不教不会成人”。剥棕其实是哈 尼族对棕榈进行管理的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方式。棕榈叶柄基部围绕树头裹着褐 红色织状棕衣,哈尼族认为只有剥去层层棕衣才利于棕榈成长,特别是在棕榈苗定 植成活后一段时期内要进行一次名为“sseiltaol pee”(意为“解开棕树身上紧箍 着的毛”)的剥棕活动,以把棕苗的头年生棕皮剥出,促其生长。此时剥下的棕片质 量并不是很好,哈尼族通常抽成棕丝来搓制成细棕绳,用于制作木头鞋。此后5—6 年可正式开剥,每年可剥l一2次。土地肥力好且栽种稀疏、长势较好的棕榈甚至每 年可剥棕片3次。在哈尼族地区很少看得到多年不剥的棕榈树或枯枝满树、棕毛陈 旧凌乱的棕榈树,因为即便不是为了剥棕片加以利用,哈尼族也会定期修整棕榈树, 使其外观利落大方、树姿挺直优美,棕榈顶部的棕榈叶片俨如华盖,配以高大挺直 的树茎,整棵树透出别样的风骨和风华正茂的韵致。从风景特点来看,棕榈也成为 哈尼族村寨的象征。 据哈尼族民间的经验,棕榈每月可长出一片棕片和一片棕叶。一般地,每棵棕 榈每年可剥5—10片棕片,有的则可剥12—15片,剥棕多少取决于土地肥力及棕榈 的长势。哈尼族剥棕一般都避开雨季和阴雨天气,因为雨天剥出的棕片水分多,容 易霉烂,棕榈植株也易遭虫蛀,而且阴雨天棕榈树茎也很滑,上橱剥棕并不安全。 剥棕并无特别的技术要求,关键是剥棕刀和实践经验。每个哈尼族家庭都有称 为“sseillevqtoqssa”或“sseillevqseqssa”的剥棕刀,“toqssa”~词非常形象 地描述了剥棕刀刀尖尖锐锋利和轻便小巧的特点,称为“sseillevqtoqssa”(剥棕 小尖刀)的剥棕刀刀片呈“梯形”状,刀尖尖锐;而称为“sseillevqseqssa”(剥 棕小弯背刀)的剥棕刀刀片形似弯背镰刀,只不过显得袖珍、小巧。剥棕刀刀片主 要从村寨里的铁匠处购买或从集市上购买,也有人家是自己打造使用;剥棕刀刀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