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公费基金专硕)复试题库含答案(祝福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复旦金融(公费基金专硕)复试题库含答案(祝福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限将拟出让土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随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来确定土地受让者。该方式的核心要点仍在于出价最高者为竞得人,但体现了招标、拍卖两种方式的优点,同样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特点。以上三种出让方式中的后两种( 即拍卖和挂牌) 对推动地价上涨的效果最直接、最明显,因为其在机制设计上都是让诸开发商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面对面地竞价和博弈,通过市场竞争规制显示出他们各自的保留价格,这样一来商业用地就会保证以最高价格成交了。

(3)地方政府“第二财政”利益

作为城市土地使用权批租制度和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斩获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在迅猛增长。从相对规模上看,土地批租收入一般要占到地方政府财政总收入的35% 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达到60%,成为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巨额土地出让金收入在客观上填补了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因财力和事权不对等所造成的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缺口。此外,滚滚而来的土地出让金还给地方带来了诸多其它方面的好处——增援地方经济建设、提高地方GDP 增长率、增加城市公共品投资、提升地方就业水平、提高地方基础教育投资等等。由于这些积极效应均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因此围绕土地财政利益目标而进行的“经营城市”运动便得到了地方的全力支持和实施。然而,在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方针成功实施、地方经济欣欣向荣、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的背后,是地价、房价的快速上涨,民生问题日益紧迫,经济发展“泡沫化”的危险日益加深。

(4)地方政府批租激励下的地价、房价上涨逻辑

首先,在供给层面上,为最大程度获取土地批租收入,地方政府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提高地价,而且现行土地批租制度下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给并拥有土地定价权的单边定价机制,也为其提高地价奠定了制度要件。地价升高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后果就是它从成本侧推进了房价上涨,因为开发商会把这部分增量地价成本打入房价中,然后再转嫁给购房者,二者属于“后浪推前浪”的关系。然而,开发商提高房价后会得到市场需求方的响应吗? 或者说,房价是由着开发商的意愿想涨就能涨上去的吗? 这就要分析房产市场上的需求侧力量。

在房产市场上,作为卖家的开发商和为了卖而买的投机客们当然愿意看到房价的上涨,而且会想方设法极力推动房价的上涨。然而,如果没有类似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进来,或者说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房价是不可能只涨不跌的,因为房价会受到市场需求力量的约束,开发商一厢情愿的提价行为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即使出于偶然原因,市场上产生了房价上涨预期从而引诱房产投机需求短期内大量增加,并进一步带动了房价上涨,但投机者仍然是不大敢、也不可能把房价炒到比天还高,因为伴随而来的市场风险会自动约束购房者的投机行为。因此,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地方政府)干预,即使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市场也会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清理掉。

之所以中国的房价高涨不止,即使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未对其造成根本冲击,除了国家为应对危机而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客观上帮了开发商们的忙,根本原因还在于地方政府在地产市场和房产市场的同时出手干预。因为为了实现通过提高地价而增加土地财政收入的目标,地方政府必须先增加开发商对商业用地的需求强度。为了诱使开发商高价买地,就必须设法先提高房价。为了抬高房价,地方政府就要通过“托市”、“救市”等行为协助开发商制造出一种房价上涨预期,并通过其带动的房产投机需求再反过来拉动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房价上涨对房产需求的增加就会带动地产需求的增涨,这相应又会拉动地价的上涨,于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批租收入就得以增长。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增收目标若得以实现,就必须保证房价的上涨是可持续的。然而,为了使房价上涨具有可持续性,就须地方政府不断地干预房市,这样久而久之市场就会产生系统性的房价上涨预期,并引诱越来越多的投机者进入,从而房价就会不断地被推涨起来。最后,房地产市场只依靠投机需求就能够实现自循环——房产投机需求增加拉动房价上升,房价上涨带动地价上涨,而地价又从成本侧推进了房价上涨,房价的上涨又进一步强化了未来房价上涨预期,从而带动更多的房产投机和地产投机,最终就形成了房价—地价螺旋。房价—地价螺旋无限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然而追本溯源,促发房价—地价螺旋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基本根源就在于市场背后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利益推手。虽然地方政府“托市”、“救市”行为会在多大程度上抬高房价未可知,而且也不重要,但地方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行为本身实际上给市场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有地方政府做后盾的房价只能升,不能降。如果每个行为人都产生这样一种预期,那么地方政府和利益相关者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籍此就可以引诱投机需求增加、房价上涨,这些利益相关者们设计的赚钱游戏就可以玩下去了。 三、房价的上涨推动地价的上涨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理论指出,某种产品价格上涨,其供给量也会相应增加。因为价格上涨意味着产品的利润空间变大,生产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会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该部门用于生产该产品。该理论同样适用于房地产市场。房价的上涨促使众多投资者把大量资金投向该市场,大量投资者进行房产投资、增加房屋供给的同时,也加

- 21 -

大了对土地的需求量。

而针对土地供给,我们知道,土地自然供给的弹性很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供给数量相对固定。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自然供给为基础的,所以即使经济供给弹性再大,由于自然供给数量给定,其供给弹性也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导致供需严重失衡,需求量超出供给量约一倍多,这便导致近年地价直线上涨。 四、高房价的经济、社会影响

(1)高房价的经济后果

不断飙升的房价和房价泡沫正在给我国的宏观经济积累着越来越大的潜在风险。房价不可能无限地涨下去,如不加以有效治理,前期累积的房价泡沫必然会在某一天突然破裂,出现房价暴跌。房价下跌必将引发经济系统逆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投资骤减、需求下降、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增长率降低、失业上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高房价对社会、民生的影响

全国所有的一线城市和相当大一部分二线城市目前的房价已大大超出普通民众的购房能力和承受底线,严重影响到民生和社会稳定,如不及时治理,恐会累积越来越多的民怨,给社会安定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制造无穷的麻烦。

除了民生问题,高房价还可能使我们在社会公平方面付出代价。显然,虚高的房价剥夺了占社会多数的普通百姓以正常价格享用住房的权利,从而削减了多数人的普适利益和基本福利。这种由房价虚高引发的社会不公又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深层根源之一。

五、治理房市泡沫的政策建议

(1)治理的出路在于治本。地价的内生推动才是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初始诱因,而地方政府来自“土地财政”收入的内在激励又成为地价上涨的背后推手。所以,要想彻底解决我国的高房价问题,一定要首先切断地方政府推涨地价并托起房价的内生利益链条。我们建议,国家应改革当前施行的土地出让金分配方式,将地方的土地批租收入全部或部分地收缴中央财政,然后再设计某种激励安排向地方返还这笔资金。这样做既能削弱高房价及房价泡沫产生的微观基础,达到治理高房价和房价泡沫的目标,又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所需,还可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属于帕累托改善性的政策设计。

(2)地方政府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和GDP总值都过分依赖房地产产业,地区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建筑业比重过高,所以才导致地方政府对房价上涨采取积极的态度,不顾未来发展,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尽快摆脱这一现象,促使房价合理增长,地方政府应积极调节产业结构,适当降低建筑业比重,加大对工业尤其是基础产业的投入,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3)加大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不法开发商和投机者的监管力度。可靠的房地产信息,正确引导消费者和投资商进行购房投资,严禁发布“房荒、地荒”等虚假信息和“炒房”,造成消费者心理恐慌,从而引发购房狂潮。对“屯房”“炒房”等不法现象予以管理、监督和处罚。

46、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一、国际货币的含义及条件

国际货币一般是指在金融资产、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国际交易中用于计价和结算的货币,而且被私人经济部门和货币当局持有作为国际流动性资产和储备资产。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货币的三项传统职能是:支付手段、记账单位、价值贮藏手段。当人们(包括私人和官方)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国际货币层次。

国际货币从其国际化的程度上看:可分为部分国际化和完全国际化的国际货币。部分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有限的作用,充当支付手段充当记账单位或价值贮藏手段。完全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交易中同时充当支付手段、记账单位和价值贮藏手段。

一国货币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国际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不同所需要的条件可能有所不同,但完全国际化的货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既能维持国内的政治稳定,又能使该国免受外部世界动乱特别是战争的影响,保护国家的安全以及本国货币的安全。

第二,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在全球产出、贸易和金融中占较大份额,以至于其货币流通或交易区域的规模较大,它的使用能节约交易成本,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第三,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货币价值稳定包括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汇率的稳定。

第四,国际货币发行国应该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即有广度(拥有多种金融工具)、深度(有发达的二级市场)和高度的流动性。

- 22 -

二、国际货币面临的政策两难 (一) 货币政策的两难

(二) 价格政策上的两难

(三) 国际收支维持的两难

(四) 财政政策上的两难

(五) 三元悖论的困惑

三元悖论是指一个政府不能同时维持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而只能在三项中选择两项。政府有三种政策组合(即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但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来说,只能有一种选择:即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组合。因为一个高度开放的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价值的稳定是国际货币的重要前提。因此,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是一个国际货币发行国唯一既定的政策组合,在此政策组合下,该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然受到限制。尽管根据资本流动程度和汇率稳定程度不同还会有其他形式的政策组合,但政策自主权肯定会受到限制。而且,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国际货

- 23 -

币发行国的政策自主权必将受到更为严重的约束。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

当国际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时,它就成为国际中心货币:一是在各国中央银行的官方储备中占据优势比例;二是在外国被广泛用于日常交易;三是在国际贸易的计价中占优势份额;四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货币选择中发挥主导作用。国际货币可能有多个,但国际中心货币只有一个,非中心国际货币基本围绕中心货币或根据中心货币的变化而调整。 (一) 国际中心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中心货币与非中心国际货币在政策的调整上存在非对称,并导致利益获取上的非对

称。美国正是凭借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能够轻易地避开两难问题的束缚,承担较少的政策成本,持续获得大量的非对称性收益。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不只是成为完全国际化的货币之一,而是要力争成为国际中心货币。但中心货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逐步实现的。 (二)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政策

保持价值的稳定是一种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重要条件,其中对外价值的稳定要求国际货币发行国执行稳定汇率的政策。人民币在由初步国际化过渡到国际中心货币之前,维持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强,保持人民币内外价值的稳定是其国际化的前提。因此,中国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行汇率稳定的政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当然,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结合会使政府无法实行独立的金融政策。随着中国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三元悖论现象必将更加突出。为减少这种政策成本,我们认为汇率稳定应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把人民币汇率短期小幅波动与长期稳定结合起来。短期内,根据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实现的要求,必要时小幅调整人民币汇率,以使长期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至于破坏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三)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的开放

资本的自由流动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中国的资本账户必将逐步开放。但是,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同时,在人民币输出问题上我们必须谨慎。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即在成为国际中心货币之前,应在数量上控制人民币流出境外的规模。因为在这个阶段,人民币价值没有稳固的基础(政治、经济实力) 支撑,极容易受到人为的或偶然的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大幅的波动,引发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大规模抛售,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

然而,对人民币输出的限制并不是永久性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币价值有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人民币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输出人民币的国际收益将会大于国际化的成本,此时,我们就可以逐步扩大人民币输出的规模。因此人民币输出规模应与中国的国力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适应。

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仅是在有限的区域内部分国际化,两难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两难问题会逐渐显现。在人民币成为国际中心货币之前,无论是在美元本位的体制下还是在多极国际本位货币竞争并存的体制下,人民币国际化获得的利益都将很有限。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光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益,而应尽量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去缓解两难问题,从而减少国际化的风险。

首先,应努力增强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建立支撑人民币价值的坚实基础,这是缓解两难的根本举措。其次,保持汇率的持续稳定有利于增加人民币的吸引力,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但随着人民币使用范围的扩大并逐渐成为国际中心货币,人民币汇率应逐渐走向浮动,以减少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获取非对称性收益。第三,人民币输出规模应与中国的国力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适应,这有利于降低国际化的成本。

47、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优缺点。

国际货币体系至今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达成了“牙买加协议”,这就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但它仍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美元体系,该体系宣布黄金和美元脱钩、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货币以发行国的信用为保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随着外汇市场供求而自由浮动。

牙买加体系的优点:

(1)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2)自由的汇率安排使各国充分考虑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使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3)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存,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 牙买加体系的缺点:

(1)汇率纪律荡然无存,浮动汇率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汇率的频繁波动不仅影响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而且使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和外债问题都变得复杂化;

(2)储备货币多样化本质上并没有解决湖北货币同时担负世界货币和本国货币的双重身份所造成的两难;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