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公费基金专硕)复试题库含答案(祝福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复旦金融(公费基金专硕)复试题库含答案(祝福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 对于贬值的分析:

在世界价格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贬值将会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居民支出水平下降,从而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贬值要改善国际收支,则在贬值的同时,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免国内信贷与货币需求同时增加,导致外汇储备保持不变甚至于下降。 4) 对于货币论的评价:(1)唤起了人们对国际收支分析中货币因素的重新重视;(2)认为贬值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

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把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3)政策主张是以牺牲国内经济目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来纠正逆差,相当于以内部失衡换取外部平衡。

11、 解释离岸金融市场的概念。简单分析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对我国金融的影响。 一、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e Market)

离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也称境外金融,是以非居民为主要对象,在某种可兑换货币发行国以外经营该种货币的金融业务。其经营特点是两头在外,即从境外吸收存款,债权在外;向境外贷款,债务在外。由于离岸业务的资金来源和主要资金运用均在境外,对离岸银行所在国金融制度和货币政策没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离岸业务几乎不受政府管制,并相对独立,且享有多种优惠待遇。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离岸金融同样包括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讲,离岸金融也就是不受当局国内银行法管制的资金融通,无论这些活动发生在境内还是在境外。 二、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益处

1) 将香港地下流通的人民币纳入银行体系使其公开化、合法化,便于监管当局掌控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 2) 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行提供参考利率和监管经验;

3) 为我国将来浮动汇率的逐步实现提供重要参考和市场依据; 4) 有助于促进香港金融业的繁荣;

5) 人民币在港的离岸业务能够促进自由兑换的早日实现。 三、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弊端

1) 香港银行进行人民币吸存会导致内地银行资金源的分流,而如果允许香港银行直接开展人民币贷款业务则会

加剧内地本已十分激烈的贷款市场竞争。这对于目前尚不成熟完善内地银行来说无疑是较大的冲击。

2) 金融监管当局在监管上可能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香港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与内地固定利

率的差额会引发大规模的套利行为,将会动摇人民币的稳定;货币投机者可能在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积累人民币头寸,进而冲击人民币汇率;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人民币具有较强资本流动性,可能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受到冲击,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金融调控。

3) 形成港元被替代的压力。目前大多数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利率远远高于的港元利率,在港人民币相对于港元的

高额利率可能使香港居民将港元兑换为人民币进行储蓄。另外,人民币现在已是香港第二大流通货币,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流通性的不断提高,对港元的替代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12、 三元悖论的内容是什么?你认为三元悖论是否正确,举例说明。

三元悖论(Trilemma)的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固定性、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性,这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个目标。这就是说:(1)维持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性和汇率的固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固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3)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固定性,必须减低资本的自由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

三元悖论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必须指出:三元悖论是高度抽象的,它讲的都是极端情况,即完全的汇率自由浮动、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以及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事实上,资本账户可兑换不等于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由此可以推论,资本账户可兑换后,在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目标下,汇率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调控,出于宏观经济稳定的考虑,相对稳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仍有可能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一种基本形态,甚至极可能是最佳形态。这样,在资本账户可兑换后,防止人民币汇率的非正常波动和突发性大幅度贬值(货币危机)将继续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目标。

13、 政府干预能否达到稳定外汇市场的作用?

政府的干预主要分为冲销式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和非冲销式干预(Unsterilized Intervention)。冲销式

- 5 -

干预是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的干预行为。非冲销式干预则是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

运用货币模型分析,如果中央银行采用的是冲销式干预,在外汇市场上出售本币的同时,在本国的债券市场上购买相等数量的本币债券,以维持原有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不变,从而汇率不变,冲销式干预无效。若使用资产组合模型分析,非冲销式干预有效,冲销式干预也有效,但是对汇率的影响较小。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无论是用货币模型分析还是用资产组合模型分析,非冲销式干预对汇率的调控是有效的,但它会引起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从而在追求外部平衡时会影响到国内经济的运行;冲销式干预对汇率的调控可能无效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它不会影响国内经济的运行。

14、 什么是货币局制度?其利弊何在?

货币局(Currency Board)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本币与某种主要的国际货币以固定汇率可自由兑换,并以100%的外汇储备作为保证发行本币的汇率制度。理论上讲,货币局制度可以钉住某种单一的国际货币,如美元或者欧元等,也可以钉住两种货币甚至一篮子货币,它是一种特殊的更具可信度的固定汇率制度。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即是货币局制度,港元的汇率以1美元兑7.8港元顶住美元。

采取货币局安排的主要动因通常是抑制通货膨胀,当一国货币钉住另外一种低通涨的货币,并且作出坚定的承诺,一般就能收到降低通货膨胀的效果。这方面不乏成功的先例,比如香港在1983 年实行货币局安排之前的四年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2.6%,而1983-1994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降到了7.7%。

货币局制度的优点:

1) 以法律规定代替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确保了固定汇率的稳定性,提高了居民对固定汇率的信心。

2) 本币发行以100%的足额外汇储备作保证,有力地遏制了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防止政府为其不合理的财政赤

字融资,对于稳定物价、遏制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货币局制度所要求的100%的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当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储备货币就减少,相应的本币发行就减少;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盈余时,本币供应量就自动增加。

3) 本币和储备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币的信心。 货币局制度的弊端:

1) 汇率固定,当一国货币当局在遭受外部冲击需要改善国际收支时,不能用汇率调节的手段达到;

2) 外汇储备的减少会使货币基数减少相同的数量,一国货币当局不能采用对冲的手段来减轻或抵消外汇储备流

失所造成的货币紧缩效应;

3) 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者的功能已经丧失,在发生信用危机时,银行体系就要脆弱得多。

15、 简析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效果。

政府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是通过两个途径发挥效力的,一是通过外汇市场及相关的交易来改变各种资产的数量及结构,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称之为资产调整效应。二是通过干预行为本身向市场发出信号,表明政府的态度及可能将采取的措施,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实现汇率相应调整的目的,这可以称之为信号效应。

政府的干预主要分为冲销式干预和非冲销式干预。冲销式干预是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的干预行为。非冲销式干预则是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

运用货币模型分析,如果中央银行采用的是冲销式干预,在外汇市场上出售本币的同时,在本国的债券市场上购买相等数量的本币债券,以维持原有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不变,从而汇率不变,冲销式干预无效。若使用资产组合模型分析,非冲销式干预有效,冲销式干预也有效,但是对汇率的影响较小。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无论是用货币模型分析还是用资产组合模型分析,冲销式干预对汇率的调控是有效的,但它会引起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从而在追求外部平衡时会影响到国内经济的运行。冲销式干预对汇率的调控可能无效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它不会影响国内经济的运行。

16、 电子货币对经济和金融活动的影响。

电子货币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银行券和硬币作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 6 -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1)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多元化使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的地位受到了挑战;(2)目前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机构发行,对于发行纸币的中央银行来说,意味着其铸币税的损失;(3)电子货币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到货币创造的行列,加大了央行的监管部门的难度。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对货币供给与货币供求的影响:电子货币可以产生货币创造,也能导致通货膨胀。(2)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工具的影响:使货币总量的测算变得十分困难,从而使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定和操作工具的选择变得困难。(3)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第一,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作用力度大大下降;第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发电子货币规避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以缩减信贷规模的制度约束;第三,电子货币使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大量缩减,很有可能使中央银行因缺乏足够的资产负债而不能适时进行大规模货币吞吐操作,从而减弱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17、 介绍一下我国银行贷款的五级结构。

一、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即使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贷款损失的概率为零。

二、关注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到影响,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百分之五。

三、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明显出现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贷款损失率在30%到50%。

四、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能确定,贷款损失概率在50%到75%之间。 五、损失贷款,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部分,但其价值也是微乎其微,从银行的角度看,也没有意义和必要再将其作为银行资产在账目上保留下来,对于这类贷款在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应立即予以注销,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75%到100%。

18、 利率决定理论有哪些?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下,储蓄和投资的数量仅为利率的函数,投资是利率的负函数,储蓄是投资的正函数,投资函数与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水平。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1)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人们持有货币以备日常交易之需,它与收入成正比;(2)谨慎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人们为了应付紧急需要而保有一部分货币,它与收入也成正比;(3)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人们持有货币以备将来投机获利,它是利率的减函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可以决定均衡利率水平。 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Loanable Funds Theory):利率应该由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求来决定。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投资、货币的窖藏;货币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储蓄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量,即:可贷资金的需求=投资+货币需求增加量,可贷资金的供给=储蓄+货币供给增加量。其中,可贷资金的需求是关于利率的减函数,而可贷资金的供给是关于利率的增函数。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

IS-LM模型:利率是一种特殊的价格,必须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研究它的决定。在商品市场上,投资于利率负相关,储蓄与收入正相关,根据投资与储蓄的恒等关系,可以得到一条向下倾斜的IS曲线,线上任何一点代表商品市场上投资与储蓄相等条件下的局部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与收入正相关,而货币供给量一定,根据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关系,可以得到一条向上倾斜的LM曲线,曲线上任一点意味着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相等的情况下的局部均衡利率和收入的水平。IS与LM曲线相交,就可以得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同时均衡的一般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

19、 货币数量说与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之间的对比。

联系:都强调货币存量对名义国民收入的影响,都认为经济自身存在着向充分就业水平收敛的内在趋势。

区别:(1)货币流通速度不再被假定为一个固定的常数,而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变量;(2)放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所认为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假设,从而当货币供给变化时,实际国民收入保持不变,价格与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化的观点,认为在短期内实际国民收入也将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货币供给的变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要视其它条件而定,即“弗里德曼难题”。

- 7 -

20、 货币内生论与外生论。

一、货币供给外生论(Exogenous Theory):货币供给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的。

二、货币供给内生论(Endogenous Theory):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无法决定,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因素。

三、外生论与内生论的理论争论与政策含义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21、 如何理解货币中性与非中性?其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何影响? 一、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定义

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就是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实际利率及产出水平的影响差异。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只是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减少)只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即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即货币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 二、货币中性论

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最基本的观点:货币供应量变化将最终体现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上。我们可以通过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剑桥方程式M = kPY和费雪方程式MV = PY虽然形式不同,但这两个方程式却表现了同一实质内容的关系:国民收人水平Y与价格水平P、货币供应量M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k(货币余额与名义国民收人或实际国民收人的比例系数)或V(货币流通速度, 即一单位名义货币余额的流通速度)不变、Y也不变,则货币供给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于价格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

新古典学派认为货币中性完全是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由于人们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他们就会考虑到过去的失误,并在必要的时候修改预期,以便在今后的行为决策中成功地消除那些引起预期失误的规律;而由于市场是可以出清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当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到商品价格低到使消费者愿意购买时为止;当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工资就会降低,直到工资低到使厂商愿意为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止。这样,政府的经济政策,不管是被人们所预期到的,还是没有被人们预期到的,都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真正的影响。具体来说,已经被人们准确预期到的经济政策,只要他们希望维持原先的经济地位,就必然会采取措施设法抵消这些政策的作用,从而使这些政策无效。 三、货币非中性论

凯恩斯学派认为,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一个特例,通常情况总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而投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要增加投资和消费,就必须降低利率,而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关系。因此,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

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衡水平。因此,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那么总需求的扩大就会使产出增加,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因此,凯恩斯主张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总需求,以此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 四、货币短期非中性与长期中性论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经济增长中“货币最重要”,物价、就业、产出等变化都是源于货币的变化,只有正确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他们认为货币量变化会直接影响经济,无须通过利率传导,所以最重要的是控制货币供给量。但货币学派所谓的“货币最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也只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经济趋向于充分就业,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和收人的变动。因此,货币学派认为对于长期经济的变化而言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货币是中性的。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