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6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评分说明:(2分)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并结合内容表达出读书的乐趣,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示例一: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耍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示例二:古文学家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示例三:思想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好像与老友重逢。 示例四:儿童文学家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示例五:史学家侯外庐的“热处理法”:读书需趁热打铁。 示例六:孟轲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則不如无书。

示例七:圈点法: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对书中不明白的内容进行圈点,以查找。 示例八:略读法:大略浏览书的主要内容,领会书中大意。

示例九:精读法:領会所读书籍的大意后,对书中精彩内容研读品味。

示例十:批注法:对书中精彩段落或者词句进行分析评价,或者对书中有误的词句进行修改,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任选一种,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说明:(2分)提出方法得(1分),具体介绍得(1分)。 (3)(1)示例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快乐毎相亲。(于谦) 示侧二: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髙尔基)

示例三:书籍是靑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示例四:理想的书籍是进步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示例五: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示例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莎士比亚)

示例七:书箱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2>示例一:读好书塑造精彩人生。 示例二:品名著提升道德修养。

示例三:品佳作弘扬民族精神。(对仗工整即可) 评分说明:(2分)

(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读书名言得0.(5分),标注作者得0.(5分),自編不得分。 (2)字数相等,結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宽对即可得(1分)。

(4)示例一:我赞同笫一种观点。流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

第17页(共33页)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实用价值,读起来既轻松,又快速,而且有些流行作品还为写作提供素材。

示例二:我更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内涵更丰窗,文化底蕴更深,能够开阔视,陶冶人的情操。(意对即可)

评分说明:(2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得(2分);只表明观点没有说明理由不得分。 【点评】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三、理解及分析(共37分)

9.(8分)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两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法家 拂士(“拂”通“弼”,辅佐。) .B.入则无敌 国外患者(在国外> .C.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受苦) .D.孙叔敖举 于海(由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3)文中划线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4)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18页(共33页)

【分析】译文: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磨练的内心志向,使他锻炼筋骨,使他能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他感觉到所做的事情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感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解释正确; B: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解释正确; C:一定要先使他磨练的内心志向。解释正确;

D: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于:从。解释正确。 故选:D

(2)重点字词“征”,显露;“发”,发出。

句意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3)本题考查要点是筛选并且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同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划线句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的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本题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举例论证是指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从而使

第19页(共33页)

论证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列举这六个事例指引出并论证“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这几句话,运用排比,能够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答案: (1)D

(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3)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划线句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的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順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点评】文言实词“举”的用法:

1.登记。<商君书>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去。

2.举行。施行。<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提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科举考试。<送董绍南序>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文言词语“曾”的用法: 1.通“层”。如:荡胸生层云。 2.通“增”,增加。如:曾益其所不能。 3.竟然。如:曾不吝情去留。

10.(8分)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第20页(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