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二次调研试卷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二次调研试卷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公假道

奚谓顾小利?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币,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币。若受我币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忧。\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兴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爱小利而不虑其害。故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虞:和下文的“虢”,都是国名。垂棘:地名,以产美玉著称。屈产:地名,产良马。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一处) 夫 虞 之 有 虢 如 车 之 有 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赂虞公求假道焉______而欲许之______又克之______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4.荀息曰:“若受我币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请写出他这样说的原因。

5.司马迁《史记》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请你结合本文谈谈我们应该如

何对待“利”。

【答案】1.夫虞之有虢/如车之有辅

2. (1)贿赂 (2)答应 (3)战胜 (4)危险,陷入困境 3.假如借路给他们,那么虢国早上灭亡,虞国晚上就要跟着灭亡了。

4.荀息胸有成竹,他谋定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成功后,虞国失去了依靠,必定会成为晋献公的囊中之物。

5.虞公贪图“垂棘之璧”和“屈产之乘”,置宫之奇的建议于不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虞公因小利而危害大利,最终小利也没能保住。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要目光长远,不能为了小利,而失去大利。 【解析】

1.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故可断句为:夫虞之有虢/如车之有辅。 2.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赂”,贿赂;“克”,战胜;“殆”, 危险,陷入困境。 ...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若”加入;“假”,借;“夕”,傍晚;“从”,跟着。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若受我币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的意思是“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言外之意是“虞国失去了依靠,必定会成为晋献公的囊中之物。”结合“虞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兴兵伐虞,又克之。”可分析得出。

5.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遂假之道。”分析:虞公贪图“垂棘之璧”和“屈产之乘”,置宫之奇的建议于不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虞公因小利而危害大利,最终小利也没能保住。所以结合虞国的经历得出,不能贪图小便宜,而危害自己的大利益。指导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贪图小利,不能因小失大。 【点睛】

参考译文:什么叫贪图小利?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

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注)①中贵人:宫中受宠幸的宦官。②广:李广。③纵:放马驰骋。 1.下列句中的“之”与“大军不知广所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C.辍耕之垄上

B.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天子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他们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B.那三个匈奴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人。

C.李广的百名骑兵见到匈奴数千骑兵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被李广止住。 D.匈奴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领兵撤离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______ ①上山陈.②即有急______ .③是时会暮______ .④胡兵终怪之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答案】1.C 2.A

3. ①陈:同“阵”,此处作动词用,排阵(写出通假词即对) ②即:如果 ③会:适逢,正赶上 ④怪:对……感到奇怪

4.(1)那些敌人认为我们会逃跑,我们现在都解下马鞍表明不逃跑,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敌的想法。(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也一定根据事情来处理。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大军不知广所之”中的“之”是“动词,到,往”;A项中“之”是“补足音节,不译”;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代词,这件事”;C项中的“之”是“动词,到,往”;D项中的“之”是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C。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的意思是: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由此可见,A项中的“天子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陈”通“阵”,排兵布阵的意思。;“会”是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的意思。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虏(指敌人)、走(跑)以(用来)、坚(使……坚定)”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狱(案件)、虽(即使)不、以(根据)”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