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念悲其远也 《触龙说赵太后》(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四.数词用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数词“一”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数词“一”处在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实词的积累和推断

一、积累 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

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推断 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例: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古之遗爱也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1爱护 2喜欢,爱好 3 爱惜,吝惜 4爱慕,欣赏 5 恩惠 6隐蔽,躲藏)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二、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1、字型推断法 2、结构互解法 3、语法定性法 4、联想推断法 5、语境分析法 6、通假代入法 7意义排除法

(一)字型推断法

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 心——关于心理(恨、志) 示——和神祉有关(祖) 衣——与衣服有关(袖、襟)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用互文手法的最适用这种方法。如去郑而之许。(离开郑国,去许国,拜见许国公,许国公问他去了哪里。 “之”是动词,意思是“到”,因为“郑”和“许”相对,是名词,地名。“去”和“之”相对,而“去”是动词,“离开”的意思你的这种方法叫“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这种现象在古文中非常普遍。又如:“籍吏民,封府库。”上下句结构相同,“吏民”与“府库”相对,都是名词;“籍”与“封”相对,而“封”是动词,按理“籍”也是动词。)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

9

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了。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推断】 “疾痛惨怛”分别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惊恐”,那么, “劳苦倦极”也是四种情况。“倦极”不能译为“疲倦极了”。倦是一个词,极是一个词。我们联想到“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极”指极端的情况。 “劳苦倦极”可译为“劳累、辛苦、疲倦、困惫”。 (三)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D后来因为其他使者,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 例2: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推断】

①“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 的 “ 意 ” 作主语,为名词,④的“ 意 ” 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四)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高考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女子乘城 乘:巡视

10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联想】这些词都在课本里学过。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拔:攻取)《廉··蔺》B怀敌附远(附:归附)《论积贮疏》 C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涉江》 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 ( B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C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 )

【要点提醒 】 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效果很好。 如:秦桧炎炎 ,不附者惟卿一人。 联想“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同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炎”就是权势很大。

又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词,通过组词筛选来确定词义。我们可以称之为“添加语素解词法”

例: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2003高考题) “讽” 理解为“劝告” ,对不对?

以讽组词:嘲讽、讥讽、讽劝、讽喻、讽刺、

根据语境,并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筛选,这里的讽应为讽劝、劝告。译成“劝告”是正确的。

这也是我们解词翻译常用的最简捷实用的方法。 五、语境分析法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我们可以根据语境的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项脊轩志中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借字,不能理解为“借阅”。因为他家是书香门第,不可能借阅,这里的借,应理解为“堆叠’。 1、《石钟山记》: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推敲】: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法用文字记下来。因此应理解为“记载”。

2、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篡改 赞同

3、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 “将兵”:将领和士兵 (2002高考题)

11

“将”可当动词“率领”讲,也可作名词“将领”讲。 B项对还是错?

【推断】 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可见是李广对部下的关爱,带兵有方,说的是他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所以B项错。

4、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02年全高考第16题) 【推断】“知”字如译为“知道”或“了解”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不知道”与“不了解”是不可能“皆为尽哀”的,这里只能翻译为“熟知”,“不熟知”即一般了解,也“皆为尽哀”,可见李广深得人心,这样翻译才合情理。 六、通假代入法

某个词无法理解时将与之通假的词语代进去,往往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 昌宗从旁趣说。 趣:风趣。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C通假字,通促,催促。) 七、排除法

文言文中“几乎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两个字形相同而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翻译,。多数是错误的。如“今齐地方千里。”不能译成“今齐国有千里的地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