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实词

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

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

1、不要离开原文 2、不要离开课本

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四、文言实词考什么?

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 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 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偏义复词

5、单音词和复音词 6、反训词 7、词类活用 七、逐类过关 (一)通假字: 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 它有三种情况: (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 “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 (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 (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 (“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 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

1

同)

但由于历史的演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已不同音了,如“弟子趣之”中的“趣”通“促”。 3、注意:

(1)、通假字是单方面的,单向的,不能理解为双向相通。 (2)、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 堂上练习

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 C ) 1、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2、尺蠖之躯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3、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4、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5、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7、诸侯已畔,李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8、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想禽以兵。 A.1、3、5、7、8 B.2、4、5、6、7 C.1、2、4、5、7 D.2、3、4、6、7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般来说,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它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例:兵 武器——兵士——军队——战争——作战策略——军备 1、如何辨别词义?

联系上下文 认真阅读 认真分析 增强阅读能力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4、了解一词多义的辨析判断方法。 (三)、古今异义

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的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雏、诗等) 2、词义缩小(如:穷、其臭如兰、金等) 3、词义转移(如:走、涕、币、牺牲等)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爪牙等) 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日、寡等)

6、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如:妻子、亲戚等)

堂上练习:完成《创新设计》75页“板块一”的第6、7题。 积累:《创新设计》72页知识整合的“古今异义”;77页“高考常考的文言实词”

2

五到八组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它有三种情况: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A、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B、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例:便可白公姥

3、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堂上练习: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C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A句主述的对象是丹州太守,“奸利无所忌”,是说他无所顾忌地干坏事。“奸利”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B项“宴”与“飨”都是以酒食待客。

C项的主述对象是\警盗\他们干的事是\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刺\是\刺探\他们不可能\刺探\各县的长处,因此\短长\一词只偏于\短\短长\是偏义复合词。 (五)、区别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节词主要是连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警示:

1)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 例子:天子 足下

2)更不能把由单音词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指示 中间 妻子 山东 (六)、反训词

用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反训词大多是动词。

若所市于人者。 卖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买 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进献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收进 成妻纳钱案上。 交出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秦人开关延敌。 迎击 郑人有且置履里。 购置

3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丢下,放弃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类型: .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状语。 (二)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 (《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 (《六国论》)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寡人之于国也》) 5、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季氏将伐颛臾》 6、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过秦论》) 9、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10、“沛公军霸上”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11、遂王天下。(就在天下称王) 12、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3、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鸿门宴》)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 (《齐桓晋文之事》) 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 (《劝学》) 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17、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 (《过秦论》)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1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亲眼,亲耳) 19、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奴隶一样) 2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21、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2、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

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2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 (《韩信拜将》) 24、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 (《师说》) 2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 规律八: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2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特别说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