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7年-2018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最新2017年-2018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七、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工 具: 米尺 软尺 卷尺

标 注:1米、2米、3米、6米、9米 进 率: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m=100cm 100cm=1m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认 识 线 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导 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认识线段。

(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

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

(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

线段都是直的。

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3、找线段。

(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2)P5做一做第1题。(并说出判断的根据。)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1)提出问题: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教师示范。

(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P5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教师巡查指导)。 (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量折线。

(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怎样测量它的长度? (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 (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

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任意地方止,拿开直尺,标注端点。

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在两点之间画直线。 5、P5做一做第2题。 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示范画法:

①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

②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0刻度线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

直尺,往右慢慢画,到3刻度线停止。

③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

(强 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学生练习: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 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和10厘米。 三、巩固练习。 1、P6做一做:

1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

2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0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在3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 2、P9第6、7题:

6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

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

7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

五、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课后反思:

第4课时 练 习 课

教学目标:

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感受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长短。

教学难点: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判断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

10米 1米 5厘米 10厘米 1厘米 50厘米 3、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

食指宽(1)厘米 食指长(3-4)厘米 中指长(5)厘米 新铅笔长(20)厘米 一步距离(50)厘米 桌面长边(60)厘米 米尺长(1)米 教室门宽(1)米 黑板长(4)米 教室长(9)米,宽(6)米 篮球场长(28)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P7例8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在直尺上比出13厘米)

要学生比划出13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13什么?

(3)还可以怎样想?

(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20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米尺1米,身高1米多,教室长9米)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 四、题型练习:指导完成P9-10第8-11题。 第8题:

(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

(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

26米(篮球场长边28米); 50厘米(课桌面长60厘米); 3厘米(食指长3-4厘米) 6米(教室宽6米); 8米(教室长9米); 10厘米(直尺的一半长)

(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 第9题:

(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

(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大门比1米宽,房门比1米窄) 第10题:

看图理解题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看他们测量、读数、计算对不对。 逐一引导判断,并引导说出正确说法。 第11题:

(1)看图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乌龟,提出数学问题) (2)怎样思考?点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乌龟爬的是线段,几厘米可以用直尺量出来;)

(图上还有蚂蚁的路线,提出数学问题肯定是问什么?)

(它爬的路线是折线,可以看成几条线段?怎样测量?怎样计算?) (3)小 结:测量多条线段时要标注长度,防止忘记了。

五、单元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 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说一说为什么) 2、知道1厘米和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3、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4、知道用厘米和米表示事物的长度。(例如……)

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一才能比,不能用数字直接比。跟元角分一样。 六、课堂作业。

七、板书设计:

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比较判断

食指宽1厘米 食指长3-4厘米 中指长5厘米 直尺和新铅笔长20厘米 一步距离50厘米 桌面长边60厘米 米尺长1米 教室门宽1米 黑板长4米 教室长9米,宽6米 篮球场长28米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一、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相关应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五、单元教学措施:

1、依托小棒的操作理解算理算法。

2、以讲解、模仿、自主应用的方式学习竖式笔算,逐步提高熟练程度。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六、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一位数………………………………4课时 3、解决问题………………………………………2课时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正确列竖式。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P11主题图,故事化情境 2、了解图文数学信息:

二(1)班是2个老师带着35个学生; 二(2)班是2个老师带着32个学生; 二(3)班是2个老师带着37个学生; 二(4)班是2个老师带着34个学生; 二、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 要解决什么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决?(就是把学生数和老师数加起来)

2、列式待算:35+2 = 三、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用小棒来算:拿出小棒,数出35根摆好。以前我们接着把2根小棒摆在35根的右边,今天起变成摆在35的5根的下边,与5根对齐。数一数,是多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