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厦门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经营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鼓励农产品通过直销和配送形式实现产销对接。

(五)推动物流业与工商业对接,促进工商企业物流专业化

推动已在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地和特色工业园附近设立的物流集聚区和物流企业,深入制造业的供应链,与制造企业有机融合,更好的为制造业提供物流配套服务;推动建立能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仓储、区域分拨和配送物流服务的城市配送中心,并重点扶持几家物流企业专门从事为大型综合超市、连锁企业便利店、大型专业交易批发市场提供城市/城际配送物流业务;举办各类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的对接会和研讨会,促成业间的分工合作,既提高工商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又能扩大物流企业的业务需求;推动工商企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建设,用先进典型案例,引导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立足产业链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机会。

四、创新物流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优化与升级

(一)优化管理海、空、陆港物流资源,提升枢纽节点服务能级

推动港口、机场、陆港等物流枢纽节点的功能升级,实现海港向综合运输中心和国际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代港口发展,空港向航空枢纽机场及临空经济区转变,陆路港向货运交易中心及配载配送功能转变,物流园区向具备展示交易、中转枢纽、采购分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增值服务、资金结算等综合服务功能转变。

(二)创新物流服务业态,推动物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

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供应链管理、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为依托,推动现代物流新服务业态创新应用,包括大力发展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及配套城市城际配载配送、供应链金融、采购执行、分销代理、贸易代理、仓单质押、流通性加工、订单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处理等高附加值物流服务,推动物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大力发展物流资源交易电子商务服务,推进物流服务贸易结算平台建设。

(三)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培育专业化的物流体系

根据厦门及周边地区和港口双向腹地辐射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需求,以生成拓展新的物流市场领域为导向,大力建设发展大宗商品专业交易和进口物流

37

分拨中心、工业生产原辅材料批发交易中心、城市消费品专业交易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等商贸物流平台,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以此为载体,介入供应链服务领域,或开展品牌代理、区域代理业务;同时,应重视发展针对服务技术、仓储环境、时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污染性有较高要求的酒类、生物制品、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化危品、易燃易爆品和再生资源等特种专业商品的物流服务,以高新技术设备和装备为依托,有针对性设立专业物流中心或冷链物流中心,培育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

(四)促进产业协作融合,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加快实施供应链战略,以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为目标,鼓励引导工商企业物流外包,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协作联动,促进物流业向原料采购、生产管理、执行分销、分拨配送、逆向回收等环节和领域融合渗透,促进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并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全力加快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区域供应链管理能力建设,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辐射力的供应链管理企业,显著提升厦门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水平,全面降低区域产业群生产要素及产品流通成本,促进产业协作融合,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五)加强物流新技术研发应用,提高物流服务先进水平

研究完善物品编码体系,扩大电子标签应用范围;加大对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和快速分拣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的推广使用;加强物流装备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动物流新技术的产业化;鼓励物流重点项目使用建模软件优化物流方案,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培育一批物流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开发物流资源动态优化系统,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解决和产品开发方案;大力发展物流资源交易电子商务服务,推进物流服务贸易结算平台建设。

(六)建设绿色物流体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动绿色港口、绿色机场和绿色运输建设,在港口企业推行油改电、油改气、船舶岸电供电等节能减排项目,鼓励港口企业采取铁路和水路中转等低能耗、低污染集疏运方式,降低港口总体排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式,发展港口循环经济;建设安全高效的水上防污支持保障系统;鼓励运输企业发展甩挂运输,购买交

38

通部推荐车型车辆,提高货运车辆重型化比例,优化车型结构;鼓励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产品及包装物、废弃物回收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五、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推进区域物流联动发展

(一)拓展物流服务通道,加强区域物流合作

按照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全国物流区域和物流通道发展的要求,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中关于推动跨省区域物流合作加快形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重要物流通道的精神,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服务通道建设。一是加快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厦成高速等对外连接通道建设,开辟和完善区域内城市间的铁路和公路直达班车、民航直达航班,提高物流运输速度;二是通过区域物流协作办的工作机制和政府对口职能部门的交流协作,鼓励我市有实力规模化的物流企业到协作区域及中西部地区开展“海铁联运”及“无水港”业务;三是加强信息联合,建立区域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和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网络平台,推动建立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实现海、陆、空港物流信息共享,实现合作区域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商品交易市场等的物流信息联网。

(二)发展城际配载配送,务实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以培育区域共同物流市场和拓展厦门物流业的外延发展空间为目标,一是在闽西南地区公路、铁路交通网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的物流通道建设任务要求,与闽西南地区进行对接,推动建立能辐射周边地区、能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仓储、区域分拨和配送物流服务的城市/城际配送物流基地,打造两小时都市圈的便捷城际物流配送体系,力争使厦门成为区域中转核心枢纽;二是利用建设沿海铁路大动脉的契机,以前场铁路特大型货场为核心,培育专业特色物流分拨中心,大力发展城际配送物流,将腹地向沿海及内陆周边省市延伸,推进区域物流协作,增强我市对海西二十个城市联盟的辐射作用;三是以厦门及周边各市市级物流配送中心为基础,依托道路货物运输,合理整合物流设施设备资源,重点发展合作区域间城际配送物流,力争实现闽西南五市同城配送,推动闽西南地区同城化的发展。

(三)加强对台物流合作,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和先行区

厦门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及经贸往来的前沿阵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凭借这一对台优势,并借ECFA签署之机开展以服务两岸物流中转业务为依托的对台物流,积极

39

开展厦台物流业合作,促使厦门成为两岸转口贸易的物流中心和节点。一是推进厦台贸易便利化,即以ECFA协议签订和后续单项协议谈判为契机,争取在厦台贸易便利化方面先行先试,包括争取两地海运陆运信息互通、海陆空原产地管理的互认、检验检疫标准和结果的互认等;二是加强对台物流合作通道建设,即通过海铁联运通道,主动与中西部地区进行对接,开展涉台物流业务合作,力争使厦门港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台的主要出海通道;鼓励支持两岸航运企业以厦门为依托或中转增辟新航点、新航线,进一步拓宽厦门对台物流通道建设;三是加强对台专业物流基地建设,通过设立一些如农产品、水产品、食品类等的专业物流中心,作为服务台湾商品(产品)进入大陆的中转分销平台;四是认真研究探索台湾工业原辅材料采购库存在厦门特殊监管区设立离岛保税仓储设施的可能性,并由厦门企业与之对接提供保税仓储和物流配送服务;五是鼓励支持厦门物流企业到台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台湾相关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来厦设立办事处,以架构厦台双向合作交流通道。

(四)加强厦港、厦澳区域物流合作

推进厦港澳物流合作平台建设,强化物流项目招商引资,加快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对接,引入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引进具有先进物流业态和运营管理模式的港澳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积极促成其在厦设立从事面向全国或区域的营运总部、进出口商品采购、分拨、配送中心。发挥厦港厦澳经济合作促进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在推动厦港澳合作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厦港、厦澳物流科教合作和物流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联系组织港澳物流企业来厦考察商洽投资项目,支持港澳物流企业在厦设立总部和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及设立培训机构。鼓励厦门市资产质量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在香港上市。

六、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物流技术应用水平

(一)推动物流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福建电子口岸平台的功能,延伸电子口岸的业务辐射范围,打造“关、港、贸”一体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