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wo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广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目前,不少在校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教师专业辅导。 三、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研究方向

综观近几年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可谓范围广泛、新意不断、成果颇丰。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但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已经十全十美了,未来还需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54

(1)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基本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对每个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比较少见,还未形成体系,这将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2)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之间的整合性研究。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从不同层面简单罗列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阐明各种方式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缺少整合,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最大优势。

(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总体上仍脱节。 对一些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但对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等还缺乏审慎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提出一个覆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服务效果优、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阻碍了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课题研究活动部分图片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