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司法考试试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

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借鉴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法不阿贵”、“和为贵”和西方法治思想中的“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文化资源。关于借鉴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2011年卷一单选

第1题) A.本质的同源性 B.彻底的人民性 C.充分的开放性 D.实践基础的相同性

【答案】C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

和充分的开放性。

选项A、D错误。本质的同源性、实践基础的相同性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

征,因此,直接予以排除。

选项B错误。彻底的人民性指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程和状态,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

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题干没有表明这种“借鉴”反映彻底的人民性。

选项C正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借鉴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法不阿贵”、“和为贵”和西方法治思想中的“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兼容并包、与时俱进、不断借鉴和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反映了其具有

“充分的开放性”的特征。

2.近年来,政法机关通过“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等做法,通过开门评警、回访信访当事人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关于这些做法的意义,

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恰当的?( )(2011年卷一单选第2题)

A.政法机关既是执法司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 B.政法干警既是执法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 C.人民群众是执法主体,法治建设要坚持群众运动 D.司法权必须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答案】C

【考点】执法为民的内涵

【解析】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里的“执法”是指在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讲的,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行为。执法为民理念不仅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而且科学明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本质和目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和文明执法。 选项A、B说法正确。执法为民理念的提出,直接而响亮地回答了执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我国

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其生命力就在于人民性。

选项C说法错误。执法主体必须是专门设置的享有执法权的国家机关,人民群众没有

执法权,不是执法主体。

选项D说法正确。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执法目的上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执法标准上以人民满意为本,在执法方式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

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关于它的具体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准

确的?( )(2011年卷一单选第3题) A.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立法表决权 B.法律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社会成员 C.反对任何在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殊权利 D.禁止歧视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的社会成员

【答案】A

【考点】公平正义的内涵

【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司法和守法的平等,而不是立法的平等。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立法,由专门设立的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只有议员(或人大代表)才享有立法表决权,普通公民没有立法表决权。在我国,行使立法权的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而不是所有的公民都有立法

权。

选项B、C、D说法正确。《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内容为:(1)平等对待,就是指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2)反对特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必然要求。(3)禁止歧视,不允

许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受到歧视待遇。

4.2011年6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结果,30多天收到82,707位网民的237,684条意见,181封群众来信,11位

专家和16位社会公众的意见。据此,草案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调整。关于这种“开门立法”、“问法于民”的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2011年卷一单选第4题)

A.这体现了立法平等原则

B.这体现了立法为民、增强立法主体自身民主性的要求

C.这表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 D.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

【答案】B 【考点】民主立法

【解析】选项A错误。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不意味着立法平等。 选项B正确。坚持民主立法,就是既要体现立法内容的民主,又要体现立法过程的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必须注重把立法为民贯彻始终,增强立法主体自身的民主性,扩大公众参与立法。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坚持“开门立法”、“问法于民”

的做法,体现了立法为民、增强立法主体自身民主性的要求。

选项C错误。本题体现的是立法,而不是执法。

选项D错误。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

权利的实现。本题立法中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并没有体现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 5.某高校司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处于大城市“陌生人社会”的人群会更多地强调程序公正,选择诉诸法律解决纠纷;处于乡村“熟人社会”的人群则会更看重实体公正,倾向以调解、和解等中国传统方式解决纠纷。据此,关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与接受方

式,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2011年卷一单选第5题) A.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社会差异性 B.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 C.程序公正只适用于“陌生人社会”,实体公正只适用于“熟人社会” D.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基础

【答案】C 【考点】“公平正义”

【解析】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正义是指公正,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公平正义朴素的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办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

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选项A说法正确。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受周围环境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因此,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选项B说法正确。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反映社会

整体价值观和公众利益,才能为社会公众认可并接受。

选项C说法错误。“公平正义”既要求实体公正,也要求程序公正,只是说在“陌生人社

会”与“熟人社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

选项D说法正确。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是运送正义的方式。程序正当,是指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规定,保障法律制定的科学性,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公正、民主、效率、人权保障、权力制约与监督等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确保充分参与、裁判中立、程序公开和程序约束。因此,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

序公正为基础。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权”的论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之一。下列哪一宪

法原则准确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 )(2011年卷一单选第6题)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案】B 【考点】“人民主权”

【解析】选项A错误。该项体现的是基本人权原则。

选项B正确。人民主权是指主权归属的主体只能是人民。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人民能自主、平等地参与国家权力的运转和公共政策的形成,人民能够共享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人民能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人民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国家权力为人民服

务,依照人民意思行使,接受人民的监督。 选项C错误。该项体现的是法治原则。 选项D错误。该项体现的是依法治国原则。

7.1943年,马锡五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就地办案,形式灵活,手续简便,被总结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体现的

法治意义,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2011年卷一单选第7题)

A.是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典范

B.是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及司法为民的典范 C.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法治经验的典范